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誠教授查看3D打印出來的“月壺尊”。記者楊佳峰 攝
在月球上蓋樓你敢想嗎?華中科技大學丁烈雲(yun) 院士團隊不但敢想還敢幹。他們(men) 把中國在月球上建造的月麵基地樣式定名為(wei) “月壺尊”,這是一個(ge) 外形酷似雞蛋殼的建築。計劃用月壤燒出月球磚,再用機器人砌築。
他們(men) 已製備出國內(nei) 首個(ge) 模擬月壤真空燒結打印樣品,實現“從(cong) 0到1”的重大突破。丁烈雲(yun) 介紹,“月壺尊”是先於(yu) 人上月球還是後於(yu) 人在月球上建造,還沒有考慮成熟,現在的預研究是一種探索。
月麵基地建築物定型“月壺尊”
像個(ge) 豎立的雞蛋殼
“月壺尊”月麵基地效果圖,左邊為(wei) 建造月壺尊的“月蜘蛛”。(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供圖)
7月7日,在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長江日報記者見到了3D打印模型“月壺尊”。從(cong) 外麵看,它像是一個(ge) 放大的雞蛋殼豎立在地麵。
作為(wei) 建築物,“月壺尊”裏麵並沒有承重的“四梁八柱”,蛋殼頂端是穹頂結構,蛋殼體(ti) 分內(nei) 外兩(liang) 層,中間夾一層類似於(yu) 肋骨的結構,以增強穩定性。
“月壺尊”內(nei) 部構造示意圖。(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供圖)
華中科技大學土木與(yu) 水利工程學院數字建造與(yu) 工程管理係主任周誠教授介紹,記者眼前的“月壺尊”屬於(yu) 縮小版,它真實的長寬均為(wei) 3米,類似於(yu) 一個(ge) 圓形結構的房子,房間分成上下兩(liang) 層,分成工作間和休息間。
這個(ge) 大膽的構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丁烈雲(yun) 提出的。他們(men) 將中國傳(chuan) 統製磚砌築的建造方式與(yu) 3D打印建造方式相結合,采用整體(ti) 預製拚裝、局部打印連接的方式,設計建造月麵基地。
“月麵基地不可能從(cong) 地球上攜帶建築材料去建造,這樣的話建築成本會(hui) 極貴。”丁烈雲(yun) 將“月壺尊”定位為(wei) “原位建造”,即主要建造材料來源於(yu) 月球本身而不是地球,“開始覺得難,現在已經有一些技術支撐,不像原來的那麽(me) 難了。”
由於(yu) 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麵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麵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月球表麵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最高可達127℃;夜晚,其表麵溫度可降低到零下183℃。在這樣的地方建造房子無疑是一種考驗。
“建築樣式應該充分考慮保溫隔熱。”周誠表示,在月麵建什麽(me) 樣的建築,他們(men) 一直在進行各種嚐試。團隊起初嚐試了穹頂結構、拱形結構以及柱狀結構,很多造型反複嚐試,要符合月球表麵的使用環境,又要方便建造。
2021年底,外形像豎立的雞蛋殼的“月壺尊”成為(wei) 月麵基地建築物的定型樣式。“這一點符合丁烈雲(yun) 院士要求的既體(ti) 現中國元素又有科技感。”現在,周誠每天的研究工作都圍繞這枚“蛋殼”打交道,用什麽(me) 材料、用什麽(me) 工具、怎麽(me) 建造。
上小學的兒(er) 子得知周誠研究“月壺尊”的用途後很興(xing) 奮,每天放學回家後就纏著父親(qin) 問個(ge) 不停。在孩子眼中,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天狗吞月這些都是傳(chuan) 說,還有什麽(me) 比在月球上做房子更夢幻的事呢!
周誠表示,月表地震頻繁,“月壺尊”造型的穩定性可以抗擊小地震,也恰好滿足了建築物保溫隔熱的效能。中國的探月工程表明,月球南極可能有連續光照的區域,可作為(wei) 月球基地的理想選址。
用月壤燒製帶有榫卯結構的磚
機器人進行拚裝建造
韓文彬展示他們(men) 打印的有榫卯結構的月壤磚。記者楊佳峰 攝
國際上對月球建造的共識是,不從(cong) 地球上帶物質上去,盡可能使用月球上的材料進行原位建造。丁烈雲(yun) 團隊此前在吉林一個(ge) 火山口尋獲到的火山灰,成為(wei) 建造“月壺尊”的模擬月壤。
今年暑假期間,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同樣熱火朝天。室內(nei) 兩(liang) 名博士生韓文彬和王宇向正圍著電加熱爐,觀看模擬月壤燒結成型磚塊的過程,看看燒結產(chan) 品在月麵環境下可不可靠。
燒結完成後,韓文彬對產(chan) 品的強度、熱學性能、耐久性等進行研究,而王宇向則在導師周誠教授的安排下專(zhuan) 注於(yu) 3D打印工藝的進一步優(you) 化。
“月球造房最大的挑戰在於(yu) 極端環境。”周誠列舉(ju) 了月表環境對建造“月壺尊”的5大挑戰。除了晝夜巨大溫差對房子的結構性能影響外,還有散熱規律不同於(yu) 地球的真空環境、時間更長和頻率更高的“月震”、隕石對月表的頻繁衝(chong) 擊、月表重力會(hui) 改變材料與(yu) 結構的受力狀態等不利因素。
