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企業(ye) 研究院模式,其實為(wei) 兩(liang) 個(ge) 問題而存在,一是創新從(cong) 何而來,二是企業(ye) 要往何處走。不管是受追捧,或被挑剔,大公司擅於(yu) 此道,小公司躍躍欲試,從(cong) 研究院中尋找動力,最首要的問題,無外乎角色、定位和職能上的厘定與(yu) 劃分。我們(men) 調研了七個(ge) 不同的案例,發現大多數企業(ye) 研究院都是以技術鑽研和產(chan) 品開發為(wei) 主,同時還有行業(ye) 觀察、市場追蹤等功能。不同的研究院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這是一個(ge) 有組織、大規模的創新時代。無論是產(chan) 品創新、技術創新還是模式創新,持續創新已經成為(wei) 企業(ye) 在市場摸爬滾打中爭(zheng) 取生存和發展空間的關(guan) 鍵要素。
然而,許多公司對研發部門的態度卻總有“想說愛你不容易”的糾結:常常隻見大筆資金投入,但預計的研發目標和商業(ye) 化收益卻遙遙無期,研發部門看上去總在做些與(yu) 當前業(ye) 務無關(guan) 的事,甚至成為(wei) 公司裏最閑、最自由的人。但當看到華為(wei) 這樣的大企業(ye) 通過研發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wei) 行業(ye) 領導者時,每每又羨慕不已、心向往之,期望自己也能通過研發突飛猛進、創造未來……
事實上,通過具有顛覆性意義(yi) 的研發而創造未來的偉(wei) 大機構是真切存在的。比如20世紀從(cong) AT&T脫胎出來的貝爾實驗室,就堪稱是一個(ge) 開創未來世界的偉(wei) 大研發機構。在那裏,先後產(chan) 生了7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發明成果包括晶體(ti) 管、激光、矽太陽能電池、電腦操作係統UNIX等,在通訊方麵的成就更是驚人。美國人有個(ge) 形象的比喻:好萊塢是人類的造夢者,貝爾實驗室則是科技的造夢者。
公司內(nei) 部研究院模式,扮演的不隻是現實和夢想之間的架橋者,還代表著公司對於(yu) 行業(ye) 領跑者地位和豐(feng) 厚利潤的強烈渴求。那麽(me) ,如何建設高效運營的企業(ye) 研究院,多快好省的實現企業(ye) 期待的創新成果和商業(ye) 價(jia) 值,對任何擁有研究院或準備創建研究院的公司來說,都是最為(wei) 關(guan) 心的議題。而通過梳理知名企業(ye) 研究院的卓越實踐,我們(men) 發現,讓夢想照進現實,是有章法可循的。
搞清楚定位
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e) 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紛紛成立自己的研究院(或研發、創新中心),而之所以效果不佳,最核心的問題是其戰略定位不夠清晰,這是決(jue) 定研究院生命力的根本問題。隻有定性、定位(也可理解為(wei) 使命和願景)的基本問題厘清之後,才能清楚研究院要發揮什麽(me) 功能、搭建什麽(me) 結構、研究什麽(me) 問題、投入多少資金……
根據自身的願景和定位,企業(ye) 研究院可分為(wei) 三種類型:戰略型、技術型和混合型。
戰略型研究院,是指研究跨度和服務對象不局限於(yu) 本企業(ye) 相關(guan) 業(ye) 務,而是側(ce) 重於(yu) 經濟社會(hui) 、行業(ye) 發展、發展戰略、經營管理等偏宏觀的主題,而非與(yu) 企業(ye) 主營業(ye) 務相關(guan) 的技術和產(chan) 品創新,是一種類似於(yu) 谘詢機構的研究智庫。
典型的戰略型研究院如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國網能源研究院等。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的使命和願景是:通過對中國經濟和商業(ye) 進行嚴(yan) 謹、富有創造性和實用的知識創造活動,致力於(yu) 成為(wei) 推動中國經濟、社會(hui) 和公司持續增長的領先智囊庫;為(wei) 提高公司競爭(zheng) 力提出製勝戰略的私有智囊庫;為(wei) 社會(hui) 發展做受人尊敬的輿論創造者。其服務對象瞄準的是中國經濟、社會(hui) 和公司,充分顯示了該研究院明確的綜合性智庫的定位。
