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是很大的產(chan) 業(ye) 鏈,靠政府補貼永遠拉不起來。”一家江蘇民營電動車公司董事長說道。
在另外一個(ge) 采訪中,一家民營車企高管一口氣反問了6個(ge) 問題:電動汽車為(wei) 什麽(me) 賣那麽(me) 貴?為(wei) 什麽(me) 老百姓不買(mai) 賬?為(wei) 什麽(me) 故障率很高?產(chan) 品目錄幾百個(ge) 了,為(wei) 什麽(me) 市場沒有形成?為(wei) 什麽(me) 示範運營城市沒有效果?
2011年,工信部起草了《乘用車生產(chan) 企業(ye) 及產(chan) 品準入管理規則(征求意見稿)》,嚴(yan) 控新建汽車製造項目。此後,工信部將汽車和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等列為(wei) 產(chan) 能過剩行業(ye) ,力促汽車等重點行業(ye) 兼並重組和產(chan) 業(ye) 鏈整合。新能源汽車方麵,主管部門設計了10家國有車企為(wei) 主的“T10”研發製造團隊,通過“十城千輛”示範運營、中央與(yu) 地方財政結合的補貼方式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路線。
在此背景下,車企和地方政府紛紛以城市公交、出租車為(wei) 切入口,小批量推廣新能源車。但汽車作為(wei) 規模化產(chan) 業(ye) ,“十城千輛”、地方出租車和公交市場不足以拉動電動車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投資。銷量規模上不去,成本難以降低,技術積累創新就無法實現。另一方麵,地方保護主義(yi) 的存在致使各地政府傾(qing) 向於(yu) 采購本地企業(ye) 新能源車,將外地車排斥在外,進一步造成資源分散。
有消息稱,國內(nei) 部分車企為(wei) 了獲取高額補貼,將采購的電池、電機、電控與(yu) 整車組裝在一起,就宣稱獲得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純電動車技術。因電動汽車融資通道廣,不少煤老板紛紛轉型電動汽車,時至今日,國內(nei) 各類電動車公司數量達到1000多家。
業(ye) 內(nei) 估算2009年至今,中央、地方財政與(yu) 車企共消耗約100億(yi) 元資金用於(yu) 發展新能源汽車,但效果卻是既沒有獲得領先的技術,亦沒有形成相應規模的市場需求。
製度設計的另一個(ge) 缺陷,是忽略了公交與(yu) 出租車市場特殊使用環境。作為(wei) 新生事物,純電動車安全性尚不穩定,在使用強度最高的出租車和公交領域推廣,以老百姓作為(wei) “小白鼠”來試驗,是否可行的做法?眾(zhong) 泰等公司電動出租車、電動大巴冒煙起火等事件已經敲響了警鍾。
無論出於(yu) 降低石油依存度的考量,還是振興(xing) 中國本土汽車製造業(ye) 、實現技術彎道超車的願望,“這種願望”本身沒有錯。但尊重市場規律、弱化行政色彩,才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正確道路。政府應該做什麽(me) ?多家車企高管認為(wei) ,政府應有序放開市場準入,弱化補貼,轉變市場控製者角色,“市場決(jue) 定一切,適者生存”。
“該管的沒管,不該管的管死了。每個(ge) 行業(ye) 都有準入門檻,新的企業(ye) 進不去,老的企業(ye) 不作為(wei) 。沒有公平的市場氛圍,行業(ye) 怎麽(me) 發展得起來?”上述民營車企董事長說道。
今年8月,新能源汽車及電池節能技術論壇在杭州舉(ju) 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尖銳地指出,主管部門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存在偏見,技術成熟、成本更低的鉛酸電池低速電動車被排斥在鼓勵範圍之外,而高價(jia) 的鋰電池電動汽車卻得不到市場認可。
萬(wan) 向集團被行政審批門檻擋在了市場外,在山東(dong) ,上百家同樣沒有生產(chan) 資質的低速電動車公司卻大行其道。生產(chan) 農(nong) 機起家的時風集團,2012年售出4萬(wan) 輛低速電動車,超過過去3年中國所有受政府補貼的電動車銷量之和。與(yu) 萬(wan) 向集團一樣,山東(dong) 時風集團製造的低速電動車隻能在山東(dong) 省內(nei) 特殊區域內(nei) 行駛,不能向山東(dong) 省外的市場發售。
針對地方保護主義(yi) ,今年9月出台的新一輪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首次提出推廣應用的車輛中外地品牌數量不得低於(yu) 30%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不得設置或變相設置障礙限製采購外地品牌車輛。此舉(ju) 反映出主管部門對上一輪新能源汽車政策實施過程中亂(luan) 象的反思,但主管部門仍沒有改變“主要方案”決(jue) 策者、推進者身份。
北京、上海對於(yu) 個(ge) 人購買(mai) 新能源汽車開出了高額補貼條件,但一方麵去購買(mai) 電動車的消費者寥寥無幾,另一方麵市麵上電動轎車長期“一車難求”。一家車企高管道破天機:對於(yu) 企業(ye) 而言,純電動汽車項目投入以數億(yi) 元計,每年幾百上千輛的銷量何時可以收回成本?沒有利潤驅使,企業(ye) 為(wei) 何要去花大力氣投入?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