近年來,我國光伏產(chan) 業(ye) 虛火上升,產(chan) 能已經比全世界的總裝機量還多。一哄而上的背後,是光伏企業(ye) 患上了嚴(yan) 重的依賴症:既離不開政府的強力扶持,又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產(chan) 能過剩使整個(ge) 行業(ye) 步入寒冬,致萬(wan) 億(yi) 資金存在壞賬風險。為(wei) 了盡可能全方位地對光伏依賴症作出探查和診斷,從(cong) 今天起《經濟參考報》將分上下篇連續兩(liang) 期推出“光伏寒冬啟示錄”,敬請關(guan) 注。
盲目擴張 行業(ye) 全麵入寒冬
日前《經濟參考報》記者兵分多路,用數月時間,深入光伏產(chan) 業(ye) 前沿,接觸到了多家國內(nei) 一線領軍(jun) 企業(ye) 負責人,並與(yu) 國家相關(guan) 部委負責人、研究機構專(zhuan) 家進行了深入探討,對光伏產(chan) 業(ye) 深藏的“病症”進行望聞問切。
中國光伏從(cong) 無到有,得到政府扶持的光伏產(chan) 業(ye) 園在各地開花,產(chan) 能迅速占到全球的70%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生產(chan) 商中國包攬了前五名,在美上市的部分光伏企業(ye) 股票屢創新高,該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我國民營製造業(ye) 最具活力的產(chan) 業(ye) 之一。
2007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產(chan) 量躍居全球第一後,至2011年的5年間繼續翻倍增長。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光伏分會(hui) 統計,2009年,中國光伏太陽能電池產(chan) 量為(wei) 4吉瓦(1吉瓦=1000兆瓦):2010年產(chan) 量達到了8吉瓦,占世界生產(chan) 總量的50%,其中5家企業(ye) 產(chan) 量居全球前10位:2011年,中國光伏組件的產(chan) 量占到全球的近80%。而據日前工信部下屬的光伏產(chan) 業(ye) 聯盟對所屬160多家企業(ye) 的統計,產(chan) 能己經達到了35吉瓦,全國光伏企業(ye) 總產(chan) 能在40吉瓦上下,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總裝機量還多。
為(wei) 追求利潤,近幾年來許多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毫不相幹的企業(ye) 和資本一哄而上。國內(nei) 一些主營業(ye) 務為(wei) 汽車、飼料等的上市企業(ye) 紛紛跨行進入光伏領域,一些小型民間資本也跟風而來。甚至僅(jin) 投入上百萬(wan) 元資金,從(cong) 國外購買(mai) 現成工藝方案,進行手工組裝,就可以成為(wei) 光伏製造商。據統計,2008年,我國光伏企業(ye) 還不足100家,經過幾年快速發展,至今已膨脹至500餘(yu) 家。
另一方麵,遍地“開花”卻難“結果”,從(cong) 去年開始,在歐美等多個(ge) 國家先後提起反補貼、反傾(qing) 銷的貿易訴訟以來,中國光伏行業(ye) 從(cong) 剛開始的硬撐,到今年出現了全麵崩潰的跡象,多家早前的明星企業(ye) 陷入困境無法自拔,股價(jia) 也跌倒了曆史低點,隨時可能被收購,有的則已經邁出了被國有化的步伐……
2011年以來,隨著歐洲債(zhai) 務危機的發展,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紛紛下調了對光伏產(chan) 業(ye) 的補貼,原本占據世界光伏裝機70%以上、占中國光伏電池出口80%的歐洲市場需求大幅下降,使中國光伏企業(ye) 的處境更加艱難,企業(ye) 巨大的產(chan) 能無法消化,隻能競相降價(jia) 搶市場,利潤大幅下滑。
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說,2011年全年,尚德出貨量達到2 .1吉瓦,同比增長34%,連續兩(liang) 年列行業(ye) 世界第一,但主營業(ye) 務收入同比隻增長5%,出口同比隻增長4%,最主要的原因是產(chan) 能過剩造成市場惡性競爭(zheng) ,導致產(chan) 品價(jia) 格大幅下跌。而今年一季度,組件市場均價(jia) 同比又下降了40%。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wei) ,光伏產(chan) 能正由短期相對過剩演變為(wei) 長期絕對過剩。當前的全球光伏產(chan) 能已接近長期絕對過剩的臨(lin) 界點。
究竟是什麽(me) 原因,讓這個(ge) 一度各方麵都全力看好的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在短短幾年內(nei) 從(cong) 小到大,又從(cong) 高峰跌落穀底?
