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激光雷達迎放量元年,國產廠商競逐整機賽道

fun88网页下载 來源:第一財經2022-10-17 我要評論(0 )   

領先整機廠商禾賽科技近日宣布單月交付量突破10000台,再次佐證“2022年將是激光雷達放量元年”。激光雷達通過發射激光來測量物體(ti) 與(yu) 傳(chuan) 感器之間精確距離,被稱為(wei) 機器人的...

領先整機廠商禾賽科技近日宣布單月交付量突破10000台,再次佐證“2022年將是激光雷達放量元年”。

激光雷達通過發射激光來測量物體(ti) 與(yu) 傳(chuan) 感器之間精確距離,被稱為(wei) 機器人的“眼睛”。近年自動駕駛快速發展,成為(wei) 激光雷達的重要應用領域。據佐思汽研統計,2022年上半年,國內(nei) 乘用車新車激光雷達安裝量已達2.47萬(wan) 顆,預計全年總安裝量有望突破8萬(wan) 顆。

某券商電子行業(ye) 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表示,產(chan) 業(ye) 鏈調研顯示,速騰聚創是今年激光雷達上車最多的是公司之一。在激光雷達賽道上,國內(nei) 公司,不管是速騰還是華為(wei) ,都在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

激光雷達近兩(liang) 年迎裝車小高潮

汽車感知層主力陣容包括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和激光雷達,其中攝像頭技術成熟、成本可控,已成為(wei) 最主要的視覺傳(chuan) 感器;毫米波雷達全天候性能佳,但探測精度有限;超聲波雷達技術成熟、成本低,抗幹擾能力強,但測量精度差,測量範圍通常小於(yu) 5m,主要用於(yu) 停車輔助;相比之下,激光雷達測量精度高、範圍廣,可以實時構建車輛周邊環境3D模型,但受限於(yu) 技術難度大、成本高,尚未大規模量產(chan) 上車。

目前對於(yu) 汽車智能駕駛感知層融合配置,市場主流方案包括兩(liang) 種:一是以攝像頭為(wei) 主導,配合毫米波雷達,輕感知重算法;二是以激光雷達為(wei) 主導,配合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重感知輕算法。前者以特斯拉為(wei) 典型代表,在L2以及下階段占據優(you) 勢;後者以Waymo、百度等無人駕駛型企業(ye) 和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為(wei) 代表。

隨著L3+智能駕駛及未來自動駕駛時代的腳步漸近,以激光雷達為(wei) 主導的重感知輕算法方案被更多車企采納,多家車企也希望憑借激光雷達在L3+階段實現彎道超車。

近兩(liang) 年乘用車市場就迎來了激光雷達的裝車小高潮。小鵬P7搭載大疆Livox激光雷達,已開始預售;法雷奧去年底宣布其第二代SCALA激光雷達將搭載於(yu) 新款奔馳S級之上,可實現L3級智能駕駛;蔚來搭載Innovusion圖達通激光雷達的ET7已正式上市。

據沙利文數據,2021年全球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達到20億(yi) 美元,同比增長100%;預計2025年有望達到135.4億(yi) 美元,2019-2025年複合增長率(CAGR)達64.6%。

中信證券認為(wei) ,激光雷達市場遠期全球市場空間約千億(yi) 美元,2022年迎來規模上車,投資時間窗已到。

大規模上車仍麵臨(lin) 兩(liang) 大阻礙

激光雷達規模上車目前麵臨(lin) 的兩(liang) 大阻礙是技術和成本。

技術方麵,激光雷達上車的第一道門檻是車規認證。“車規級產(chan) 品需要經曆長周期驗證,在兩(liang) 年左右。”華安證券電子行業(ye) 首席分析師胡楊此前對第一財經表示 且企業(ye) 產(chan) 品通過相關(guan) 認證後,還需要獲得下遊汽車廠商的認可。

穩定生產(chan) 是上車的第二道門檻。目前國內(nei) 供應商正通過代工、合作、自建工廠等方式加快產(chan) 能擴張,盡快實現激光雷達量產(chan) 。其中,禾賽科技“麥克斯韋”智造中心預計今年全麵投產(chan) ,年產(chan) 能超過百萬(wan) 台;速騰聚創與(yu) 立訊精密合作,自建激光雷達產(chan) 線,今年有望具備百萬(wan) 台產(chan) 能。

