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強精彩觀點:
● 當前我國製造業(ye) 主要麵臨(lin) 四個(ge) 方麵的問題,比如產(chan) 業(ye) 集而不群現象依然十分突出
● 建議麵向集成電路、柔性顯示屏、新能源、汽車製造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開發一批高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基礎裝備。
● 創新效能的提升最核心的就是要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而不是論文導向、職稱導向。
剛剛過去的一年,對於(yu) 華工科技(000988,SZ)是考驗重重的一年,這些考驗包括來自疫情的衝(chong) 擊、國內(nei) 外貿易環境的變化、以及公司正在推進的校企改革。
但華工科技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2020年,雖然華工科技身處疫情中心,但仍然取得了業(ye) 績增長。”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馬新強的身份還包括華工科技掌門人、行業(ye) 專(zhuan) 家。也正因如此,就我國裝備製造業(ye) 的發展等方麵,馬新強今年提交了涉及“進一步推進高端裝備製造業(ye) 發展”等方麵的三份建議。
“製造領域仍然存在明顯的供需矛盾。”近日馬新強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當前我國製造業(ye) 仍然麵臨(lin) 四個(ge) 方麵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中低端製造裝備的產(chan) 能過剩和先進製造裝備的供應不足,從(cong) 而導致供給側(ce) 結構性失衡。
“智能製造已是大勢所趨。”對於(yu) 企業(ye) 從(cong) 製造到智造的轉型,馬新強建議企業(ye) 首先要做的是梳理流程,優(you) 化組織架構;同時,企業(ye) 高層必須有堅定的決(jue) 心,並製定完整的戰略。
馬新強。圖片來源:受訪對象提供
談製造業(ye) :
中低端製造裝備產(chan) 能過剩,先進製造裝備供應不足
NBD: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你提出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進高端裝備製造業(ye) 發展的建議。請問你認為(wei) 當前我國製造業(ye) 麵臨(lin) 哪些問題以及如何改進?
馬新強:當前我國製造業(ye) 主要麵臨(lin) 四個(ge) 方麵的問題:
一、製造領域仍然存在明顯的供需矛盾,主要體(ti) 現在中低端製造裝備的產(chan) 能過剩和先進製造裝備的供應不足而導致的供給側(ce) 結構性失衡。
二、要想通過自主創新不斷突破前沿、國內(nei) 空白領域,那在高端裝備製造行業(ye) 中,創新的投入至少要占到銷售收入的8%以上。而部分中國企業(ye) 甚至根本沒有這麽(me) 高的毛利率,再加上成本的持續、稅費高於(yu) 其他產(chan) 業(ye) ,(都)進一步壓低了利潤。企業(ye) 保生存的需求大於(yu) 創新需求。
三、產(chan) 業(ye) 集而不群現象依然十分突出。近年來,在政策的推動下,雖然湧現了不少“產(chan) 業(ye) 集群”,實際上關(guan) 聯度並不高,價(jia) 值鏈銜接也不緊密。
四、高端裝備製造業(ye) 具有跨學科、跨行業(ye) 特點,更加倚重知識、技術、專(zhuan) 業(ye) 化的人力資源,但是裝備製造業(ye) 因行業(ye) 利潤率低,薪酬較之互聯網、金融行業(ye) 不具備吸引力。同時,互聯網、金融行業(ye) 因其更易實現個(ge) 人財富與(yu) 聲望的增值而令高素質人才接踵而來,這是裝備製造企業(ye) 所不具備的。
基於(yu) 此,今年我建議:持續加大對工業(ye) 基礎裝備項目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工業(ye) 基礎裝備所需的生態環境,搭建平台支撐產(chan) 業(ye) 發展。繼續加大對工業(ye) 基礎裝備科技創新支持力度,並進一步強化企業(ye) 創新地位和主導作用,從(cong) 科研項目、資金等方麵進一步加以傾(qing) 斜。麵向集成電路、柔性顯示屏、新能源、汽車製造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開發一批高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基礎裝備。
另外,立體(ti) 化完善促進高端裝備製造業(ye) 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組織裝備製造企業(ye) 認定,對於(yu) 認定為(wei) 國家重點裝備製造的企業(ye) ,可以參考集成電路行業(ye) 、軟件行業(ye) 所得稅優(you) 惠政策,3年免征所得稅或者減半征收企業(ye) 所得稅。對企業(ye) 直接用於(yu) 員工培訓、教育、科研的公益性捐助或在大學設立高端裝備製造業(ye) 人才獎學金的費用,允許稅前全額扣除。高端裝備製造業(ye) 最寶貴的資產(chan) 是人才,對引進的高端技術人才視戰略意義(yi) 實現一定的個(ge) 人所得稅減免。
NBD:華工科技於(yu) 2019年成立了智能製造事業(ye) 總部,請問智能製造布局對於(yu) 公司影響如何?結合公司經驗,請問企業(ye) 從(cong) 製造到智造轉型,可以從(cong) 哪些方麵入手?