政績衝(chong) 動 企業(ye) 全指望政府
2000年,從(cong) 海外歸來的施正榮博士,隻身帶著一台筆記本電腦,一份光伏電池的商業(ye) 計劃書(shu) 來到無錫新區……尚德公司市值曾經高達百億(yi) 美元,公司總裁施正榮身價(jia) 曾經高達數十億(yi) 美元。這個(ge) 奇跡是怎樣實現的呢?……施正榮博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就沒有尚德公司今天的成功”。
記者了解到,為(wei) 了扶持尚德,無錫市政府可謂不遺餘(yu) 力。為(wei) 了確保項目落戶,無錫地方政府下了行政命令,一定要幫助尚德公司初創期的第一批800萬(wan) 美元資金順利及時到位。在項目落戶後,尚德又受到了保姆式的服務,不但辦各類手續一路綠燈,而且地方政府還出麵協調,為(wei) 其解決(jue) 融資等難題。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我國光伏產(chan) 業(ye) 當前的危機,從(cong) 表麵上看是光伏企業(ye) 在高額利潤趨勢下盲目擴大產(chan) 能所致,但是深入分析卻會(hui) 發現,其中,地方政府的越位扶持也起著推波助瀾甚至舉(ju) 足輕重的作用。
長期以來,光伏產(chan) 業(ye) 在產(chan) 業(ye) 與(yu) 市場之間一直存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矛盾。一方麵,光伏發電成本較高,沒有政府補貼就無法市場化,也就不會(hui) 培育出完善的光伏產(chan) 業(ye) ;另一方麵,沒有完善的光伏產(chan) 業(ye) ,也不可能以逐年的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生產(chan) 來推動成本下降,並最終實現平價(jia) 上網、與(yu) 其他能源競爭(zheng) 的市場化。這造成各國在光伏產(chan) 業(ye) 上麵臨(lin) 兩(liang) 難。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介紹,1991年德國政府提出“1000光伏屋頂”計劃,開創了以政府財政補貼啟動光伏市場的先河,隨後歐盟多國陸續效仿。目前,歐盟各國已形成了清晰的光伏產(chan) 業(ye) 頂層設計,即以高額的補貼政策來吸引大量投資者,然後逐年減少,鼓勵光伏產(chan) 業(ye) 各個(ge) 環節的生產(chan) 商降低成本,盡早實現平價(jia) 上網。
河北省一家光伏企業(ye) ———吉傑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會(hui) 賢介紹說,2007年以前光伏產(chan) 業(ye) 利潤很高,政府向企業(ye) 投資一年就能收回成本,在地方政府轉型升級的政績衝(chong) 動和銀行的投資衝(chong) 動下,優(you) 惠的土地政策、貸款條件紛紛湧向光伏企業(ye) ,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少企業(ye) 資產(chan) 負債(zhai) 率大幅提高,盲目擴產(chan) 。
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近年來各地的招商中,光伏產(chan) 業(ye) 備受青睞,其中一個(ge) 重要原因就在於(yu) ,光伏產(chan) 業(ye) 投入大、用工多,既能創造G D P,又能帶動就業(ye) ,而且更為(wei) 重要的是,其還與(yu) 高新技術、清潔能源等概念緊密相關(guan) ,符合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政策要求。
