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汽車製造

蓄熱技術:讓電動汽車跑得更遠

星之球激光 來源:科技日報2014-01-06 我要評論(0 )   

盡管純電動汽車的開發日益活躍,但如果被人問想買(mai) 嗎?,則很難點頭。消費者猶豫要不要買(mai) 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充電一次可行駛的續航距離太短。不消除這些擔憂,EV就難以普及...

   盡管純電動汽車的開發日益活躍,但如果被人問“想買(mai) 嗎?”,則很難點頭。消費者猶豫要不要買(mai) 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充電一次可行駛的續航距離太短。不消除這些擔憂,EV就難以普及。

  麵對這個(ge) 問題,有一項技術被重點提出,那就是蓄熱技術。自19世紀後半期發明汽車後,100多年來一直是通過發動機這一內(nei) 燃機構燃燒燃料,把燃燒獲得的能量轉換成動力來驅動汽車。為(wei) 了不讓發動機過熱,會(hui) 邊通過冷卻裝置冷卻邊行駛,因此我們(men) 一直含糊地認為(wei) “熱”是個(ge) 障礙。但在EV時代,“熱”則變得非常寶貴。

  技術目標1千千焦

  作為(wei) 驅動源的充電電池也發熱,但與(yu) 發動機的發熱相比並不大。現在車內(nei) 暖氣使用的發動機餘(yu) 熱的喪(sang) 失,意味著冬天提高EV續航距離需要其他的新熱源。

  冬天為(wei) 了使車內(nei) 保持一定的溫度,EV的用電量容易增大。因為(wei) 外部空氣與(yu) 車內(nei) 的溫差有可能比夏天還大。例如,室外溫度零下時,要想使車內(nei) 溫度保持在20℃左右,溫差就超過了20℃。當然,夏天的冷氣也消耗電力,但假如在室外溫度為(wei) 35℃時把車內(nei) 溫度設定為(wei) 25℃,其溫差也隻有10℃。為(wei) 了冬天不過度消耗充電電池中存儲(chu) 的電力,確保新的熱源也是純電動汽車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因此,眾(zhong) 多汽車廠商對新蓄熱技術的出現給予了熱切關(guan) 注。

  如果能開發出具備高蓄熱特性的新技術,其涉及的應用領域不僅(jin) 僅(jin) 是EV。以家庭和辦公室等使用夜間電力的冷暖氣係統為(wei) 首,有望廣泛用作社會(hui) 整體(ti) 的能源對策。

  表示蓄熱技術特性的指標之一是蓄熱密度,是指1kg材料能存儲(chu) 多少熱量,單位為(wei) “kJ/kg”(千焦/公斤)。

  為(wei) 將來用於(yu) EV,作為(wei) 汽車相關(guan) 行業(ye) 研發目標之一的蓄熱密度為(wei) 低溫區(0℃—100℃)“1000kJ/kg”。當然,使用大量蓄熱材料(介質)就能大量蓄熱,但配備於(yu) 汽車的話,最好能以盡量小的重量和體(ti) 積大量蓄熱。因此,作為(wei) 未來目標,提出了1000kJ/kg的目標值。當然,這並不是能立即實現的值,“1000”這個(ge) 數字隻是目前的挑戰目標。

  那麽(me) ,這個(ge) 數值究竟是什麽(me) 水平呢?以最常見的蓄熱材料(介質)“水(H2O)”為(wei) 例,我們(men) 在小學的自然科學課上學習(xi) 過,“世界上升降溫最慢的物質就是水”。實際上,無論是冬天使用的“熱水袋”,還是利用夜間電力的“冰蓄冷”,都利用了水作為(wei) 蓄熱材料的效果。水的蓄熱密度在低溫區約為(wei) 340—400kJ/kg。由此可知,實現1000kJ/kg需要使用蓄熱密度約為(wei) 水的3倍的材料。

  能以較輕的重量存儲(chu) 大熱能的作用非常大。這與(yu) 充電電池同理。如果能在較輕的重量中高效蓄熱,就有望用於(yu) 有重量限製的汽車和飛機等。從(cong) 身邊的例子來看,有停電後仍可使用的冰箱、保暖性出色的住宅、能長久保溫的暖瓶以及帶製冷劑的飯盒等,應用範圍非常廣。

