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嚴(yan) 冬封鎖的戈壁,隨著3發彩色信號彈劃破夜空,一支進入戰鬥狀態的導彈部隊,披著新式隱蔽器材隆隆駛入待機陣地。不一會(hui) 兒(er) ,天上飛來“敵方”偵(zhen) 察飛艇,對陣地進行了光學、紅外、高光譜等全方位檢測,卻沒有發現一絲(si) 破綻,部隊的隱蔽效果完全達到實戰要求。
殊不知,這些隱蔽器材的研製者,就是人稱長劍“魔法師”的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某研究室主任鄧亮。近年來,鄧亮帶領的科室團隊先後獲軍(jun) 隊科技進步獎10餘(yu) 項,榮立集體(ti) 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黨(dang) 支部被評為(wei) 第二炮兵“十大礪劍堡壘”和“全軍(jun) 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
國慶60華誕慶典上,一百多枚新式導彈身披迷彩盛裝,帶著大國雄風,昂然駛過天 安 門廣場,讓世界矚目,坐在電視機前的鄧亮心裏異常激動。
2008年10月,鄧亮擔任國慶閱兵迷彩設計組組長。為(wei) 拓寬眼界和思路,他組織團隊反複觀看曆次國慶閱兵錄像,查閱國外相關(guan) 信息,參看陸、海、空閱兵迷彩設計初樣,比較傳(chuan) 統迷彩與(yu) 數碼迷彩的不同視覺效果,將迷彩理念與(yu) 美學元素有機融合,焚膏繼晷苦戰半月,趕製出100多套設計方案,經各級領導和專(zhuan) 家10餘(yu) 次評審,最終確定了樣車迷彩圖。
2009年元旦剛過,鄧亮就帶領3名技術人員冒著凜冽寒風,趕赴某廠做噴塗實驗。在零下20℃的施工現場,他第一個(ge) 爬上冰冷的發射車。長時間室外作業(ye) ,他的臉凍傷(shang) 了,手凍腫了,痛癢難忍,但擦點藥膏又繼續戰鬥。
奇跡最終在強者手中誕生。評審專(zhuan) 家評價(jia) :鄧亮設計的導彈迷彩盛裝和軍(jun) 徽標識,充分彰顯了導彈部隊的磅礴氣勢。
如果說閱兵迷彩是為(wei) 了“亮眼”,而這次噴塗是為(wei) 了“隱沒”。
那年杏花初綻時,鄧亮帶領全室人員承擔一項大規模裝備噴塗任務。由於(yu) 裝備數量種類多,型號批次、新舊程度不同,要剪裁“一車一衣”談何容易。
塗料易燃易爆,鄧亮防患未然。一次,某裝備局部損壞,戰士直接將電焊機拉到噴塗現場準備焊接。焊接會(hui) 產(chan) 生明火,極易引燃現場濃度很高的漆霧,造成爆燃。說時遲那時快,鄧亮一個(ge) 箭步衝(chong) 上去關(guan) 掉電源,避免了一場火災。
勞累了一天,渾身汗透,暴露部位沾滿油漆,用稀料擦過後,皮膚被蜇得發白。想洗個(ge) 熱水澡,可淋浴車熱水有限,常常洗到一半就停了,隻好衝(chong) 冷水澡。房間不足20平米,搭著雙層鋪,擠進十幾個(ge) 人,一人打呼嚕都難入眠。長時間漆霧刺激,休息不好,鄧亮患上過敏性鼻炎,頭痛鼻塞,但他始終頑強堅守一線。
最終,他針對各種裝備的特殊要求,經色調、亮度、光譜曲線比對試驗,調製出更具隱身效果的高科技塗料。當看到“魔法”般隱沒的鋼鐵長劍身披新式迷彩,從(cong) 戈壁深處拔地而起、直刺蒼穹時,鄧亮不禁心花怒放。
那是一次令鄧亮終身難忘的“戰場”檢測。
演習(xi) 現場地處荒漠,蚊蟲肆虐,就是帶著防蚊麵罩,蚊蟲還能刺透衣服。強烈的紫外線把人曬脫一層皮,一天下來頭暈目眩,渾身乏力。每當這時,鄧亮總是鼓勵他的隊員:“共 產(chan) 黨(dang) 人就要像戈壁的紅柳,無論在怎樣艱苦的環境中,都能生存和戰鬥。”
由於(yu) 戰場環境非常複雜,戰區檢測難度很大,他們(men) 自主創新檢測技術,用鷹一般敏銳的眼力,對“藍軍(jun) ”裝備進行了多重特性檢測,獲取大量寶貴的光電數據,為(wei) 戰役演習(xi) 提供了準確目標信息。
那年歲首,一項航拍任務緊急下達,而要使用的兩(liang) 架航模機,已超期服役,性能難以保證。鄧亮帶領大家挑燈夜戰,逐件拆裝測試,有的螺釘鏽蝕,拆卸困難,鄧亮抹油用力擰,幾次把手碰破,粘塊創可貼繼續幹。經一周鏖戰,航模不僅(jin) 恢複性能,還注入新技術,提高了操控性和可靠性。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