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踐行“中國製造2025”的國家隊,華工科技搶抓行業(ye) 澎湃發展湧現的新技術浪潮,著眼市場競爭(zheng) 力的構築,專(zhuan) 注於(yu) 高科技產(chan) 品研發製造,持續推進核心技術國產(chan) 化。
《長江日報》報道全文
作為(wei) 國內(nei) 首家以激光為(wei) 主業(ye) 的上市公司、國家級創新型企業(ye) ,很長一段時間裏,華工科技在行業(ye) 內(nei) 一直以技術領先著稱,中國首台高性能光纖激光器,首台工業(ye) 級紫外激光器、皮秒激光器、飛秒激光器,首條汽車白車身自動焊裝生產(chan) 線……都誕生於(yu) 此。
“當我們(men) 沒有核心技術的時候,國外企業(ye) 就可以漫天要價(jia) ,這些年,我們(men) 的產(chan) 品一經推出就迫使外企迅速降價(jia) ,通過國產(chan) 化大大降低下遊企業(ye) 的采購成本。我想,這就是國有企業(ye) 刻入骨髓裏的使命感或者說是情懷吧。”華工科技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總裁馬新強說完,話鋒一轉:“雖然我們(men) 一直以來都以創新為(wei) 核心動力,但華工科技還要深入市場中打磨,鋒芒才能銳利。”
引領
掌握市場脈動為(wei) 行業(ye) 發展鋪路
光電子行業(ye) 是一個(ge) 偏上遊的行業(ye) ,它的技術發展和應用受到下遊行業(ye) 發展的製約和帶動。隨著“中國製造2025”的深入推進,以及國家加大在5G、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顯示技術、芯片等領域的布局,光電子行業(ye) 真正迎來屬於(yu) 它的春天。
“行業(ye) 規模雖然越來越大,但中高端大部分都被國外品牌占據,以激光設備的核心激光器來說,國內(nei) 很多公司沒有核心技術,就是簡單購買(mai) 國外品牌進行集成,這對企業(ye) 或者行業(ye) 來說,都不是一個(ge) 好的發展態勢。”馬新強誠懇地說。
2017年8月,由華工科技子公司承擔的國家十三五重大研發專(zhuan) 項《工業(ye) 級皮秒/飛秒激光器關(guan) 鍵技術研究及產(chan) 業(ye) 化》項目在科技部組織的年度評估會(hui) 上獲優(you) 秀評審項目。皮秒、飛秒激光器是激光精密微納加工裝備的核心部件,一套激光裝備如果賣出去100多萬(wan) ,自己不能做激光器,就要花七八十萬(wan) 從(cong) 海外高價(jia) 購買(mai) 。早在2009年,華工科技就洞察到3C電子等下遊應用行業(ye) 發展趨勢,2009年引入美國技術團隊,發展紫外激光器,終結了中國在此領域研究了20多年沒有實現產(chan) 業(ye) 化的曆史;2014年通過收購在加拿大設立北美研究中心發展超快激光器技術;2015年實現皮秒超快激光器的量產(chan) ;2016年獲得國家十三五重大研發專(zhuan) 項支持,從(cong) 光纖激光器到紫外納秒激光器、超快激光器,一直被歐美發達國家把持的核心技術被華工科技攻克,公司也成為(wei) 國內(nei) 唯一一家掌握激光器核心技術的企業(ye) 。預計今年年內(nei) 將實現飛秒超快激光器量產(chan) ,種子源等核心部件實現自主研發製造。
隨著3C電子等行業(ye) 快速發展,拉動了OLED材料加工的巨大市場,到2019年,全球42%的手機將采用OLED麵板。“任何業(ye) 績的質變都來自於(yu) 量變的積累。”馬新強說,“皮秒、飛秒超快激光器代表著未來激光精密加工的方向,OLED、動力電池的精密加工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國外能批量製造超快激光器的企業(ye) 也是鳳毛麟角,我相信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立足市場。”
優(you) 化
從(cong) “工程師紅利”到“創客紅利”
馬新強多次提及機製與(yu) 人才,馬新強說,“華工科技要不斷優(you) 化我們(men) 的機製和文化,讓優(you) 秀的人才脫穎而出。”
2015年,一項名為(wei) “五年千人計劃”的人才培養(yang) 項目在華工科技啟動,瞄準中國在新常態下,高科技製造行業(ye) 從(cong) “人口紅利”邁入“工程師紅利”這一趨勢,每年從(cong) “211”“985”高校中招聘不少於(yu) 200名優(you) 秀畢業(ye) 生充實到公司人才隊伍中去。
為(wei) 進一步激發員工的創新潛能,華工科技於(yu) 2016年先後成立6個(ge) 內(nei) 部創客中心,讓員工變成創業(ye) 者,每個(ge) 中心團隊都獨立運營,技術、市場都由員工說了算,華工科技提供平台,收益與(yu) 創客團隊按比例分配。機製的創新讓員工實現了利用公司的平台和資源自主創業(ye) 的價(jia) 值,從(cong) 科層製下的執行者變成自我驅動的創新者。
除了優(you) 化企業(ye) 機製,華工科技還有一個(ge) 全球化思路。華工科技早在成立之初,就提出“資本全球化、市場全球化、人才全球化、技術全球化”的思路。為(wei) 及時把握市場趨勢,服務客戶,華工科技2016年在人才、技術密集的矽穀與(yu) 客戶共同建立了實驗室。據了解,為(wei) 提升研發效率,目前華工科技與(yu) 客戶共建的聯合實驗室就有三個(ge) ,同時也完成亞(ya) 太、拉美、南美、北美、中東(dong) 、俄羅斯等銷售型大區的全方位布局。
今年上半年,位於(yu) 武漢未來科技城的華工科技激光精密微納加工智能裝備產(chan) 業(ye) 化基地已投入建設,這裏將充分體(ti) 現華工科技代表國內(nei) 最頂尖的技術實力,也將展現公司對“智能製造”的深刻思索。
新製造時代,中國製造正迎來從(cong) “製造”邁向“智造”的關(guan) 鍵期。然而,高端裝備仍是目前中國製造的短板,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chan) 更是大多裝備製造企業(ye) 難以逾越的關(guan) 卡,不少企業(ye) 被國外企業(ye) “卡脖子”。因此,技術創新無疑是打開大門的鑰匙。作為(wei) 踐行“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主力軍(jun) ”,華工科技專(zhuan) 注於(yu) 高科技產(chan) 品研發製造,推進核心技術與(yu) 產(chan) 品的國產(chan) 化。
