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產(chan) 22納米光刻機治不了咱們(men) 的“芯”病!
11月29日,中科院研製的“超分辨光刻裝備”通過驗收。消息傳(chuan) 著傳(chuan) 著,就成了謠言——《國產(chan) 光刻機偉(wei) 大突破,國產(chan) 芯片白菜化在即》《突破荷蘭(lan) 技術封鎖,彎道超車》《厲害了我的國,新式光刻機將打破“芯片荒”》……
筆者正好去中科院光電所旁聽此次驗收會(hui) ,寫(xie) 了報道,還算熟悉,無法苟同一些漫無邊際的瞎扯。
中科院研製的這種光刻機不能(像一些網媒說的)用來光刻CPU。它的意義(yi) 是用便宜光源實現較高的分辨率,用於(yu) 一些特殊製造場景,很經濟。
先解釋下:光刻機不光是製造芯片用。一張平麵(不論矽片還是什麽(me) 材料)想刻出繁複的圖案,都可以用光刻——就像照相,圖像投在感光底片上,蝕掉一部分。半個(ge) 多世紀前,美國人用這個(ge) 原理“印刷”電路,從(cong) 而有了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
為(wei) 了節能和省矽料,芯片越做越小,逼得光刻機越做越極端。線條細到一定程度,投影就模糊了。要清晰投影,線條粗細不能低於(yu) 光波長的一半。頂尖光刻機用波長13.5納米的極紫外光源,好刻10納米以下的線條。
但穩定的、大功率的極紫外光源很難造,一個(ge) 得3000萬(wan) 元人民幣。要求工作環境嚴(yan) 苛,配合的光學和機械部件又極端精密,所以荷蘭(lan) 的ASML公司獨家壟斷極紫外光刻機,創造了“一台賣一億(yi) 美金”的神話。
十幾年前,國際上開始對表麵等離子體(ti) (surface plasma,SP)光刻法感興(xing) 趣。中科院光電所從(cong) 2003年開始研究,是較早出成果的一個(ge) 團隊。所謂SP,光電所的科學家楊勇向筆者解釋:拿一塊金屬片和非金屬片親(qin) 密接觸,界麵上有一些亂(luan) 蹦的電子;光投影在金屬上,這些電子就有序地震蕩,產(chan) 生波長幾十納米的電磁波,可用來光刻。
但這種電磁波很弱,所以光刻膠得湊近了,才能刻出來。且加工精度與(yu) ASML的光刻機沒法比。刻幾十納米級的芯片是沒法用SP光刻機的,至少以現在的技術不能。
驗收會(hui) 上也有記者問:該光刻設備能不能刻芯片,打破國外壟斷?光電所專(zhuan) 家回答說,用於(yu) 芯片需要攻克一係列技術難題,距離還很遙遠。
總之,中科院的22納米分辨率光刻機跟ASML壟斷的光刻機不是一回事,說前者彎道超車,就好像說中國出了個(ge) 競走名將要超越博爾特。
各家媒體(ti) 第一時間報出的信息,就我看到的還算中規中矩。但後來網媒添枝加葉,搞到離譜。有些傳(chuan) 播者為(wei) 吸引眼球、賺錢,最愛製造“自嗨文”和“嚇尿體(ti) ”。聽到國產(chan) 科技成就先往大裏吹,驢吹成馬,馬吹成駱駝,好賣個(ge) 駱駝價(jia) 。
這種“科技報道”是滿足虛榮心的偽(wei) 新聞。行家聽了眉頭一緊,避之大吉。也難怪許多科學家怕上新聞。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