  兩(liang) 方式實現熱能存蓄

  通過輕鬆局部蓄熱,例如組合使用家用空調和蓄熱材料,利用夜間電力蓄熱的話,有望大幅節電,而且有助於(yu) 耗電量的平均化。利用夜間電力製冰或燒水,用於(yu) 白天的冷氣和暖氣的技術已經實現實用化。據估算,如果熱泵蓄熱中心利用夜間蓄熱,能把白天的最大用電量削減兩(liang) 成。

  工業(ye) 用途的蓄熱材料大多利用潛熱蓄熱材料。潛熱蓄熱材料是指,從(cong) 液體(ti) 變為(wei) 固體(ti) ,或從(cong) 固體(ti) 變為(wei) 液體(ti) 時,能存儲(chu) 或釋放熱能的物質。已經實用化的潛熱蓄熱材料除了水以外還有很多。例如,氯化鈣水和物、硫酸鈉水和物、醋酸鈉水和物等無機水和物,以及石蠟等有機物化合物。不過,蓄熱密度都跟水差不多。從(cong) 身邊的例子來看,已用於(yu) 製冷劑、冰枕、蓄冷裝置等。

  那麽(me) ,蓄熱密度為(wei) 1000kJ/kg的蓄熱技術能否實現?業(ye) 界以前就設想過熱量短缺的情況,雖然很多研究機構早就自行展開了研究,但直到目前好像還都沒開發出能實現實用化的技術。

  實現1000kJ/kg的蓄熱密度有兩(liang) 條路可走。一是利用現有蓄熱材料,進一步提高其蓄熱特性。二是開發新的蓄熱材料。

  關(guan) 於(yu) 前者,即提高現有蓄熱材料特性的方法,目前正在進行多方麵的研究。

  例如,德國研究機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正與(yu) 德國ZeoSys公司共同開發組合使用沸石和水的蓄熱技術。現在主要設想把發電設施排放的熱作為(wei) 水存儲(chu) 在水罐中的用途。與(yu) 隻使用水相比,利用沸石能存儲(chu) 3—4倍的熱。這意味著蓄熱容器的尺寸能削減至隻使用水時的1/4左右。

  不過,雖然基本原理以前就廣為(wei) 人知,但並沒有實際作為(wei) 蓄熱技術應用的例子。研究團隊最初利用1.5升和15L容器驗證了蓄熱工藝的可能性。現在正以750L的規模實施削減成本的實驗。該技術能長時間保存能量,經過幾千次循環也沒發現劣化,而且不排放有害物質,這些優(you) 點被寄予厚望。

  歐美日競相逐“熱”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研究機構從(cong) 同樣的觀點出發,正在開發利用納米技術把蓄熱材料加工成微細顆粒物的技術,以及使之附著在具備微孔的材料上的技術等。

  另外,也有觀點認為(wei) 光憑現有蓄熱材料的改進難以大幅改善特性。但要想取得根本性突破,提高蓄熱材料本身的性能才是捷徑。如果能開發出特性大幅超過現有蓄熱材料的新材料,就有望一舉(ju) 降低蓄熱技術整體(ti) 的成本。因此,作為(wei) 研究開發趨勢,新蓄熱材料的研究日益興(xing) 起。

  另外,東(dong) 京大學與(yu)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共同研究團隊還積極展開了材料開發,比如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來設計蓄熱材料等。此外,最近1—2年,與(yu) 熱傳(chuan) 導的重要要素“聲子”有關(guan) 的研究(稱為(wei) 聲子學的研究領域)突然活躍起來。除蓄熱外還包括隔熱和散熱的熱管理相關(guan) 研究也日漸興(xing) 起。這些研究中或許會(hui) 誕生超越以往技術的蓄熱技術。

  無論采用哪種方式,總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尚未確立的技術的研究開發。對全球技術趨勢非常敏感的歐美風險企業(ye) 也在自主推進研究開發,不難想象,圍繞蓄熱技術將展開激烈的技術競爭(zheng) 。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