團隊最初設想采用兩(liang) 種方式在月表建造“月壺尊”。一種采用3D打印施工,先在月表用注漿加固法打地基,然後在地基上打印結構,穹頂采用氣囊放置法固定,再在氣囊上打印穹頂,最終打印成型;另一種方式主要采用機械臂拚裝施工,將太陽能或者激光燒結好的月壤磚通過機械臂一塊塊拚接起來,並提前做好“月壺尊”穹頂。
兩(liang) 種施工方式各有優(you) 勢。3D打印需要從(cong) 地球上攜帶黏結劑到月球上去,一般黏結劑的重量占到整個(ge) 建築材料10%到15%。“假若‘月壺尊’;有20噸,那麽(me) 3D打印至少需要2噸以上的黏結劑。”韓文彬說,2噸黏結劑加上300千克的3D打印設備,總共2.3噸材料送往月球,合計需要費用154億(yi) 元人民幣,每平方米建築成本8.5億(yi) 元人民幣,遠遠高於(yu) 地麵建築成本。
使用機械臂試驗完成月壤磚的拚裝。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供圖
機械臂拚裝施工則需要用高能束(太陽能或者激光)燒結月壤,鋪一層月壤燒結一次,如此往複,直到“月壺尊”全部拚裝成型。好處是建造成本相對便宜,隻需要機械臂和燒製設備,比3D打印送往月球的材料要輕,建造成本也降低。但是這種施工風險較高,很難克服月表溫差影響,容易造成結構變形。
周誠介紹,國外建造月麵基地的技術體(ti) 係是3D打印。這個(ge) 工藝可以建造各種形狀的月球基地結構,但3D打印是個(ge) 連續過程,一旦打印過程出現被打印結構破損開裂的情況,整個(ge) 結構就失效了。一次性成型的風險很高,同時耗能太大。
他們(men) 團隊借鑒中國傳(chuan) 統砌築和榫卯連接方式,提出利用月壤燒結出帶有榫卯結構的月壤磚,再進行拚裝建造,通過燒結月球磚把一次性成型的風險分散掉,然後由機器人砌築,同時用3D打印加強連接來完成結構,避免結構變形。
丁烈雲(yun) 團隊最後將兩(liang) 種施工方案融入一種名為(wei) “月蜘蛛”的機器人身上。周誠說,“月蜘蛛”屬於(yu) 3D打印機器人,遠看像蜘蛛,上部分是混聯機械臂,下部分是多足平台。按照設計要求,機械臂有200千克,底盤有500千克,施工時機械臂也可換成3D打印機。地麵打印“月壺尊”和月麵打印的步驟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施工環境差異,月麵施工需要將結構和材料一體(ti) 考慮。
王宇向也向記者透露了降低成本的設想。他說,占比10%至15%的黏結劑是否可以減少到10%以內(nei) ,強度依然不變;機械臂拚裝施工可以設計一個(ge) 更為(wei) 輕質的設備減小地月運輸成本。
利用月球自身材料建造,會(hui) 大大降低成本,國外也是這條路徑。周誠說,“在月球上造房子,不一定是我們(men) 這一代就能完成的事,但未來會(hui) 有人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月球基地建造的研究也可以催生出新的技術和業(ye) 態,如3D打印建造、機器人砌築等。”
沒有將設想停留在紙麵
帶領團隊說幹就幹
“月壺尊”有夾層結構。記者楊佳峰 攝
建造月麵基地的設想起始於(yu) 2015年。當時,專(zhuan) 注於(yu) 數字建造研究的丁烈雲(yun) 院士在研究中發現,“建築轉型升級最重要的一個(ge) 方麵就是3D打印,而在月麵打印基地的設想是一個(ge) 很自然的想法。”一些建築景觀或者小型構築物采用人工往往沒辦法去做,而采用3D打印則很容易完成,這讓丁烈雲(yun) 院士敏銳意識到無人的3D打印隻有在極端環境才能發揮價(jia) 值。極端環境在哪?他首先想到的是地外極端環境,例如在月球或者火星上。他說,“這是很自然的想法,而不是突發奇想。”
丁烈雲(yun) 院士沒有將設想停留在紙麵,瞄準月麵基地建造帶領團隊說幹就幹。“當時是我們(men) 自己研究,自己投入。”周誠向記者回憶,他們(men) 開啟這個(ge) 項目的研究後,丁烈雲(yun) 院士帶領他們(men) 去有關(guan) 部委對接,對方都很“吃驚”。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wei) 仁關(guan) 注到這個(ge) 科研項目,認為(wei) 在月麵打印基地的設想——“輕量化可重構月麵建造方法研究”屬於(yu) 基礎性研究,很有價(jia) 值。
科技部2021年底將“輕量化可重構月麵建造方法研究”列入重點研發計劃,成為(wei) “工程科學與(yu) 綜合交叉”的重點專(zhuan) 項。華中科技大學成為(wei) 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單位。
“月麵基地建造工程化是一個(ge) 長遠的目標,目前按照課題目標,我們(men) 是有信心實現的。”丁烈雲(yun) 告訴記者,目前課題項目還有一係列的問題要解決(jue) ,比方說打印好了“月壺尊”以後裏麵充氣設施如何工作、建造“月壺尊”的月麵具體(ti) 選址問題等,好多問題都需要解決(jue) 。
“目前我們(men) 所做的就是從(cong) 0到1的探索,不能說馬上就能使用,這是一個(ge) 相對長遠的規劃。通過進一步月球勘探,或許會(hui) 取得更多資料,說不定未來會(hui) 變更技術路線,或者采用更新的技術路徑來建造月球基地。”丁烈雲(yun) 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