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心髒中心(心血管外科)勵峰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應用3D打印技術治療主動脈瘤,成功實施了經胸升主動脈瘤封堵術等高難度手術,標誌著該院心髒中心綜合診治水平邁上了新的台階。
據悉,為(wei) 方便心髒疾病患者就診,該院於(yu) 2012年2月調整門診布局,整合心血管內(nei) 科與(yu) 心胸外科為(wei) “心血管疾病聯合診療部”,兩(liang) 科的普通門診、專(zhuan) 題門診集中在門診4樓一個(ge) 診區,緊鄰的是臨(lin) 床心功能室、超聲心動圖室以及放射科、檢驗科,硬件的改變為(wei) 心髒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完善便捷舒適的診療環境。兩(liang) 年後(2014年11月)該院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心髒中心,由心內(nei) 科魏盟教授擔任主任、心外科勵峰教授為(wei) 行政副主任,心內(nei) 科與(yu) 心外科專(zhuan) 家聯手協同治療心髒血管疾病,目前已經開展冠狀動脈疾病、心髒瓣膜疾病以及小兒(er) 先心病的內(nei) 科和外科規範診治,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不僅(jin) 在該院門診就診方便,而且門診和病房實行一體(ti) 化管理後,使得門診、住院以及出院後隨訪宣教醫療程序環環相扣。
來自安徽巢湖的袁先生今年44歲,因三周前出現痰中帶血絲(si) 而來到醫院就診,最初懷疑右前上縱膈占位,住進胸外科病房。入院後進一步檢查發現:袁先生的升主動脈有一個(ge) 直徑4公分的血管瘤,需要手術治療而轉入心髒中心。
據勵峰教授介紹,袁先生的瘤體(ti) 位於(yu) 升主動脈,直徑約4公分,與(yu) 升主動脈連接處寬約2公分。通常情況下,需要切除升主動脈、置換一段人造血管才能徹底治愈。然而,CT檢查發現袁先生主動脈管壁廣泛鈣化、僵硬,像蛋殼一樣。如果實施血管置換,勢必要建立體(ti) 外循環,而在袁先生的主動脈上進行插管操作,極有可能損傷(shang) 血管壁,造成次級危害,嚴(yan) 重威脅袁先生的生命安全。與(yu) 此同時,袁先生的主動脈瘤還在不斷擴大,如果不及時處理,隨時會(hui) 有破裂或形成主動脈夾層的危險。
作為(wei) 國內(nei) 心血管外科界資深專(zhuan) 家的勵峰教授在心血管外科領域有著20多年豐(feng) 富的理論和臨(lin) 床經驗,曾到美國最著名的兩(liang) 大心髒中心克裏夫蘭(lan) 心髒中心(Cleveland Clinic)和梅奧醫療中心(Mayo Clinic)參觀學習(xi) ,他善於(yu) 吸收國內(nei) 外最先進的手術理論和方法,並有開拓性工作,2006年在世界上率先開展了室間隔缺損的外科封堵手術,在重症冠脈搭橋,再次瓣膜置換、換瓣術後三尖瓣病變再次手術、主動脈夾層的治療等複雜心髒大血管疾病的治療上有豐(feng) 富的經驗,手術成功率高,在國內(nei) 處於(yu) 領先地位。勵主任善於(yu) “打硬仗”,處理高難度病例。如果常規手術無法實施,可不可以采用“非常規”手術呢?有著多年房間隔/室間隔缺損封堵經驗的勵教授頭腦中靈光一閃:可以通過置入封堵器將瘤體(ti) 與(yu) 主動脈隔絕,損傷(shang) 小而效果確切。然而如何置入封堵器則是個(ge) 難題,尚未有文獻報道此類封堵經驗。藝高人膽大,勵教授決(jue) 定采用經胸瘤體(ti) 外穿刺封堵,也就是先打開胸腔,暴露瘤體(ti) ,直視下通過穿刺導絲(si) 將封堵器置放到位,堵住血管壁缺損。但是還有個(ge) 難題,就是目前沒有適用於(yu) 動脈瘤的商用封堵器。聯想到最近很火的3D打印技術,勵教授又有了應對之策:首先獲取升主動脈的CT三維重建數據,采用3D打印製作瘤體(ti) 模型,繼而根據模型設計合適的封堵器。
一切準備就緒,手術台上成功顯露主動脈瘤之後,通過經食道超聲確定瘤體(ti) 、瘤頸與(yu) 升主動脈的關(guan) 係,勵教授嫻熟地將穿刺導絲(si) 放置到位,輕拉導絲(si) 尾部的細線,封堵器撐開並嚴(yan) 密地隔絕了動脈瘤與(yu) 升主動脈的血流通路。封堵器在瘤體(ti) 內(nei) 將形成血栓機化,進一步降低瘤體(ti) 破裂出血的風險。勵教授說,整個(ge) 封堵過程僅(jin) 耗時十餘(yu) 分鍾,對心髒射血及主動脈血液流動影響很小,用極小的代價(jia) 為(wei) 袁先生帶來了最大的安全獲益。袁先生術後恢複迅速,複查的心髒彩超和主動脈CT均證實了手術效果。
據檢索,該手術為(wei) 國內(nei) 首例,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這次手術的成功,為(wei) 複雜升主動脈瘤的治療開拓了新的思路,為(wei) 國際國內(nei) 首例病例,更多此類患者將因此獲益。”勵峰教授表示。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