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發布訃告稱,導航製導與(yu) 控製專(zhuan) 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員陳定昌,因病醫治無效,於(yu) 2020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據梳理發現,至此,今年我國已痛失25位院士。
“在實現中國夢上做了一些工作”
據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消息,陳定昌是我國武器係統總體(ti) 、防空反導及製導雷達技術專(zhuan) 家。他1937年1月生於(yu) 上海,1963年畢業(ye) 於(yu) 清華大學無線電係,曾任中國航天二院第二總體(ti) 設計部主任,中國航天二院院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常務副主任等職。此外,他還曾任多個(ge) 科研院校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或副主任、中國科技大學等十餘(yu) 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據中國科學院網站介紹,陳定昌長期從(cong) 事高精度無人飛行器技術、高精度探測與(yu) 製導技術和仿真技術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yu) 多個(ge) 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技術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3項、2008年何梁何利科學與(yu) 技術進步獎。2002年被授予國家傑出專(zhuan) 業(ye) 人才榮譽稱號。2009年,他當選為(wei)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4年10月,陳定昌被任命為(wei) 中國航天二院二部主任。在任期間,他力排眾(zhong) 議,推動中高空主戰型號防空導彈紅旗九號的研製。如今,該型號作為(wei) 中國最先進的第三代防空導彈係統,已經成為(wei) 我國最重要的陸、海基通用型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武器係統基本型,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中遠程防空導彈。
回顧幾十年的航天生涯,他曾自謙,自己並不是思維超前,而是在考慮問題時喜歡從(cong) 全局出發,從(cong) 國家整體(ti) 利益考慮。
據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的記錄,2013年11月12日下午,在解放軍(jun) 第306醫院外科一間病房的病榻上,正在住院的陳定昌對前來探望的友人說道,“中國夢,我總結就是強國、強軍(jun) 、富民、複興(xing) 。人類的文明要綿延,不受地球、太陽係的限製。我們(men) 一生的最大追求,我回憶總結,就是在實現中國夢上做了一些工作。”
研製中國首部激光雷達:從(cong) 門外漢到光學裏手
從(cong) 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係畢業(ye) 後,陳定昌被分配至國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激光技術開始出現。錢學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個(ge) 信號源,像無線電一樣,也能做各種各樣的探測和製導應用?這個(ge) “激光之問”經層層下達交到了陳定昌手上。
經過數月資料研究與(yu) 調研,陳定昌出了兩(liang) 份報告,肯定了激光確實是一個(ge) 方向。錢學森聽完報告後當場決(jue) 定, “在航天裏麵,要把激光與(yu) 無線電放在同等位置來發展。”於(yu) 是,先期調研任務變成了預研項目。陳定昌被任命為(wei) 項目組長。
然而,被譽為(wei) “中國光學之父”的王大珩提出該項目存在四個(ge) 基礎原理問題。“根據光學定律,對像飛機這一類金屬目標,激光的照射很可能沒有回波,如何搞無線電雷達?”此外,他提出,激光在近地的抖動問題,天光背景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單脈衝(chong) 激光會(hui) 掉到盲區的問題。這四個(ge) 科學問題個(ge) 個(ge) 擊中要害。陳定昌他們(men) 沒搞過光學工程,沒想過這些。
聽見這些問題,大家都有些懵,回去做了實驗,更是發現確實沒有回波。但陳定昌總覺得這裏從(cong) 科學問題來看不太對。經長時間的思考,他突然豁然開朗。在實際應用中,激光雷達距離目標都非常遠,激光發射器發射出去的激光所形成的光束直徑也會(hui) 比較大,照到飛機之類目標上時,就會(hui) 覆蓋整個(ge) 目標。既然目標外形是一個(ge) 閉合的整體(ti) ,那麽(me) 必然會(hui) 有某個(ge) 麵垂直於(yu) 激光束,這樣就會(hui) 沿發射出去的光路反射回來一束光信號。陳定昌用飛機模型做了實驗,果然證實其想法是正確的。
“做了兩(liang) 年多解決(jue) 了第一個(ge) 問題:金屬目標的,它是有回波的。美國人十年以後才得出這個(ge) 結論。”陳定昌說。之後兩(liang) 年,他帶領小組對四個(ge) 科學原理問題都給出了完滿的結論。王大衍得知後,稱讚他是光學裏手。
後來,陳定昌領導的“激光雷達項目組”正式成立。該項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達樣機,用詳實準確的實驗數據,突破了“四個(ge) 科學原理”的限製,發展了中國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達,比美國林肯實驗室領先多年。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