降本也是激光雷達大規模上車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根據蓋世汽車行業(ye) 調研,94%的被調研者接受的車載激光雷達價(jia) 格在5000元以下,其中可接受價(jia) 格控製在500元以下的占比25%,在500-1000元之間的占比39%,在1000-5000元之間的占比30%。據悉,第一款車規級激光雷達SCALA價(jia) 格達到2萬(wan) 美元,應用車型都是百萬(wan) 級豪車。

規模量產(chan) 有助於(yu) 攤平成本。圖達通預測過,當圖達通年出貨量在10萬(wan) 台時,成本將會(hui) 下降到1000美元左右;速騰聚創也曾披露,如果訂單規模達到10萬(wan) -100萬(wan) 台,則硬件價(jia) 格可下探至200-500美元。

某券商電子行業(ye) 研究員告訴第一財經,降本主要靠裏麵的芯片以及bom元器件,時間上估計還需要1-2年。

上述券商電子行業(ye) 分析師則對第一財經表示,“激光雷達的技術路線太多了,還是要等技術路線最終穩定下來之後,才能有更好的降本。現在降本能看到的更多是在光學器件賽道。”

據悉,激光雷達的技術路徑正朝著“機械式-半固態-純固態”的方向迭代。其中,機械式激光雷達產(chan) 品已經在無人駕駛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半固態式激光雷達式是機械式和純固態式的折中方案,較機械式隻掃描前方一定角度內(nei) 的範圍,較純固態式仍有一些較小的活動部件,是目前階段量產(chan) 裝車的主流產(chan) 品;純固態激光雷達工藝級別最高,有望成為(wei) 終極方案。

根據沙利文數據,機械式激光雷達的價(jia) 格預計將從(cong) 2021年的5500美元均價(jia) 逐步下降到2027年的2500美元,MEMS和3D Flash/OPA激光雷達將從(cong) 2021年的1000美元均價(jia) 逐步下降到2027年的500美元,FMCW激光雷達將在2025年首次上車,均價(jia) 將從(cong) 2025年的1000美元下降到2027年的500美元。

整機廠競爭(zheng) 激烈,上遊光學部件國內(nei) 領先

車載激光雷達上遊為(wei) 光學和電子元器件,中遊為(wei) 激光雷達整機廠,下遊是整車廠和Tier1廠商。

中遊整機廠的競爭(zheng) 較為(wei) 激烈,威力登、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廠商從(cong) 機械式向半固態式方案過渡;法雷奧、華為(wei) 、鐳神智能、大疆Livox等廠商則直接鎖定半固態或純固態的技術路徑。

據Yole統計,2021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法雷奧市占率第一,達28%;國內(nei) 廠商速騰聚創、大疆、圖達通、華為(wei) 、禾賽科技合計市場份額約26%。

激光雷達上遊環節較多,可分為(wei) 掃描部件、收發部件(激光器、探測器)、光學部件(準直鏡、分束器、擴散片、透鏡、濾光片)和信息處理部件,這些部件決(jue) 定著激光雷達的性能、成本與(yu) 可靠性。

其中收發部件常年由海外大廠主導,近年來國內(nei) 廠商開始布局。炬光科技(688167.SH)重點布局激光雷達發射模組(包含麵光源、線光源)、激光雷達光源光學組件的研發生產(chan) ,已與(yu) 威力登 LiDAR、Luminar、駕駛公司Argo AI達成合作意向或建立合作項目,並與(yu) 大陸集團簽訂約4億(yi) 元框架協議;銳科激光(300747.SZ)在光纖激光器領域市占率位列全國第一、全球第二。

信息處理部件主要包括主控芯片和模擬芯片。主控芯片國內(nei) 主要供應商包括安路科技、紫光國微(002049.SZ)等;模擬芯片供應商有富滿微(300671.SZ)、上海貝嶺(600171.SH)、華潤微(688393.SH)、聖邦股份(300661.SZ)等。

在光學部件領域,激光雷達廠商一般自主研發設計,然後選擇加工企業(ye) 進行生產(chan) 。目前國內(nei) 供應鏈的技術水平比肩甚至超過海外廠商,在成本上也更具優(you) 勢。

2021年,舜宇光學科技(02382.HK)在激光雷達領域推出應用於(yu) 收發端的鏡頭產(chan) 品和多邊棱鏡等核心零件,獲超20個(ge) 定點合作項目,其中兩(liang) 個(ge) 項目已實現量產(chan) ;炬光科技多項激光雷達發射模組和光學元器件項目正在同步進行。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