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製造一改往日低端形象,在國際高端製造業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今年1至4月,製造業投資增速同比增速2.5%,增速回落2.1個百分點;但高端製造業投資增速一騎絕塵,1-4月份,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1.4%,高於全部製造業投資8.9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醫藥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5%、12.9%和10.4%。藥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5%、12.9%和10.4%。
“當今世界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在全世界興起,各行各業都在向數字化轉型,如果不進行數字化轉型就會被淘汰,製造業的數字化將是一個方向;另外,新一輪的世界大國競爭,人工智能已經開始,智能製造拉開了序幕,所以表麵上美國等很多國家是在競爭產業製裁,背後卻是體製、文化、理念的競爭,這意味著未來的競爭更加殘酷、更加激烈。”5月23日,在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主辦,瞭望智庫提供智力支持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2019山東論壇暨山東製造·硬科技TOP50品牌榜發布儀式”上,中國科技體製改革研究會理事長張景安表示。
“目前,我國的通信設備、軌道交通和能源設備處於世界領先位置,航天裝備、海洋工具和高技術傳播、智能汽車三個領域雖然不是世界第一,但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相對來說,我國集成電路及其製造裝備、操作係統及軟件、航空發動機和醫療器械就和發達國家差距比較大。”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谘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製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介紹。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看來,成本驅動型的供應鏈可能會離開,比如加工貿易、代工貼牌等低端產業。但效率驅動型、市場驅動型都不會離開中國。而留在中國的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也是因為完成了從價值鏈低端躍升到中高端的過程。
據了解,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穩增長的重要依托,引導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做強做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思路。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李莎表示,品牌是一個國家製造業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體現,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爭奪高端製造業高點
當今世界智能化製造是大國競爭的一個焦點。
事實上,近年來,以往更重視資本市場的發達國家也開始重新關注製造業。
製造業重回美國,計劃以高科技占領全球高端製造業高地,然而,在張景安看來,中國製造2025正在邁向智能製造,在下一輪的競爭中,中國能夠利用智能製造、先進製造、新材料等等創新,使中國製造邁向世界上質量最好、最便宜。
“我們剛剛調研回來,一些地方,比如江蘇製造業發展的勢頭很好,我們接觸到的一些地方的領導,一些企業,都對這次中美貿易摩擦充滿了信心。雖然中國製造業和美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是也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通過中興芯片事件,認為中國的製造業是原形畢露,和國外差距三五十年,其實中國的製造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谘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製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表示。
在他看來,我國製造業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製造體係最完善的,同時,我們還有最大的市場,中國14億人,不僅市場巨大,而且國內的市場的需求在不斷提升。
“在一些領域,特別是在半導體、航空發動機、醫療器械,還有一些新的材料等方麵,我們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但是我們在三個領域是處於世界領先的,就是通信設備、軌道交通和能源設備。我們還有三個產業處於世界先進水平,雖然不是世界第一,但是在世界上也是屬於先進水平,比如航天裝備、海洋工具和高技術傳播,智能汽車。”屈賢明介紹。
目前,我國集成電路及其製造裝備、操作係統及軟件、航空發動機和醫療器械仍是和國外差距最大的行業,按照中國製造2025的路線圖,到了2025年,我們仍然會有很大的差距。
在徐佳賓看來,中美貿易摩擦實際是一個技術戰,美國企圖要把中國永遠壓在老二老三老四的位置上,永遠按在中低端的水平,所以對中古的關鍵企業進行了精準的製裁,以及對中國實行高技術出口的封鎖。
“最重要的一條是要把核心的技術,像芯片、傳感器、控製器,關鍵的材料,關鍵的製造裝備掌握在自己手裏,這三個我們掌握了,我們就不怕任何一個國家對我們的封鎖和製裁。所以歸根到底要創新,通過創新形成中國在國際上的優勢,對製造業是非常重要的。”屈賢明表示。
在張景安看來,中國高質量發展一項重要任務是建設世界品牌,品牌不僅是文化力、學習力、創新力的捷徑,也是核心競爭力最有說服力的標誌。
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布局高端製造業品牌。
據李莎介紹,2017年以來山東省委省政府做出新舊功能轉換重大部署,及時布篇布局,提出“四新”促進“四化”,實現傳統產業提質效、新興產業提規模、跨界融合提品質、品牌高端提價值,把品牌高端化擺到發展的全局和關鍵基礎,引導企業從製造轉向創造,加大研發投入,協同開展核心技術公關,加快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製造品牌,成為山東省製造業向產業鏈與價值鏈攀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不過,在張景安看來,要重視製造業向高端化轉型的同時也要處理好高中低端三個層次的協調,要尊重市場規律,中國創造隻有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中國製造是中國創造之母,中國製造是中國創造的起始,製造力下降則意味著創新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空中樓閣。
“比如紡織業,1998年中國的襯衫已經世界第一了,當時有一個部長說我們是幾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他覺得製造業低檔,要搞高科技,搞一些不熟悉的事,結果製造業沒搞好,高科技也沒搞好。現在我們的科技已經能夠做各種高科技產品,今天中國創新創業世界上比較火的,創新創業的高速發展,但不能隻要高端不要中低端,這是尊重市場規律。”張景安表示。
在他看來,如果把最先進的技術用在製造業上麵,真正邁向製造業的最高峰,未來中國將在世界領跑。
重視問題
高端製造業如火如荼,不過,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徐東華警告,製造業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比如,製造業大量過剩、兩極分化,在確定過剩的情況下,世界貿易摩擦加劇,同時,新的創新創造的能力還沒法替代傳統製造業的去產業化。
“現在製造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產能過剩。全球經濟複蘇乏力,越是不發展,各個國家越是保護自己的市場。核心技術被少數發達國家壟斷,生物醫藥,物聯網、新能源、綠色製造等等還暫時替代不了傳統產業。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經濟下滑,金融周期、產能過剩、房地產需要引起重視,我們的金融性政策將更趨向於實體經濟,我們要告訴國外,要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增長點,逐步成為國際金融合作的有力推動者,逐步成為國際經濟治理的引領者。”徐東華表示。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表示,按照國家要求,到2025年中國要成為世界科技的強國和世界主要的特色中心,2020年要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按照這個指標,研發比重要占GDP比重要2.5%以上,目前我們的研發投入占GDP的2.1%,科技技術貢獻率是57%,這意味著我們還有較大的差距。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