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亮道智能、禾賽科技、速騰聚創三家國內(nei) 主流激光雷達廠商紛紛發布Flash補盲激光雷達產(chan) 品及解決(jue) 方案。
其實,早在2017年,就有多家激光雷達企業(ye) 宣布推出Flash方案,特別是大陸集團已經率先在豐(feng) 田Mirai和雷克薩斯LS500上實現量產(chan) 。
為(wei) 什麽(me) Flash激光雷達在2022年又突然火了起來,背後有什麽(me) 樣的市場契機?激光雷達何時才能從(cong) “量產(chan) 上車”走向“功能成熟”?
01
搶灘Flash激光雷達的背後
Flash激光雷達不是最近才“走紅”的,據《賽博汽車》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球公開宣稱布局Flash激光雷達的整機企業(ye) 已超過10家。
最早宣布將量產(chan) Flash激光雷達的是一家美國科技公司TriLumina,其在2017年CES展上發布Flash激光雷達產(chan) 品,並計劃在2020年量產(chan) 。
同一年,宣布布局Flash激光雷達的還有中國企業(ye) 北醒光子,在2017年底發布了Flash激光雷達CE30,不過這款產(chan) 品的垂直視場角僅(jin) 有9°,應用於(yu) AGV小車、物流機器人等領域,沒有在乘用車上搭載。
在隨後的幾年裏,LeddarTech、大陸集團、Ibeo、Ouster等幾家企業(ye) 也先後發布了Flash激光雷達產(chan) 品。
目前,真正在乘用車上實現量產(chan) 交付的,隻有大陸集團一家,但也僅(jin) 是小規模交付。
進入2022年,國內(nei) 幾家頭部激光雷達公司亮道智能、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先後發布Flash激光雷達,且普遍將2023年下半年作為(wei) 量產(chan) 關(guan) 鍵時間節點,這讓Flash激光雷達再次成為(wei) 業(ye) 內(nei) 關(guan) 注的焦點。
激光雷達市場遠未到成熟階段,一直是多種技術路線並行研發,但以Flash為(wei) 代表的純固態激光雷達,被業(ye) 內(nei) 普遍認為(wei) 是長期發展的方向。
這背後的核心原因有三個(ge) :
其一,相比當前量產(chan) 落地的MEMS、轉鏡、棱鏡等半固態激光雷達,Flash激光雷達更容易滿足車規要求。所謂純固態激光雷達,顧名思義(yi) ,就是整個(ge) 機身完全沒有運動部件的雷達,這樣的好處在於(yu) ,既能在批量化生產(chan) 時,更好地保障產(chan) 品一致性,同時,在激光雷達上車以後,也能夠更好地適應惡劣交通場景,保證產(chan) 品可靠性、耐久性。
其二,Flash激光雷達具備更大的成本下降空間,這也與(yu) 其結構相關(guan) 。Flash激光雷達的核心部件主要是發射模塊和接收模塊,都是和芯片一體(ti) 化開發的。而芯片化的收發模塊,在摩爾定律作用下,可以實現指數級的物料成本降低,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其三,具有更好的技術發展潛力。Flash激光雷達性能的提升,主要是來自於(yu) 半導體(ti) 的性能提升,一旦技術突破便是成倍的,甚至是指數級的性能提升。
當前,雖然一些企業(ye) 選擇了率先從(cong) 半固態激光雷達入手,主要是對性能指標和量產(chan) 時間的妥協,但還是普遍認為(wei) 純固態激光雷達才是未來的方向。
Flash技術路線在今年尤其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wei) 量產(chan) 智能駕駛能力及落地場景的升級。
2022年被認為(wei) 是城市高階智能駕駛量產(chan) 元年,國內(nei) 第一梯隊玩家集中發力城市NOA功能。今年9月,小鵬、極狐、魏牌先後宣布將量產(chan) 城市領航駕駛。目前,小鵬和極狐已經分布在廣州、深圳全量推送城市領航駕駛功能,魏牌也計劃在四季度實現落地。
此外,智已L7、阿維塔11、集度ROBO-01、路特斯Eletre、沙龍機甲龍等一係列高端智能化車型,也將城市領航駕駛功能作為(wei) 智能駕駛進階的核心。
2022年來看,高階智能駕駛已經成為(wei) 車企和自動駕駛公司追求的一致方向。
高階智能駕駛和ADAS功能一樣,在技術邏輯上,涉及感知、決(jue) 策、執行三大核心環節,但是在計算平台、傳(chuan) 感器等核心部件的要求上卻增加了幾個(ge) 台階。
一個(ge) 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自動駕駛芯片算力的不斷攀升,從(cong) 最早的3、4TOPS,已經升級為(wei) 數十、數百TOPS,搭載了四顆英偉(wei) 達Orin-X芯片的蔚來ET7,算力甚至已經達到1016TOPS。
搭載激光雷達及1016TOPS算力計算平台的蔚來ET7