國家電網公司下屬的國網能源研究院的定位是,圍繞國家電網公司發展戰略和核心業(ye) 務開展研究,同時為(wei) 國家相關(guan) 部門提供谘詢服務。這一從(cong) 企業(ye) 到政府的研究跨度,也體(ti) 現了該研究院綜合性戰略型的特點;而其設定的研究領域也集中在電力行業(ye) 規劃、能源與(yu) 環保、企業(ye) 戰略與(yu) 管理、體(ti) 製改革等戰略性問題上。
技術型研究院,以承接企業(ye) 發展戰略的技術創新和產(chan) 品創新為(wei) 宗旨,以此創造企業(ye) 動態競爭(zheng) 能力和優(you) 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主要聚焦於(yu) 本企業(ye) 具體(ti) 業(ye) 務領域的產(chan) 品研發和技術創新,而較少承擔企業(ye) 或行業(ye) 宏觀政策和戰略管理研究。典型的技術型研究院如華為(wei) 2012實驗室、GE中國研發中心、海爾中央研究院、騰訊研究院等。
海爾中央研究院致力於(yu) 自主研發創新,其使命是“為(wei) 海爾集團創全球知名品牌提供核心技術支持”,顯然其工作重心放在技術創新上。騰訊研究院是投資億(yi) 元的首家互聯網技術研究院,其使命是“研發世界級技術,服務數億(yi) 互聯網用戶”,發展戰略是“研發未來2~5年的適用基礎技術,提升下一代互聯網服務……”可見其關(guan) 注的核心主題也是技術創新。
混合型研究院,帶有戰略型和技術型的雙重性質,大多以技術型為(wei) 主帶有戰略性研究職能。典型的如中國移動研究院、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等。中國移動研究院以做“中國移動技術創新的引擎”為(wei) 願景,著力於(yu) 基礎研究、產(chan) 品研發、技術服務三大領域,雖然以推進移動技術創新為(wei) 核心,但其也設立產(chan) 業(ye) 市場研究所等部門開展產(chan) 業(ye) 、市場、營銷等相關(guan) 戰略性研究。
架構要服務於(yu) 功能
研究院的組織架構與(yu) 其職能定位、企業(ye) 規模、產(chan) 品序列等密切相關(guan) 。規模大、產(chan) 品序列多的企業(ye) ,如華為(wei) 、海爾、GE中國、國家電網,其研發部門本身就是一個(ge) 龐大的體(ti) 係。而要實現組織的精簡高效,其架構設置要立足於(yu) 和服務於(yu) 研究院在組織中所承擔的功能。
首先,從(cong) 研究院業(ye) 務部門架構上看,像華為(wei) 、海爾這樣的國際化大企業(ye) ,具有全球化的競爭(zheng) 格局和產(chan) 業(ye) 布局,對海外市場高度重視,服務於(yu) 這樣的企業(ye) 戰略和布局,就需要有全球布局的研發中心,能適應不同的商業(ye) 環境開發本土化、個(ge) 性化的產(chan) 品。
華為(wei) 在世界各地設立了16個(ge) 研究所,進行產(chan) 品與(yu) 解決(jue) 方案的研究開發人員有7萬(wan) 多名(占公司總人數45%)。海爾中央研究院作為(wei) 海爾集團核心技術機構,在國內(nei) 外建立了48個(ge) 科研開發實體(ti) 。這都符合其國際化、本土化的戰略布局。
GE中國的業(ye) 務架構也符合其差異化、本土化的研發需求,在全國的布局包含三種職能類型:GE中國研發中心(上海),是GE五大全球研發中心之一,具有從(cong) 基礎研究、新產(chan) 品開發到采購、支持的綜合研發能力;兩(liang) 家具有產(chan) 品研發和生產(chan) 職能的GE醫療(北京、無錫),各有不同的研發重點;三家GE中國創新中心(成都、西安、沈陽),職能都是關(guan) 注與(yu) 客戶協同創新,提供采購支持,其主要業(ye) 務和研發重點也各不同。
相比之下,以三星中國經濟研究院、騰訊研究院為(wei) 代表的企業(ye) 研究院,規模相對較小且組織架構扁平。三星中國經濟研究院共分五個(ge) 組:宏觀組、戰略管理1組、戰略管理2組、研究調整組、行政管理組,後兩(liang) 個(ge) 組還帶有職能部門的性質。五個(ge) 組由院長直接管理。騰訊研究院設有智能計算、中文處理、多媒體(ti) 、網絡、數據分析五個(ge) 基礎研究室及無線和桌麵兩(liang) 個(ge) 技術中心。