馬新強:在我們(men) 國家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技術蓬勃發展,包括用工問題、新冠疫情的催化,各個(ge) 產(chan) 業(ye) 都在追求生產(chan) 效率與(yu) 成本的進一步優(you) 化,智能製造已是大勢所趨。
華工科技三年前開始探索智能製造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在橋梁、工程機械、管件行業(ye) 樹立了標杆案例。這對於(yu) 華工科技的影響主要有三個(ge) 方麵:一是進一步增強了和客戶的粘性,我們(men) 為(wei) 客戶提供的服務不僅(jin) 僅(jin) 在製程階段,價(jia) 值鏈上下遊都得到了延伸;二是整合更多的資源,初步建立起共贏生態圈。我們(men) 做智能製造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不一定所有的產(chan) 品都由我們(men) 來提供,我們(men) 需要聯合優(you) 秀的生態夥(huo) 伴一起完成,通過擴大“朋友圈”,公司創新的實力也得到了提升;三是華工科技核心業(ye) 務協同力度加大,通過在華工科技層麵成立智能製造事業(ye) 總部,通過平台建設促進了信息、資源共享,把核心業(ye) 務的產(chan) 品充分整合了起來。
從(cong) 製造到智造,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信息化,事實上最先開始的應是梳理流程,優(you) 化組織架構。流程不梳理、不優(you) 化,你上了信息化,數據就是亂(luan) 的、錯的,這是很關(guan) 鍵的一步。當然,更為(wei) 重要的是智能製造轉型是“一把手工程”,企業(ye) 高層必須有堅定的決(jue) 心,並製定完整的戰略。
談科技創新效能:
核心是堅持需求導向,而不是論文導向
NBD:近期科技部部長王誌剛指出,我國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不夠高,高校、科研機構、企業(ye) 怎樣形成一個(ge) 完整的創新體(ti) 係等,需要不斷提升或者改進。華工科技曾長期是一家高校背景企業(ye) ,也是一家科技企業(ye) ,請問你對此有何建議?
馬新強:創新效能是未來技術和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決(jue) 勝的關(guan) 鍵,創新效能的提升最核心的就是要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而不是論文導向、職稱導向。
基於(yu) 此,大學、研究機構立足的是科學本身的邏輯,去探索前沿領域,獲取新知。企業(ye) 則需要從(cong) 市場的需求出發,有效配置各類創新資源,從(cong) 而將產(chan) 品、技術商業(ye) 變現,持續產(chan) 生創新動能。
我們(men) 必須要強化企業(ye) ,特別是龍頭企業(ye) 在創新體(ti) 係中的主體(ti) 地位。負責技術、產(chan) 品商業(ye) 變現,產(chan) 生直接經濟價(jia) 值的是企業(ye) 。企業(ye) 最了解市場需求、行業(ye) 趨勢,要充分發揮大企業(ye) 的產(chan) 業(ye) 組織作用,圍繞打通產(chan) 業(ye) 鏈、構建產(chan) 業(ye) 生態體(ti) 係,促使大企業(ye) 與(yu) 中小企業(ye) 之間形成更緊密的新型產(chan) 業(ye) 合作關(guan) 係。支持龍頭企業(ye) 強化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資源整合和供應配套,帶動一批中小配套企業(ye) 協同發展;在戰略性、基礎性領域,推動地理位置相鄰的大中小企業(ye) 與(yu) 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圍繞先進技術領域融合共生,形成產(chan) 業(ye) 高度集聚和分工協作合理的產(chan) 業(ye) 集群,引導集群內(nei) 不同類型主體(ti) 迅速參與(yu) 到研發、設計、生產(chan) 、物流和服務等環節之中。
NBD: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目前公司業(ye) 務恢複情況如何?海外疫情反複情況下,公司海外業(ye) 務目前進展如何?
