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上周四接受了印度英文商報《經濟時報》的專(zhuan) 訪,他在專(zhuan) 訪中聲稱,印度未來將憑借自身實力成為(wei) 製造業(ye) 中心。
莫迪說:“我們(men) 看到了二戰後新的世界秩序是如何形成的。類似的情況也將在新冠疫情結束後發生。這一次,印度將搭上製造業(ye) 的快車融入全球供應鏈。我們(men) 在民主、人口和需求方麵有著獨特的優(you) 勢。”
早些時候,印度媒體(ti) 在4月和5月喧囂吵鬧,盛況空前的慶賀大約1000家美國製造業(ye) 企業(ye) 將在新冠疫情期間從(cong) 中國遷往印度。但與(yu) 媒體(ti) 的大肆宣傳(chuan) 相反,迄今為(wei) 止,隻有極少數公司真的搬來了印度。
同樣情況以前也發生過,由於(yu) 2018年3月美中貿易戰開打,外界曾預計會(hui) 有許多美國公司離開中國前往印度。然而,截至2019年10月,退出中國的56家公司中隻有3家搬到了印度。在這56家公司中,有26家遷往越南,11家遷往台灣,8家遷往泰國。印度消費需求不足阻礙了外國企業(ye) 進入印度市場 圖片來源:新華網
莫迪在接受采訪時稱,外國公司將會(hui) 搬來印度,因為(wei) 印度有三大優(you) 勢——民主、人口和需求。
然而,後兩(liang) 者的優(you) 勢並不明顯。
首先,並沒有很多美國公司像美國和印度戰略家們(men) 估計的那樣遷出中國。
其次,那些遷出中國的公司也並沒有遷往印度。
分析人士認為(wei) ,主要是某些在印度常見的非經濟因素和政府治理因素阻礙了這些美國製造業(ye) 企業(ye) 遷來印度。非經濟因素是舉(ju) 不勝舉(ju) 。
首先,在印度做生意要比在中國麻煩得多,因為(wei) 在印度辦理法律手續更耗費時間。世界銀行稱在印度注冊(ce) 一家公司需要18天,而在中國隻需要9天。這一時長要比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時長多一周左右。
此外,注冊(ce) 一家企業(ye) 需經過12個(ge) 環節,每一環節都涉及許多繁文縟節。
辦理施工許可證需要經過34個(ge) 環節,耗時110天,還必須要得到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雙重批準。
目前也沒有規定限製政府相關(guan) 部門必須在多長時間內(nei) 下發許可。
第二,在印度獲得製造業(ye) 所需的土地、水、電等基礎設施並不像在其它國家那麽(me) 容易。例如,通電就需要等待八天到三個(ge) 星期。
在印度,征用土地是一項更麻煩的工作。
第三,印度的基礎設施比中國弱,效率也低,比如公路網和鐵路網。印度海港和機場的貨運效率也不如中國。
效率較低的基礎設施意味著在生產(chan) 和運輸過程中會(hui) 有更多的物流成本,而額外的成本使公司很難有競爭(zheng) 力。
第四,確保印度的政治和政策穩定很重要,盡管大選會(hui) 定期舉(ju) 行,大選後權力移交也很順利。
而印度的稅製則在不斷變化,稅率也明顯高於(yu) 中國。最近,印度企業(ye) 所得稅率從(cong) 40%降到了25%。但在企業(ye) 稅之外卻有各種費率的附加費。相比之下,中國的企業(ye) 所得稅率是固定不變的25%,但在經過多次免稅後可以將稅率降至15%以下。
第五,對於(yu) 一個(ge) 企業(ye) 來說,離開印度比進入印度還複雜。印度已試圖改善這一狀況,但其改革措施不力,進程複雜難解。印度的破產(chan) 法也很惱人。
如果外國或本國公司無法輕易進入市場或在必要時輕易退出這個(ge) 市場,那它們(men) 就不會(hui) 進入這個(ge) 市場。這就是微觀經濟學不言自明的法則。隻要存在阻止公司進出市場的障礙,那麽(me) 不但新來的外國公司不會(hui) 進入這個(ge) 市場,就是國內(nei) 的公司也不會(hui) 進入這個(ge) 市場。
許多商業(ye) 分析人士認為(wei) ,上述這些非經濟因素和政府治理因素決(jue) 定了美國公司為(wei) 什麽(me) 不來印度。
但這些都是次要因素。主要的決(jue) 定因素本質上都是經濟因素。
首先,印度是新興(xing) 市場經濟體(ti) 中匯率波動相對較低的國家。然而即便如此,印度的匯率波動仍遠大於(yu) 中國。
例如,據美國CNBC新聞網報道,2000年1月,人民幣兌(dui) 美元的匯率是8.27:1。到2020年10月,人民幣兌(dui) 美元匯率已升至6.69:1。與(yu) 此同時,印度的匯率在2000年1月是43.55盧比兌(dui) 1美元,到今年10月已跌至74.54盧比。
因此,人民幣在20年內(nei) 升值了19%,而同期印度盧比則貶值了71%。這說明人民幣比盧比更穩定。