這樣的組織架構選擇也比較符合行業(ye) 特色和自身定位。
其次,從(cong) 企業(ye) 研究院職能部門架構上看,中小型的研究院根據自身定位和業(ye) 務屬性可隻設置業(ye) 務分支,而不必設立單獨的職能部門,相關(guan) 職能歸企業(ye) 統一管理;而大型企業(ye) 因研發部門體(ti) 係龐大,通常要設立法人單位及較為(wei) 健全的職能部門。
國家電網公司下屬的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下設戰略規劃、學術技術、學位評定三個(ge) 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辦公室、發展建設部、財務資產(chan) 部、人力資源部等17個(ge) 職能部門,高壓電研究所、電力自動化研究所等15個(ge) 專(zhuan) 業(ye) 機構,研究生部、期刊中心等3個(ge) 支撐部門。這樣較為(wei) 複雜的組織架構設置,與(yu) 其隸屬大型央企又是我國電力科學重要研究機構的角色地位是密切相關(guan) 的。
當下與(yu) 未來哪個(ge) 更重要?
企業(ye) 研究院的研究方向與(yu) 企業(ye) 發展戰略和研究院職能定位密切相關(guan) ,其主要研發方向不僅(jin) 要涵蓋當前核心業(ye) 務,以維持企業(ye) 技術領先的行業(ye) 競爭(zheng) 力,也要包括未來具有發展前景的顛覆性的技術創新研究,以搶占技術先機並引領未來趨勢潮流,使企業(ye) 在快速變化的競爭(zheng) 環境中不斷形成動態競爭(zheng) 優(you) 勢。
華為(wei) 的2012實驗室就是麵向未來發展而設立的,承擔著集團創新、研究和平台技術開發的使命。2012實驗室聚焦在ICT領域的關(guan) 鍵技術、架構、標準等方向持續投入,引領未來網絡從(cong) 研究到創新實施。截至2012年底,
華為(wei) 累計申請中國專(zhuan) 利41948件,
國際PCT專(zhuan) 利申請12453件,
外國專(zhuan) 利申請14494件,累計獲得專(zhuan) 利授權30240件。通過引領未來的研發創新,華為(wei) 大量參與(yu) 和支持主流國際標準的製定,不斷奠定其行業(ye) 引領地位。
GE作為(wei) 全球覆蓋業(ye) 務最繁雜的跨國公司,研發體(ti) 係內(nei) 的每個(ge) 機構都有不同的職責,能夠結合當地資源優(you) 勢開展差異化的研發創新。比如成都GE中國創新中心研發重點是基層醫療、鑽探技術、新能源交通、職能平台,沈陽GE中國創新中心研發重點是能源開發、生產(chan) 製造,西安GE中國創新中心研發重點是LED、航空、煤氣化(8.09, -0.08, -0.98%)。
騰訊研究院有六大核心方向:自然語言、多媒體(ti) 、網絡技術、智能計算、數據挖掘、無線技術。目前,騰訊申請專(zhuan) 利超過4000件,其中超過一半來自於(yu) 騰訊研究院的貢獻。用騰訊研究院院長鄭全戰的話說:“一旦時機成熟,這些技術產(chan) 品應用將從(cong) 研究院剝離,放到各個(ge) 事業(ye) 部進行商業(ye) 運營,以縮減孵化周期。由此可見,騰訊研究院職責在於(yu) 儲(chu) 備長期競爭(zheng) 力。沒有盈利壓力,做前瞻性的開發。產(chan) 品開發方麵,隻做平台產(chan) 品和技術要求較高,且需要技術不斷深化的產(chan) 品。”
海爾中央研究院的主要職責是跟蹤、分析和研究與(yu) 集團發展密切相關(guan) 的超前5~10年的技術,同時推進這些技術的產(chan) 業(ye) 化轉化工作。實際上,海爾在差異化創新上做得還不錯,比如在美國,海爾推出的一款可以存放整隻火雞的大容量抽屜式冰箱;在泰國常年高溫炎熱,海爾專(zhuan) 門為(wei) 其設計了TM冰箱,其環繞立體(ti) 風技術避免冷風直吹導致的食物風幹,達到360度保鮮。在新技術方麵,海爾中央研究院首創檢點無尾技術,研發出了無尾廚電。“全球本土化”使海爾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巨大的成功。