在這些實利和概念的吸引下,許多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紛紛將光伏作為(wei) 重點產(chan) 業(ye) 來發展“越位”為(wei) 光伏企業(ye) 提供包括土地、貸款、融資等在內(nei) 的優(you) 惠政策“矽片、電池片看似高科技產(chan) 品,但其生產(chan) 技術高度融合於(yu) 設備中,有錢就能建起生產(chan) 線。尤其是組件,屬於(yu) 用工密集的簡單勞動,進入門檻很低。”南昌大學太陽能光伏學院院長周浪說“很多房地產(chan) 商、服裝企業(ye) 、包工頭等五花八門的門外漢,搖身一變成為(wei) 光伏企業(ye) 家。”
厚利誘惑 產(chan) 品都依賴海外
在整體(ti) 宏觀設計和政策的引領下,至2011年,歐盟形成了總量達20吉瓦、占全球65%份額的光伏組件市場需求量。在歐美投資建設光伏電站,有著穩定的收益與(yu) 可控的風險。在高利潤的刺激下,國內(nei) 光伏組件生產(chan) 企業(ye) 開始“虛火上升”,盲目追求擴大產(chan) 能進行出口。
在光伏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我國的“光伏依賴症”病症愈加嚴(yan) 重,從(cong) 平滑的產(chan) 業(ye) 鏈逐漸形成了“兩(liang) 頭小中間大”的畸形。
“一頭小”,是指國內(nei) 從(cong) 事上遊矽原料生產(chan) 的企業(ye) 少,關(guan) 鍵生產(chan) 設備長期依賴進口。#p#分頁標題#e#
李俊峰說,光伏產(chan) 業(ye) 起步時,原材料、設備均100%依賴進口,直到現在,國外設備一直是多晶矽提純、鑄錠、切片以及電池製造等環節的主流,絲(si) 網印刷等關(guan) 鍵環節直到目前仍然被國外設備掌控,累計進口金額達400億(yi) 元。而在原輔料方麵,中國光伏企業(ye) 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分工中,始終處於(yu) 低端。
另外“一頭小”,是指國內(nei) 市場份額過小,下遊的光伏產(chan) 品銷售過度依賴國外。
我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製造基地,但企業(ye) 銷售嚴(yan) 重依賴出口。以2010年為(wei) 例,我國太陽能電池產(chan) 量達8吉瓦,而同期我國太陽能光伏係統新增裝機僅(jin) 為(wei) 0.5吉瓦,其餘(yu) 全部用於(yu) 出口,出口比例高達94%。2011年,我國出口海外的光伏產(chan) 品價(jia) 值高達358億(yi) 美元,其中歐盟占據了70%以上,涉及出口額超200億(yi) 美元。
“‘市場在外’是我國光伏產(chan) 業(ye) 長期存在的弊端,2011年前,95%的光伏組件出口海外,其中的絕大多數銷往歐美市場。”中國光伏聯盟秘書(shu) 長王勃華說,“這正是我國光伏產(chan) 品在歐美啟動‘雙反’麵前弱不禁風的真正原因。”
據介紹,我國光伏下遊的組件企業(ye) 都紮堆在歐盟、美國兩(liang) 大成熟的市場,對印度、加拿大、南美、東(dong) 南亞(ya) 等卻不願深耕。例如,無錫尚德、常州天合、蘇州阿持斯、河北英利是我國最大的四家光伏企業(ye) ,即使是市場最多元化的無錫尚德,對歐盟市場的依存度仍高達60%,河北英利則高達70%以上。
而“中間大”,則是指中國的光伏企業(ye) 絕大部分都擁擠在矽片、電池和組件的產(chan) 業(ye) 鏈中下遊,依賴地方政績和投資衝(chong) 動。而產(chan) 業(ye) 整體(ti) 科技含量不高,可持續發展嚴(yan) 重受製。
施正榮認為(wei) “國內(nei) 的光伏設備企業(ye) 根本不具備引領工藝進步的自主研發能力。”
記者了解到,江蘇號稱國內(nei) “光伏第一大省”,但大大小小光伏企業(ye) 中真正擁有研發團隊的僅(jin) 占2%至3%。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