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複輔具市場一直都是3D打印技術的重點應用領域。近年來,3D打印技術逐漸在矯形器、假肢和助聽器等康複輔具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因為需要康複的對象身體情況存在差異性,所以醫療輔具市場的定製化需求較為明顯。而3D打印技術不僅可以解決這種定製化需求,還能大大的降低康複輔具的製作成本,為老年和殘障人士帶來了新的希望。
3D打印在輔具製作上優勢明顯
3D打印技術與傳統製造輔具相比,3D打印可以省去模具製造的時間成本,提高研發速度,降低研發失敗的成本。3D打印技術可以根據計算機的圖形數據,增材製造出各種形狀的輔具產品,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在較短的時間內製造出結構更為複雜的輔具產品。
傳統製造康複輔具的製作流程較為複雜,首先企業要根據患者的大體情況分類來進行不同型號產品的設計。然後模具製造廠根據設計開發圖紙,進行模具製造。由於模具製造的費用較高,廠家一般都會設定基本的型號,來控製成本。模具製造完成後,還需要為模具設計開發出合適的工裝夾具。完成模具和夾具開發後,企業才會進行大批量的注塑。得到的產品尺寸少,型號有限,難以與患者的身體結構精準匹配。整個製作過程生產量大、流程複雜、周期長、型號規格較少。
然而運用3D打印技術製作醫用康複輔具的流程就較為簡單,首先要取得患者的骨骼、皮膚或體型等相關數據圖像,三維重建後進行設計,然後將設計好的數據模型導入“打印機”(預備好相關的製作材料),打印後再進行簡單的處理加工就能得到定製式的康複輔具。整個製作過程方便、簡單、快捷,而且具備精準化、個性化特點,不僅縮短了時間成本而且提高產品與患者身體結構的匹配度。
圖1 3D打印技術與傳統製作輔具的生產過程
(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3D 打印技術在輔具製作上的應用
3D 打印技術適用於個性化定製需求,提供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定製的。3D 打印技術在輔具製作上的引入,大大降低了定製的成本。目前3D打印應用於以下兩個方麵:一是無須留在體內的醫療器械,包括醫療模型、假肢、助聽器、診療器械、各種輔助器具、手術導板等; 二是個性化永久性人體植入物,使用相關打印材料如鈦合金、生物陶瓷等通過設備打印出人體所用的牙齒、骨骼和關節等。
目前,3D打印技術在輔具製作中有兩種應用方式,一是用激光掃描設備對人體特定部位掃描采集數據,經專業人士對數據進行處理形成三維模型數據,此數據經過數控人員的操作編出數控加工程序,將程序輸入到數控加工設備中,加工設備根據電腦程序加工出與數據模型一模一樣的產品,最後再進行修整。二是利用磁共振技術和CT掃描采集完整的骨骼數據,然後在計算機上構建出殘疾人骨骼的3D圖像,通過3D打印設備打印出完整的與殘疾人相同的材料模型。根據模型殘缺的情況,設計製造出假體模擬安裝和修整,模擬安裝完成後,再使用相關材料打印出真正的植入假體。
3D打印技術在輔具製作上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在市麵上的3D 打印機是將塑料加熱,然後通過噴嘴噴出設計模型。這一過程會產生有害的廢氣和毒氣影響人體及環境。
其次,由於康複輔具是患者長期佩戴的,所以就要求生產出來的輔具盡可能輕便。原材料要求耐濕、輕便柔軟等屬性,以保證患者的佩戴舒適。同時材料應具有良好的生物性能和足夠的力學強度,所以要求材料必須能夠液化、絲化、粉末化,經打印後可以重新結合。對於金屬粉末而言,材料的粒度分布、流動性、氧含量、鬆裝密度等性能的要求會更高。目前,金屬粉末原料包括高溫合金和鈦合金,這種高規格的原材料隻能依靠進口解決,周期長、價格高。
除了機器和材料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外,3D打印行業標準的欠缺是國內外共同麵臨的問題。3D打印所需要的材料與傳統不同,所以現有的行業標準並不適用,需要研究並製定相應的行業標準。另外,傳統的監管模式能否適應這種高效的3D打印技術,也是需要進行驗證的。
我國在3D打印輔具上的研發成效顯著
我國在假肢製作方麵已具備基本的3D打印技術和研究實力,以假肢為例,北京假肢研究所已經開發出適合我國人體體型的接受腔CAM/CAD 係統;清華大學、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單位均有三維測力台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大學研發團隊還推出了“M-RPMS 型多功能快速原型製造係統”,該係統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兩種快速成型工藝的係統,並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之後又改進了產品化工作,這是在世界上首先完成無木模鑄型製造工藝的技術。
總結
3D打印作為先進製造領域的代表性技術,在康複輔具製作上具有明顯優勢,但目前應用程度尚淺,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3D 打印技術對於康複輔助器具的創新發展以及推廣應用都有重大推動,隨著科學的進步,研究人員對3D打印的不斷探索,3D打印技術在輔具的應用上必將有一個革命性的突破。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