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十年的快速發展,巨大的風機和塔筒,遍及各個(ge) 盟市,已經成為(wei) 草原的又一景觀。而內(nei) 蒙古的風電裝機和發電量,也早已成為(wei) 全國第一。但風電並網和利用的窘迫,仍難以解決(jue) 。
位於(yu) 內(nei) 蒙古東(dong) 部地區的通遼市,風電場的裝機規模達到了397.83萬(wan) 千瓦,占到了地區總裝機容量的一半。目前包括華能、國華、大唐、華電等電力巨頭在內(nei) 的11家企業(ye) 在此建了31個(ge) 風電場。而這些風電場,正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限電棄風。根據2013年的數據,通遼地區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最少的隻有1800小時,最多的也隻能達到2300小時,長期在盈虧(kui) 平衡點上運行。而大量棄風的最主要原因,是通遼地區的用電負荷太小,通遼地區最大負荷185萬(wan) 千瓦。過去數年,僅(jin) 靠遼寧和吉林省的通遼市,雖然也積極引入項目來消納電量,但存量的火電機組以及迅猛增長的風電裝機,讓引入項目相形見絀。
例如,通遼地區屬於(yu) 鋁產(chan) 業(ye) 基地,具備大工業(ye) 用電條件,國網通遼供電公司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開展大工業(ye) 直購電嚐試,經國家發改委的批準,對適用大工業(ye) 用電條件的企業(ye) ,給予大工業(ye) 直購電電價(jia) ,這樣每千瓦時可以便宜1毛錢左右,促進電力的消納。另一方麵,則是試點風電供熱來解決(jue) 電能的消納,這必須由通遼市政府牽頭,鼓勵集中供熱的廠商使用電鍋爐的方式供熱,實現風電替換火電。這是一個(ge) 尷尬的現狀。華能奴古斯台風電場的負責人張國軍(jun) 告訴記者,因為(wei) 需求側(ce) 的薄弱,風電往往是替補的角色。一般來說,風場的盈虧(kui) 平衡點基本上就在1700、1800小時(平均利用小時數)左右。現在通遼地區的風場大部分都是保本、稍微盈利的狀態。而通遼供電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於(yu) 通遼地區的風電,送出通道有5條,主要送往遼寧電網和吉林電網,送出容量220萬(wan) 千瓦。受穩定計算的要求以及網架結構的影響,隻允許送出這麽(me) 多,加上通遼地區就地消納的185萬(wan) 千瓦,共400萬(wan) 千瓦,而通遼地區風電和火電的總裝機,是這個(ge) 容量的兩(liang) 倍。這樣,風電場和電廠全年的運行時間,就隻能運行一半。不管怎麽(me) 樣測算,都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通遼風電的現狀,是整個(ge) 內(nei) 蒙古地區的代表。風電最為(wei) 尷尬的時節是冬季。這時候風力最為(wei) 強勁,是發電的黃金季節。但往往風越大,限電也最嚴(yan) 重。因為(wei) 火電同時要滿足城市冬季供暖,在火電和風電同時爭(zheng) 奪上網機會(hui) 的時候,當然是犧牲風電,以保火電上網。在限電高峰時,有些地方甚至是拿“維穩”的大帽子來壓。內(nei) 蒙古這個(ge) 風電大區矛盾交織。一方麵是強風襲來,發電迎來最好時機;一方麵則是大量風機閑置“曬太陽,晾強風”。內(nei) 蒙古電力係統的一位人士說,這與(yu) 發展風電的初衷恰好相悖。
在內(nei) 蒙古呼倫(lun) 貝爾、興(xing) 安盟、赤峰、通遼等地,地廣人稀,工業(ye) 基礎薄弱,呼倫(lun) 貝爾市和興(xing) 安盟,兩(liang) 個(ge) 盟市的總用電量,都不及中國東(dong) 部發達地區一個(ge) 縣的用電量。雖然用電量小,但是因為(wei) 地域麵積大,電網的運營和管理成本很高。所以,從(cong) 國家電網內(nei) 蒙古東(dong) 部電力有限公司成立以來,電網一直處於(yu) 虧(kui) 損的狀態。國家電網蒙東(dong) 公司發策部主任李淑鋒告訴記者,即使是從(cong) 遠期來看,依靠蒙東(dong) 地區發展工業(ye) ,逐步增加電量的消納,也是不現實的。在蒙東(dong) 地區,分布著呼倫(lun) 貝爾大草原和大興(xing) 安嶺林區,是中國重要的“綠色屏障”,這樣的定位,決(jue) 定了當地工業(ye) 經濟增長的空間有限。而在國家電網內(nei) 部,對蒙東(dong) 電網的定位,則明確為(wei) 電力外送型公司。在呼倫(lun) 貝爾,由於(yu) 大型煤電基地的開發,電源發展卻正在加速,呼倫(lun) 貝爾煤電基地,將來可以承載龐大的裝機量,華能已經成立了呼倫(lun) 貝爾公司,為(wei) 今後的電源點建設布局。