傳(chuan) 感器也是一樣,對感知的精度、準確性、可靠性、穩定性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車輛上會(hui) 搭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傳(chuan) 感器,少數車輛還配備了長距激光雷達,總體(ti) 來看,前向感知已經有很好地覆蓋,但是從(cong) L2+往L3上走,側(ce) 向近距依然存在安全性不足的問題。
尤其是在車流密集的城市場景,傳(chuan) 感器對於(yu) 車周場景的有效識別就更為(wei) 迫切了。我們(men) 知道,車身存在幾大盲區,包括前後盲區、後視鏡盲區以及AB柱盲區,這些視覺盲區往往最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特別是遇到一些低矮目標的時候,比如二輪電動車、摩托車、行人、小孩等。
另外還有一些高速路的極端場景,比如前車遺落一些低矮物體(ti) 、事故車輛在道路上遺留的碎片,以及城市窄路上的一些鬼探頭場景等。
這些憑借當前的感知方案,很難做到完全有效覆蓋。
目前,並沒有完美的傳(chuan) 感器,主流的自動駕駛感知方案都是基於(yu) 多種傳(chuan) 感器進行優(you) 劣勢互補。Flash補盲激光雷達的優(you) 勢就是在於(yu) 有超大的視場角,能夠最大限度的覆蓋視覺盲區,這將與(yu) 現有感知方案形成有效的補充。
以亮道智能發布的Flash激光雷達LDSatellite係列參數為(wei) 例,視場角120°×75°,安裝於(yu) 車頭或車身兩(liang) 側(ce) 位置時,視覺地麵盲區小於(yu) 0.3m,可以精準探測到各類車身近距低矮物體(ti) ,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車輛消除因感知盲區產(chan) 生的CornerCase。
這就是短距、補盲的Flash激光雷達受到市場廣泛關(guan) 注的原因。甚至在一些車企的眼中,補盲激光雷達上車的優(you) 先級要高於(yu) 前向主雷達。
02
“量產(chan) 上車”不等於(yu) “功能成熟”
雖然市場需求明確,但激光雷達作為(wei) 一個(g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從(cong) 開發到量產(chan) ,再到真正功能成熟,還需要經曆一定時間來驗證。
國際供應商的進展來看,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總是難產(chan) ,TriLumina、LeddarTech、Ibeo等幾家較早發布Flash激光雷達的企業(ye) ,均尚未實現量產(chan) 。
國內(nei) 來看,市麵上已經有幾款搭載半固態激光雷達的量產(chan) 車型了,但實際用戶反饋來看並不理想。
主要的原因在於(yu) ,消費者普遍沒有感知到激光雷達存在的意義(yi) ,以及不知道車輛在什麽(me) 情況下激光雷達會(hui) 發揮作用,到底能不能比沒有激光雷達的車型更安全,甚至一些車企自己的工程師也說不清楚。
例如,小鵬P5在2021年9月就已經上市,而直到2022年10月Xmart OS 3.3.0 版本OTA推送,小鵬P5搭載的激光雷達才算正式啟用。
一些媒體(ti) 測車的視頻顯示,蔚來ET7交付後的AEB表現還不如沒有激光雷達的ES8。測試者向工作人員谘詢後才知道,蔚來ET7交付後激光雷達也並沒有直接啟用。
這兩(liang) 個(ge) 例子就非常典型的說明了,激光雷達硬件雖然已上車,但軟件並未準備充分。
也就是說,激光雷達上車,並不等於(yu) 功能開發成熟。
激光雷達實現量產(chan) 交付,涉及到功能定義(yi) 、硬件設計、軟件開發與(yu) 測試驗證、係統集成幾大重要環節。
目前來看,激光雷達上車應用還處於(yu) 早期階段,很多企業(ye) 在功能定義(yi) 層麵上的認知還不夠清晰。
想要較好地定義(yi) 需求,就要有足夠的場景積累和數據積累,進而才能指導激光雷達軟硬件的開發。而完成數據積累,則要求針對開發功能做特定的場景積累和訓練,做到對不同場景的充分理解。
同時,硬件參數也要符合功能需要,包括距離、視場角、分辨率、幀率等,硬件選型確定後,再基於(yu) 硬件去做感知功能,也就是算法層麵的開發。
圖片來自申萬(wan) 宏源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ge) 非常複雜的、閉環的係統工程,對這樣一套係統理解足夠深入,才能真正開發出好的產(chan) 品。
隨著激光雷達陸續上車,激光雷達的評價(jia) 維度已經不僅(jin) 僅(jin) 是硬件指標,車企和零部件廠商在拚性能、搶速度的同時,也開始重視功能開發以及測試驗證的完整性。
國內(nei) 賽道玩家普遍在2020年左右布局半固態激光雷達產(chan) 品,按照這樣的周期推算,預計2025年,激光雷達產(chan) 品的功能和價(jia) 值會(hui) 有更明顯地體(ti) 現。
03
激光雷達賽道的機會(hui) 和挑戰
