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廣闊的未來,也許我們(men) 可以帶著3D打印機去其他星球,甚至使用該星球的土壤作為(wei) 材料進行3D打印,打印出適合人類居住的“大本營”。
今年,一家名為(wei) 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的美國公司已累計把超過100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家火箭公司的特別之處在於(yu) ,其大部分火箭發動機是使用3D打印技術打印的。
當前,越來越多的航天公司正在使用3D打印技術研製航天產(chan) 品。3D打印技術其實是“增材製造”的通俗說法。傳(chuan) 統的減法製造是從(cong) 一塊材料中雕刻成品,而增材製造,是通過軟件與(yu) 數控係統,將材料逐層堆積固化的製造技術。通常,用3D打印技術加工金屬類的產(chan) 品,其原材料是金屬粉末;用3D打印技術加工非金屬的產(chan) 品,原材料是絲(si) 材,打印過程類似“結繭”的過程。
航天領域應用3D打印技術有什麽(me) 好處呢?現在,在航天製造包括衛星和火箭等產(chan) 品的研製方麵,傳(chuan) 統製造模式麵臨(lin) 部件設計結構複雜、工藝流程長、材料成本高等問題,3D打印技術則可以滿足部分航天產(chan) 品“更輕、更快、更便宜”的設計與(yu) 製造需求,是航天領域未來結構設計與(yu) 製造技術變革方向之一。
那麽(me) ,更輕、更快、更便宜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在複雜結構的航天元器件的研製中,3D打印技術可以根據軟件的數據模型直接成型,無需借助機械加工或者模具就可以完成零件的研製,同時可以很好地實現傳(chuan) 統機械加工無法實現的異形結構,極大地縮短研發和研製周期。
其次,相比於(yu) 傳(chuan) 統工藝,3D打印在加工過程中能對粉末以及絲(si) 材進行充分利用,減少切割等造成的浪費,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製造成本。2016年,美國航天局通過3D打印生產(chan) 的火箭零部件渦輪泵,與(yu) 傳(chuan) 統的焊接和裝配技術相比,其原材料消耗減少了45%,製造該零件的整體(ti) 成本僅(jin) 為(wei) 過去的35%。
最後,3D打印技術可以為(wei) 航天器“減重”。在保證產(chan) 品性能的前提下,通過軟件算法,可以對零件內(nei) 部材料分布進行結構優(you) 化。例如,傳(chuan) 統衛星天線工藝生產(chan) 出的零件是100%實心結構,而應用3D打印技術可以生產(chan) 出輕量化部件。
近年來,中國商業(ye) 航天公司也在應用3D打印技術“降本增效”方麵做了積極探索。比如,通過3D打印技術進行高頻微距波導、高性能天線等的加工,將部分載荷互聯的空間壓縮到傳(chuan) 統占用空間的1/3,同時電性能還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得部分單機及係統的性能更上一層樓。
除了上述在地麵上打印航天器部件以外,未來,在軌打印、太空打印的想象空間更大。
2020年,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台3D打印機,首次實現了中國太空3D打印實驗。可以想象,未來,假如人們(men) 在太空中長期生活,無疑需要大量生活用品,如果所有物品都要從(cong) 地球發射到太空,那麽(me) 就需要一個(ge) 體(ti) 積無比巨大的火箭,發射成本極高。而3D打印技術可以通過“當場製造”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在理想情況下,隻需攜帶一台先進的3D打印機和足夠的原材料,到了太空以後,需要什麽(me) 打印什麽(me) 就可以了。
腦洞再開大一點,在更廣闊的未來,也許人們(men) 可以帶著3D打印機去其他星球,甚至使用該星球的土壤作為(wei) 材料進行3D打印,打印出適合人類居住的“大本營”。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