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3日報道 據日本《日經產(chan) 業(ye) 新聞》7月10日報道,東(dong) 京工業(ye) 大學等機構正在大力研發依靠激光實現的“光無線充電”技術。用激光照射物體(ti) ,就可以將光能轉化為(wei) 電能。這樣一來,不僅(jin) 可以省去手機、家電配置充電線的麻煩,還可讓電動汽車(EV)不必停下來就能充電。這種遠離充電線的生活或許能在2050年實現。
激光充電的原理十分簡單:利用電能發射激光,受到激光照射的物體(ti) 再通過發電板將光能轉化為(wei) 電能。東(dong) 京工業(ye) 大學副教授宮本智之表示,激光充電如果能解決(jue) 效率和安全問題,就能盡早投入實際使用。
宮本的團隊已經可以利用激光輸送10瓦左右的電流。他們(men) 還能以此操縱無線電控製係統,在地麵用激光使無人機處於(yu) 滯空狀態。此外,他們(men) 的技術可以不受水的阻礙,因此也能給水下無人機充電。
目前較為(wei) 普遍的無線充電技術大多采用電磁感應原理,利用線圈通電後產(chan) 生的磁場輸送電能。手機無線充電就是實際案例。雖然這種方式的充電效率高達90%左右,但手機與(yu) 充電器的距離必須保持在幾厘米以內(nei) 。
在距離較遠的情況下,比較被看好的是微波無線充電。這種技術需要用到特定波長的電磁波。但是,在遠距離充電時,輸電效率會(hui) 隨著距離增加而顯著下降,很難進行大功率輸電。此外,電磁波也會(hui) 導致接收方的機器產(chan) 生噪聲,容易造成故障。
而激光在進行遠距離輸電時,其能量轉換率可維持在50%左右。激光作為(wei) 可實現遠距離大功率無線充電的技術手段被廣泛看好。
不過,這種充電方式並非完美無缺,安全問題就很棘手。由於(yu) 激光功率很高,一旦照到人體(ti) 就十分危險,必須確保在無人環境下使用,或是對相關(guan) 場所的人員出入嚴(yan) 加管理。
宮本表示,可以首先在無人倉(cang) 庫傳(chuan) 感器和自動搬運車(AGV)上試用激光充電技術。無人倉(cang) 庫傳(chuan) 感器被設置在倉(cang) 庫各個(ge) 角落,有的也能在倉(cang) 庫內(nei) 自由移動,可以從(cong) 倉(cang) 庫頂部發射激光持續為(wei) 其充電。預計這項技術將在2030年前後投入實用。
研究人員還試圖在有人的情況下給家電和手機充電。他們(men) 通過攝像頭等部件確定人的位置,一旦有人靠近就停止發射激光,從(cong) 而確保安全。擁有此種技術,就能用激光對電動汽車持續進行大功率充電,使其保持行駛。
在海外,該領域的初創公司相繼成立。
美國PowerLight Technologies公司與(yu) 瑞典愛立信公司合作開展了5G基站激光無線供電的實證實驗。以色列Wi-Charge公司正在開發針對物聯網設備的無線充電技術。
宮本介紹說,相比之下,日本幾乎沒有取得實際進展,但對該領域感興(xing) 趣的企業(ye) 越來越多。宮本等人正在通過相關(guan) 研討會(hui) 努力推動信息共享。
此前,激光除了被用於(yu) 光纖等信息通信領域,還被用於(yu) 製作CD、DVD等存儲(chu) 器。人們(men) 還利用激光聚焦生熱的特點加工金屬,其對於(yu) 工業(ye) 而言不可或缺。
激光在人臉識別和自動駕駛領域也逐漸嶄露頭角。手機的人臉識別功能利用紅外線激光照射麵部獲取立體(ti) 特征,以此判斷使用者是否為(wei) 機主本人。
汽車則可以在自動駕駛模式下用激光照射周邊環境,從(cong) 而判定障礙物的形狀和位置。
激光的適用場景還將繼續增加。有人利用其能量高的特點,嚐試將其用於(yu) 核聚變發電。將高功率激光聚焦於(yu) 一點,通過在高密度條件下壓縮和加熱促進發生核聚變反應。各國初創企業(ye) 都在積極從(cong) 事相關(guan) 研發活動。
在農(nong) 業(ye) 領域,可以利用激光監測植物生長情況和土壤狀況,也可用其除草除蟲,從(cong) 而減少農(nong) 藥使用量,實現無人植物工廠。
未來激光還將在多個(ge) 領域大顯神通。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