2022年,國內(nei) 激光雷達企業(ye) 逐漸走向規模量產(chan) 交付,與(yu) 國內(nei) 企業(ye) 不同的境遇是,國際賽道一些玩家則走向了破產(chan) 、重組的境地。10月,激光雷達鼻祖Ibeo宣布申請破產(chan) ;11月,Ouster和Velodyne宣布合並。
產(chan) 生這樣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方麵,國際市場對於(yu) 量產(chan) 車搭載激光雷達需求並不如國內(nei) 市場旺盛。截至目前,隻有奔馳、奧迪、寶馬、豐(feng) 田、本田、沃爾沃、大眾(zhong) 7家品牌8款車型宣稱搭載激光雷達。相比之下,國內(nei) 激光雷達的定點車型已達30餘(yu) 款。
另外一方麵,國際車企開發周期長,對於(yu) 很多激光雷達創業(ye) 公司生存是極大的考驗。激光雷達軟硬件一體(ti) 的係統開發周期通常需求7年,目前雖然開發周期有一定壓縮,但也要4-5年。
以傳(chuan) 統Tier1巨頭法雷奧的開發周期為(wei) 例,其2010年底與(yu) Ibeo達成合作,共同開發激光雷達產(chan) 品,曆時7年才推出首個(ge) 可量產(chan) 的車規級激光雷達SCALA。
大陸集團也是一樣,從(cong) 2016年布局車載Flash激光雷達,到2021年真正實現量產(chan) 上車,經曆了整整5年時間。
再有就是一些企業(ye) 對於(yu) 市場判斷不夠準確,麵向量產(chan) 車的激光雷達布局節奏較慢,在出現技術轉折點時,就被甩出賽道了。
通過對比國內(nei) 和海外市場也能看到兩(liang) 個(ge) 趨勢,第一,中國市場有著更大的發展機會(hui) 。國內(nei) 市場對於(yu) 高階智能駕駛的追求更迫切,可以看到,目前幾乎主流品牌的高端車型都有搭載激光雷達的計劃。這對於(yu) 國內(nei) 創新型激光雷達公司來講,是非常好的機遇。
第二,激光雷達市場競爭(zheng) 剛剛開始,當下跑在賽道前麵的選手,可能下一秒就麵臨(lin) 著被淘汰的風險,市場節奏、技術變革都是潛在的風險點。即使已拿到主機廠定點的企業(ye) ,也依舊麵臨(lin) 被替換的風險。
在新一輪的技術創新中,機遇和風險並存,什麽(me) 樣的企業(ye) 可以勝出?我們(men) 認為(wei) ,那些既能把握市場機遇,又有硬核技術實力的公司會(hui) 更有優(you) 勢。
何為(wei) 硬核技術實力?基於(yu) 上麵的討論,要做出高可靠性、高性價(jia) 比的產(chan) 品,不僅(jin) 要有硬件能力,還要有軟件、數據、測試等軟硬一體(ti) 閉環的係統能力,以及對激光雷達產(chan) 品和產(chan) 業(ye) 有深刻理解的能力。
以法雷奧為(wei) 例,法雷奧是迄今為(wei) 止唯一一家大規模量產(chan) 激光雷達的公司,已經量產(chan) 超過16萬(wan) 顆激光雷達。
法雷奧布局激光雷達可謂穩紮穩打,從(cong) 2010年正式開始研發,2013年開始樣品的生產(chan) ,2015年已經建了一條符合車規級的小批量的生產(chan) 線,到2017年11月上市之前,法雷奧已經生產(chan) 了5000多顆的SCALA激光雷達。
難以想象的是,這5000多顆激光雷達是專(zhuan) 門用於(yu) 測試驗證、收集數據的,法雷奧認為(wei) 這是開發出符合車規級要求必要的步驟。
同時,法雷奧在全球還有數千名駕駛輔助工程師和人工智能專(zhuan) 家,來支持研發過程當中所需要的軟件開發和人工智能的需求。
法雷奧完整地覆蓋了整個(ge) 激光雷達開發體(ti) 係,包括硬件、軟件、數據、測試,並通過這個(ge) 閉環體(ti) 係來不斷優(you) 化下一代激光雷達產(chan) 品。
大陸集團也是一樣,不僅(jin) 是提供一款硬件產(chan) 品,還提出為(wei) 客戶提供產(chan) 品壽命全周期服務,包括產(chan) 品開發、特別定製、測試驗收等。
在創新型公司中,與(yu) 法雷奧和大陸有著相似係統開發能力的是亮道智能。
亮道智能是從(cong) 測試驗證環節進入激光雷達賽道的,在此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做軟件算法解決(jue) 方案,最後再將業(ye) 務版圖延展到硬件產(chan) 品的開發。
亮道智能是國內(nei) 少有的同時具備軟硬件開發能力,以及開發端和測試環節全鏈路布局的激光雷達企業(ye) 。
隨著這兩(liang) 年激光雷達車型逐漸量產(chan) ,2024年、2025年將進入規模化落地,同時激光雷達在功能層麵上也會(hui) 有更成熟的體(ti) 驗。
競爭(zheng) 趨勢來看,像傳(chuan) 統Tier1供應商法雷奧、大陸,以及創新型公司亮道智能這樣,深耕中國市場,對汽車感知功能開發擁有深刻理解和全球化視野,同時具備完整係統開發經驗的企業(ye) ,有著更大的市場機會(hui) 。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