趕超
創新新動能構築核心競爭(zheng) 力
探路激光工業(ye) 應用,華工科技已經掌握了包括超快激光器、光纖激光器在內(nei) 的多項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為(wei) 激光製造裝備適配“中國芯”。
超快激光能解決(jue) 許多常規方法難以達到的高、精、尖、硬、難等加工問題,實現令人驚奇的加工能力、加工質量和加工效率。
目前,超快激光市場基本上是國外公司占主導,華工科技憑借近10000台納秒激光器研發生產(chan) 積累的市場認可度,依托“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zhuan) 項”,在國內(nei) 率先實現皮秒紫外激光器量產(chan) 。目前,以皮秒激光器為(wei) “芯”的全自動激光切割設備,已進入國內(nei) 大型麵板生產(chan) 廠家運用,打破日韓少數企業(ye) 的壟斷局麵。
光通信領域,華工科技亦正在加緊研發核心芯片技術,以趕上5G建設市場大潮。光通信設備成本中光模塊占60%—80%,光器件占光模塊成本的60%—80%,而光芯片又占了光器件成本的60%。
光器件代表著光通信行業(ye) 最核心的競爭(zheng) 力,光通信源頭的光芯片又是其中技術難度最大的環節。隨著5G時代的到來,光通信速率提升到25G,數據通信市場100G光模塊需求在不斷增長,采用4×25G芯片將是未來光芯片的主流產(chan) 品。華工科技瞄準國產(chan) 高速光芯片技術缺失,投資6000萬(wan) 元專(zhuan) 研高速光芯片,提高高端產(chan) 品的市場競爭(zheng) 力。目前,10G光芯片已實現量產(chan) ,5G應用光芯片將於(yu) 2019年量產(chan) ,填補國內(nei) 空白。
邁進
融入新能源浪潮 助力汽車“品質革命”
作為(wei) 汽車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的探索,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ye) 正迎來黃金發展期。然而,核心技術缺乏、充電設施建設不足等問題,仍是新能源汽車開向“百姓家”的絆腳石。
融入汽車行業(ye) 發展浪潮,針對客戶、用戶痛點,華工科技在新能源汽車車身製造、動力電池製造及管理、智能加熱係統等方麵積累技術優(you) 勢,多項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助力汽車製造工業(ye) 的“品質革命”。
智能加熱方麵,旗下華工高理對標國際最先進的加熱技術,自主研發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加熱控製係統和電池板智能保護控製係統,能聰明地感知外部環境並自動調節,節能更智能,為(wei) 綠色安全駕駛保駕護航。目前,今年一季度,汽車加熱產(chan) 品實現108%的業(ye) 績增長。
新能源汽車車身製造方麵,響應汽車輕量化需求,自主研發國內(nei) 首條新能源汽車全鋁車身焊裝生產(chan) 線;推出國內(nei) 首套汽車熱成型線專(zhuan) 用三維五軸高速激光切割機,相對於(yu) 日係傳(chuan) 統的二氧化碳三維五軸綜合效率高3倍到5倍,使用成本降低一倍以上。
而動力電池製造方麵,公司依托幾十年來在激光領域的技術積澱和近十年豐(feng) 富的自動化實踐,包括電芯蓋板自動封口線、注液口自動封口線等一整套激光加工解決(jue) 方案,用先進加工工藝,助新能源汽車裝上強勁的“心髒”。今年4月,旗下華工激光在深圳揭牌成立新能源設備事業(ye) 部,在提升新能源市場滲透率和影響力方麵又邁出堅實步伐。
突破
“激光+”戰略推動 提供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
華工科技積極探索“激光+”戰略,圍繞智能製造持續延伸產(chan) 業(ye) 鏈。以激光為(wei) 立足點,公司還開拓檢測、自動化生產(chan) 線等業(ye) 務,進一步滿足製造業(ye) 轉型升級需求。
同時,瞄準激光微加工激增的需求,推出適用於(yu) 玻璃等多種脆性材料的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不僅(jin) 是激光器,傳(chuan) 輸係統、運行控製軟件、運動控製平台、伺服控製器,公司均已掌握自主知識產(chan) 權。
未來,借助募投項目的實施,還將進一步加強精密微納加工前沿技術的研究,打造脆性材料加工設備、印製電路板激光加工設備、3D激光加工設備、量測及自動化智能工廠,構築全新“智能化”製造體(ti) 係,項目達產(chan) 後預計實現銷售30億(yi) 以上;並且結合激光產(chan) 業(ye) 聚合的區位優(you) 勢,聯合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協同創新,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nei) 外市場需求,推動激光產(chan) 業(ye) 向更高端蛻變升級。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麵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yu) 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
華工科技堅持推進國際化戰略,對標全球先進技術,打造高品質產(chan) 品,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目前,在激光製造行業(ye) ,公司的科技研發能力已站在國內(nei) 最前沿;追趕國際先進水平,超快高端激光裝備、汽車智能加熱係統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應用也逐步對標達標。
華工科技將堅持創新驅動,加大開放合作力度,公司在高端應用市場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對話馬新強董事長
長江日報:您怎樣理解“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之間的關(guan) 係?