開放性和產(chan) 業(ye) 化兩(liang) 條路
首先,企業(ye) 研究院的運行經費來源根據不同的研究院類型而有所不同。隻提供對內(nei) 服務的企業(ye) 研究院,其運營經費主要來源於(yu) 企業(ye) 自身投入;同時還提供對外谘詢服務的企業(ye) 研究院,其運行經費中相關(guan) 谘詢服務收入也是一個(ge) 重要來源。國家政策也鼓勵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如對於(yu) 符合國家相對政策的重要科研項目,會(hui) 有相應的國家資金支持。知名企業(ye) 的研發投入占其營業(ye) 額的比例都較大,像IBM、西門子等公司,比例都在10%左右。2012年,
華為(wei) 研發費用支出為(wei) 人民幣300.9億(yi) 元,占收入的13.7%,近十年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1300億(yi) 元。
其次,企業(ye) 研究院普遍會(hui) 采用產(chan) 學研結合、開放式合作的方式推進研發創新。華為(wei) 與(yu) 工業(ye) 界、學術界、研究機構緊密合作,與(yu) 領先運營商成立28個(ge) 聯合創新中心,把領先技術轉化為(wei) 客戶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和商業(ye) 成功。#p#分頁標題#e#
騰訊研究院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就是“與(yu) 一流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共同推進技術進步”;其與(yu) 政府、高校及行業(ye) 夥(huo) 伴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建立了清華大學-騰訊互聯網創新技術聯合實驗室、騰訊-英特爾移動技術聯合創新實驗室等。
海爾則形成了開放式、平台型的研發體(ti) 係,整合國內(nei) 外一流創新資源,強化產(chan) 學研結合。承建了6個(ge) 博士後工作站和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ye) 基地。在互聯網上搭建了海爾“P+D”創新門戶,與(yu) 36個(ge) 頂級供應商、4個(ge) 創新媒介、6個(ge) 專(zhuan) 家網絡、29個(ge) 協會(hui) 組織、32個(ge) 學術機構和360個(ge) 技術公司建立了合作關(guan) 係。
第三,一流企業(ye) 研究院普遍建立了高效的研發成果產(chan) 業(ye) 化機製。海爾依托中央研究院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建立具備科技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產(chan) 業(ye) 孵化平台,基於(yu) 用戶的需求麵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前瞻性技術,通過在平台上運行的小微企業(ye) 孵化的方式推進新技術的開發及其產(chan) 業(ye) 化轉化工作。
騰訊研究院扮演了“孵化器”和“發動機”的角色,是小企鵝家族產(chan) 品的搖籃。QQ影音、QQ輸入法等40多項產(chan) 品和服務在這裏誕生,通過技術研發積累,形成了具有騰訊特色的綠色產(chan) 品矩陣。
持續創新的精神是企業(ye) 保持動態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靈魂,而卓越的研究院是企業(ye) 實現有組織的高效創新的核心。一流企業(ye) 的研究院在戰略定位、組織架構、研究方向、運行機製等方麵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但其對通過有效創新實現企業(ye) 可持續發展的追求是一致的。因此,未來企業(ye) 研究院將對企業(ye) 的生存和發展產(chan) 生更為(wei) 巨大的影響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