貨幣波動會(hui) 大大增加商業(ye) 風險。相反,穩定的貨幣可以降低風險,增進公司的投資、銷售、利潤和品牌價(jia) 值。
匯率波動意味著外國投資會(hui) 減少,因為(wei) 公司和風險管理者很難駕馭匯率風險。
即使銷售收入因市場擴張而增加,利潤也無法增加,因為(wei) 增加的銷售收入被匯率波動的影響所抵消。更重要的是,隨著印度貨幣相較美元走軟,美國公司在印度的投資也在貶值。
印度決(jue) 策者似乎忽視了匯率波動的問題。當盧比貶值時,進口下降,出口增加。因此,國際收支狀況有所改善。
由於(yu) 進口商品價(jia) 格上漲,政府稅收也相應增加。印度的決(jue) 策者可能會(hui) 將此視為(wei) 一種優(you) 勢。然而,對那些想進入印度市場的外國公司而言,這使得印度經濟環境的吸引力下降了。
第二個(ge) 因素是市場需求。莫迪在接受《經濟時報》采訪時稱,在因新冠疫情而限製人群活動期間,他的政府向8億(yi) 印度人分發了大米和扁豆,這是無與(yu) 倫(lun) 比的成功。他強調說,“在八個(ge) 月的時間裏向8億(yi) 人免費提供糧食和豆類是人類曆史上絕無僅(jin) 有的計劃。”
對那些希望進入印度的外國公司來說,他提到的數字意義(yi) 重大。
在印度13億(yi) 人口中,有8億(yi) 是窮人、低收入者或中等偏下收入者,他們(men) 要從(cong) 政府獲得糧食補助。這些人根本不會(hui) 購買(mai) 美國公司昂貴的商品和服務。
外國公司不會(hui) 因為(wei) 一個(ge) 國家人口眾(zhong) 多就進入這個(ge) 國家。人民需要有足夠的購買(mai) 力來購買(mai) 他們(men) 需要的產(chan) 品。
中國既是生產(chan) 國又是消費國。中國大約有8億(yi) 高收入人口。比如,中國就是蘋果公司2019年度全球第三大市場,也是其亞(ya) 洲最大的市場。
據估計,印度的購買(mai) 力隻有中國的20%,因為(wei) 印度的人均收入隻有2104美元,而中國在2019年的人均收入是10261美元。
因此,指望一家美國公司離開中國市場來到印度是非常愚蠢的。在印度,找不到像莫迪在采訪中所說的市場需求。
通用汽車三年前撤離印度,不久前哈雷•戴維森摩托也撤離了印度,這都說明印度人買(mai) 不起美製產(chan) 品。由於(yu) 消費者對美製產(chan) 品的需求很小,所以美國公司認為(wei) 沒有足夠光明的銷售前景來證明遷移到印度是合理的。
許多印度人可能會(hui) 認為(wei) ,他們(men) 見證了莫迪和美國總統特朗普之間那種私人友好關(guan) 係,如果這種友好關(guan) 係能在美國大選後繼續下去,那這種關(guan) 係就可能會(hui) 給印度帶來美國的投資。然而,要吸引投資,光靠握手擁抱之類的公關(guan) 噱頭可不夠,比如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舉(ju) 行“你好莫迪”活動或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玩弄“致敬特朗普”之類花招。
企業(ye) 所考慮的是,在投資印度後能否使公司的銷售、收入、利潤和品牌價(jia) 值最大化。做出投資決(jue) 定是一種理性的行為(wei) ,絕不會(hui) 感情用事。
莫迪可能會(hui) 用這樣的事件愚弄印度選民。然而,他不能欺騙美國公司從(cong) 中國遷往印度。美國公司不會(hui) 依據“你好莫迪”和“致敬特朗普”這樣的肥皂劇來製定投資決(jue) 策。
無論是唐納德•特朗普還是喬(qiao) •拜登當選為(wei) 美國總統,他都可以在今年1月上任後敦促美國企業(ye) 從(cong) 中國遷往印度,但他不能強迫它們(men) 這樣做。美國公司會(hui) 自行決(jue) 定是否要離開中國。
因此,美國公司的搬遷決(jue) 策完全是基於(yu) 經濟因素。
最小的風險會(hui) 吸引最多的投資。退出中國的企業(ye) 並沒有遷往印度,因為(wei) 搬遷到印度會(hui) 引發更高的經濟風險。因此,即使美國公司真的離開了中國,它們(men) 也將遷往印度以外的其他目的地。
正如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尼莎•比斯瓦爾(Nisha Biswal)所指出的,印度需要向美國企業(ye) 提供更多的激勵措施,比如免稅、優(you) 化經商環境、穩定貨幣、通過加速經濟增長成為(wei) 全球製造業(ye) 中心來擴大消費需求。如果沒有這樣的激勵措施,美國公司就不會(hui) 像莫迪在采訪中所說的那樣搬來印度。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