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細細的金屬探針正在一塊名片大小的電路板上循環畫圈,探針內(nei) 流下的液體(ti) 逐漸圍成一個(ge) 圓環。“這是我們(men) 通過3D打印而成的微電極陣列,再用矽膠進行二次加工後,可用於(yu) 藥物機理檢測等領域,檢測效率將大大提升。”日前,在西湖大學精密智造實驗室,正在顯示屏前監測情況的西湖大學工學院周南嘉實驗室博士生朱沛然對記者說。
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周南嘉團隊自主研發的這項微米級精度三維精密製造技術,是目前國內(nei) 最高精度的電子3D打印技術,以新材料作為(wei) 突破3D打印精度極限的核心,設計全新的3D打印功能材料,實現了百納米至微米級別電子3D打印。
“我們(men) 開展的最小尺度的3D打印,就是直接在芯片上用3D打印進行加工。”周南嘉說。周南嘉團隊將3D多材料打印技術引入芯片級高端製造領域,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三維高精度光電封裝、製造高頻無源器件,例如可將天線尺寸縮小到十微米至百微米級別。周南嘉介紹,這一做法較現有的加工方式,在精度上提升了1個(ge) 到2個(ge) 數量級,從(cong) 而讓3D打印技術得以應用到毫米波技術、光通訊、微型機器人、柔性電子等領域,為(wei) 未來小型化、集成化、個(ge) 性化電子設備提供新的製造方案。
“超高精度3D打印工藝本身並不複雜,要實現超高精度以及多樣化功能,真正在實際應用上取得新進展,實現材料方麵的突破才是關(guan) 鍵。”周南嘉說,通過材料和技術兩(liang) 方麵的努力,突破目前的打印精度之後,其團隊自主研發的微米、亞(ya) 微米級3D打印技術與(yu) 材料體(ti) 係成功解決(jue) 了這些難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