馬新強:隨著國內(nei) 疫情的控製,去年4月初,公司產(chan) 能、物流全部恢複,各項業(ye) 務運營走向正軌。雖然海外疫情仍在波動,但我們(men) 追求增量發展的決(jue) 心不變。
基於(yu) 公司10餘(yu) 年來的市場網絡布局,加之網絡營銷的推進, 我們(men) 在歐洲、日韓、東(dong) 南亞(ya) 等地區的品牌美譽度顯著提升,去年國際銷售增長30%,今年截至目前增長了133%。
同時,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海外許多企業(ye) 的運營情況、財務情況遭受了巨大的衝(chong) 擊,這也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很好的收購和並購機會(hui) 。我們(men) 也在尋找一些具有協同效應的標的公司,提升競爭(zheng) 優(you) 勢。當然,當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供應鏈區域化、海外投資政策變化等因素的客觀存在,我們(men) 仍需做好風險管控和合規管理。
國內(nei) 市場始終是我們(men) 的戰略基點,現在我們(men) 國家在新基建、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四化、工業(ye) “數智化”這些領域市場空間廣闊,這也是華工科技需要重點發力的賽道。同時,我們(men) 要通過國內(nei) 大循環不斷地錘煉產(chan) 品、解決(jue) 方案,讓我們(men) 更有實力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成為(wei) 全球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論公司未來:
完善長效激勵機製,布局更高速率光模塊產(chan) 品
NBD:控股股東(dong) 股權轉讓完成後,從(cong) 管理體(ti) 製和業(ye) 務布局等多方麵,公司將麵臨(lin) 哪些變化?
馬新強:校企改製之後,公司將從(cong) 高校背景的企業(ye) 轉變為(wei) 全麵市場化企業(ye) ,這為(wei) 公司未來幾年發展至少打下了兩(liang) 個(ge) 基礎:一是治理結構的優(you) 化大大提升了決(jue) 策效率,二是一直製約公司長期發展的激勵機製問題也有了突破。核心骨幹參與(yu) 到持股平台,將公司發展與(yu) 核心骨幹利益深度綁定。下一步我們(men) 還將完善長效激勵機製,讓更多的員工通過自身努力,享受公司發展成果。
今年1月,我們(men) 召開了年度經營工作會(hui) ,發布了新的願景、使命。華工科技新願景為(wei) “參與(yu) 構建全聯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成為(wei) 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企業(ye) ”。
圍繞公司新的願景使命,未來華工科技所要鍛造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是:高效的產(chan) 品生成能力。而公司需要構建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主要有三個(ge) 方麵:一是堅持引進與(yu) 培養(yang) 相結合,搭建優(you) 質的人才梯隊以保障公司的持續穩定發展;二是以精準的產(chan) 業(ye) 布局和持續優(you) 化的供應鏈體(ti) 係,具備國內(nei) 領先的製造水平、規模優(you) 勢,為(wei) 拓展全球市場提供堅實的基礎;三是以完善的治理機製和持續優(you) 化的激勵機製有力促進公司高質量發展。
基於(yu) 願景使命,華工科技未來三年的戰略目標是:到2023年,與(yu) 全球行業(ye) 頭部企業(ye) 基本達到同一水平。
NBD:根據公司2020年半年報,分產(chan) 品來看,公司光電器件係列產(chan) 品營業(ye) 收入同比增長超過四成;但公司激光加工及係列成套設備營業(ye) 收入同比出現下滑。請問有何原因以及公司未來有哪些規劃打算?
馬新強:華工科技光通信業(ye) 務在國內(nei) 率先獲得5G光模塊訂單,有一定的卡位優(you) 勢。公司內(nei) 部通過精益生產(chan) 提升交付能力,加之國家在去年上半年推進5G、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建設,拉動了業(ye) 績的增長。
未來,隨著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以及工業(ye) “數智化”、生活智能化的發展,數據中心的規模一定是越來越大,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加之5G的需求,未來5年公司將以5G和數通這兩(liang) 個(ge) 市場作為(wei) 主攻方向,而這也是光通信業(ye) 務增長的主要來源點,目前公司已經在布局一些更高速率的產(chan) 品。
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全球市場萎縮,對公司激光加工業(ye) 務、傳(chuan) 感器業(ye) 務產(chan) 生了直接影響。不過,從(cong) 全年來看,華工科技核心業(ye) 務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長,這主要得益於(yu) 幾個(ge) 方麵:
一是我們(men) 在去年1月底已經開始布局產(chan) 能省外轉移,在2月份複工複產(chan) 後高效地承接了生產(chan) 轉移,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客戶交付壓力,穩住了客戶信心;
二是武漢“解封”後,我們(men) 營銷、售後員工第一時間奔赴市場一線、客戶現場,了解客戶需求,提升服務品質;
三、疫情得到有效控製後,我們(men) 緊緊抓住國產(chan) 替代、工業(ye) 數智化、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的機遇。公司一方麵擴大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新能源汽車熱管理係統等拳頭產(chan) 品銷售規模,另一方麵圍繞大客戶需求,加緊技術、產(chan) 品研發,下半年增幅顯著,帶動了全年的業(ye) 績增長。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