對於(yu) 風電的投資與(yu) 建設還在繼續,今年打算再投資100萬(wan) 千瓦。按照國家的計劃,蒙東(dong) 地區在2020年要達到2000萬(wan) 千瓦,這麽(me) 大規模的電力裝機,依靠自我消納當然不行,跨區域輸電是必然選擇。呼倫(lun) 貝爾電力外送方向,主要是遼寧。2008年,國家電網公司東(dong) 北—華北聯網高嶺背靠背工程在遼寧葫蘆島綏中縣正式竣工,並投入商業(ye) 運行,使東(dong) 北電網與(yu) 華北電網實現直流互聯。而這條通道,也為(wei) 保證京津塘電網、特別是首都電網安全,加上了一道保險。幾年的實踐來看,隻要開展跨區輸送,讓華北電網接納蒙東(dong) 的電量,能明顯提升蒙東(dong) 的風電消納比例。但這樣的跨區域輸電通道還是太少了,高嶺通道像獨木橋一樣,憑借窄窄的一條通路,難以輸送電力的千軍(jun) 萬(wan) 馬。李淑鋒說,從(cong) 實際發展看,東(dong) 北地區的經濟仍處於(yu) 低穀,遼寧省是整個(ge) 東(dong) 北地區的用電中心,去年用電量增幅隻有5%左右,今年上半年基本上是零增長。當下,不光是蒙東(dong) 地區窩電,就連東(dong) 北地區自己的發電裝機,都存在窩電現象。 蒙東(dong) 地區龐大的風電,在東(dong) 北這個(ge) 電力市場上,已經很難找到消納空間。但是風能利用卻還有發展的空間。在整個(ge) 蒙東(dong) 地區,國家電網仍然儲(chu) 備了一些基礎建設,如果通道打開,能源送出去,立馬可以開工建設。
對此,國網能源研究院開出的藥方是:將風電、光伏發電以及火電打捆外送到華北、華中、華東(dong) 等負荷中心消納。國網能源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表明,2020年,風電跨省跨區輸送,與(yu) 在省網範圍內(nei) 的消納相比,可提升一倍以上的消納規模。其中,跨省區外送風電,應該超過六省區風電開發規模的2/3以上。在風電大規模接入的同時,通過跨區域輸電,將消納市場擴充到華北、華中、華東(dong) ,棄風比例控製在5%的合理範圍之內(nei) 。在內(nei) 蒙古電力外送通道滯後的背景下,風電和火電均麵臨(lin) 外送困局。內(nei) 蒙古電力協會(hui) 風電分會(hui) 秘書(shu) 長李建春曾建議,既然國家這麽(me) 重視風電,就應該實行配額製。全國二十八九個(ge) 省市都在搞風電,配額製能保障風力發電能盈虧(kui) 平衡,確保幹風電不賠錢,為(wei) 風電盡可能創造外送機會(hui) 。據此,李建春建議,火力發電企業(ye) 應按18%的比例配額風力發電,年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以2000小時起步;沒有火電企業(ye) 的風電企業(ye) ,可以比照此辦法和額度,允許其他火電企業(ye) 有償(chang) 實現相應的配額比例。同時,在外送電量中,按50%的比例配額風力發電量。而在全社會(hui) 中,風電上網電量應該逐年上升,到2015年力爭(zheng) 達到或超過20%。
實際上,內(nei) 蒙古的風電棄風現象,是全國風電進入瓶頸期的一個(ge) 縮影。作為(wei) 國家規劃的兩(liang) 大風電基地,內(nei) 蒙古的焦慮最具代表性。以節能減排為(wei) 出發點,風電開發跑馬圈地仍在繼續。空轉的風機葉片不應隻是壯觀的風景,如何有效利用將是更大的課題。從(cong) 全國的電力供求格局來看,與(yu) 內(nei) 蒙古毗鄰的東(dong) 北、華北、西北地區,都是未來內(nei) 蒙古電力消納的大市場,華北、華東(dong) 和華中地區,作為(wei) 能源輸入型的地區,應該成為(wei) 未來內(nei) 蒙古風電輸送的大市場。而國家電網公司正在實施的電能替代方案,也是計劃實現“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cong) 遠方來”的能源消費新模式,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對於(yu) 跨區域輸電,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院長牛東(dong) 曉認為(wei) ,無論從(cong) 經濟性方麵還是環保方麵分析,均具有可行性。牛東(dong) 曉說,例如京津冀是接受外來電力比重比較大的地區,“十二五”期末,北京地區需從(cong) 區外受電超過1330萬(wan) 千瓦,受電比例約為(wei) 60%;天津地區需從(cong) 區外受電超過300萬(wan) 千瓦,受電比例約為(wei) 30%。這一地區恰恰又是近年來霧霾汙染高發地區。“實行‘電從(cong) 遠方來’的跨區域輸電,既能滿足當地能源需求,又能緩解環境壓力,一舉(ju) 兩(liang) 得,”牛東(dong) 曉說,“隨著堅強智能電網的發展,內(nei) 蒙古地區的光伏發電、風電等新能源也將得到有效利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