馬新強:首先,我想兩(liang) 者並不是彼此割裂、水火不容的關(guan) 係。新動能並不是百分之百都是新的,大多數新產(chan) 業(ye) 和新技術脫胎於(yu)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比如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離不開汽車工業(ye) 現有的技術基礎和製造能力;新一代信息技術離不開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產(chan) 業(ye) 的發展;高端裝備指導又必須要以鋼鐵、機械等傳(chuan) 統工業(ye) 為(wei) 基礎。其次,有些環節是不破不立,比如思維觀念,發展方式和動力等。
長江日報:華工科技在新舊動能轉換方麵有哪些設想,未來將如何落實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
馬新強:習(xi) 總書(shu) 記在今年“兩(liang) 會(hui) ”提出: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們(men) 這些年的經營思路和總書(shu) 記提出來的理念不謀而合。比如,人才引進瞄準關(guan) 鍵領域的戰略性人才,華工科技從(cong) 2006年實施“獵鷹計劃”,先後從(cong) 美英法日德等國家引進了一批高層次人才,這些高層次人才的到來,使得我們(men) 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核心工藝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技術、產(chan) 品創新也是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以市場為(wei) 導向,我們(men) 和客戶共建有聯合實驗室,使我們(men) 的產(chan) 品開發更有針對性,研發效率提升,增強與(yu) 客戶的黏性。
習(xi) 總書(shu) 記說,核心技術是化緣求不來的,要下定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下一步華工科技還要整合全球資源,集中力量攻克一些躲不開、繞不過的核心環節,比如在新一代顯示麵板加工這個(ge) 領域,目前國內(nei) 的麵板生產(chan) 廠家主要采購日韓的設備,未來我們(men) 要把這一領域的核心技術與(yu) 產(chan) 品國產(chan) 化。
長江日報:創新是新舊動能轉化的一個(ge) 重要推進器,華工科技在創新研發、創新管理方麵取得了哪些成績?
馬新強:創新研發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關(guan) 鍵技術及核心產(chan) 品的國產(chan) 化,如憑借近10000台納秒激光器研發生產(chan) 積累的市場認可度,依托“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zhuan) 項”,在國內(nei) 率先實現皮秒紫外激光器量產(chan) 。今年,飛秒激光器量產(chan) ,種子源等核心部件實現自主研發製造。二是向下遊價(jia) 值鏈進行創新延伸,以激光為(wei) 立足點,公司還布局了機器視覺、自動化等創新項目。不僅(jin) 是激光器,傳(chuan) 輸係統、運行控製軟件、運動控製平台、伺服控製器,公司均已掌握自主知識產(chan) 權。
在創新管理上,主要以“賦能”為(wei) 導向,組織結構更加扁平化,導入增量績效管理變革,劃小核算單元等舉(ju) 措激活組織活力、人才活力。
長江日報:在新能源汽車和3C電子兩(liang) 大行業(ye) ,華工科技有哪些優(you) 勢,還有哪些方麵需要努力?
馬新強:有一定的技術和客戶積累,我們(men) 的客戶差不多都在行業(ye) 內(nei) 位居前列。新能源汽車、智能加熱方麵,公司旗下華工高理對標國際最先進的加熱技術,自主研發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加熱控製係統和電池板智能保護控製係統,這一產(chan) 品過去一直被德國企業(ye) 把持。目前,智能加熱產(chan) 品已在比亞(ya) 迪、上汽、吉利、江淮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上批量使用,占據國內(nei) 60%的市場份額。未來,華工科技還要在市場網絡布局、營銷隊伍建設上強化投入,打好陣地戰、閃電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