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了首個(ge) 利用3D打印技術實現的柔性OLED屏。據悉,該顯示屏邊長1.5英寸,共有64個(ge) 像素點,且在2000次彎曲實驗中表現出相對穩定,這意味著它將有望於(yu) 未來運用在可穿戴設備中。
OLED顯示技術具有自發光、廣視角、幾乎無窮高的對比度、較低耗電以及較高反應速度等優(you) 點,但由於(yu) 其生產(chan) 環境需要同時具備大型、昂貴且超清潔等特點,因而成本過高,此次3D打印技術的成功“變現”使得該顯示屏進一步“問世”。
無獨有偶,在過去3年中,丹麥鞋履品牌愛步(ECCO)一直在嚐試使用3D打印技術製作鞋子模具,並於(yu) 近期擴大該項技術在鞋子生產(chan) 中的實際應用。據了解,傳(chuan) 統鋁材模具成本較高,運轉周期較長,且尺寸與(yu) 質量均較大,不易儲(chu) 存和處理,自3D打印技術投入該產(chan) 業(ye) 鏈後,極大地降低了其生產(chan) 成本、能源成本與(yu) 生產(chan) 運作時間,與(yu) 此同時,利用此技術製造出的模具僅(jin) 有全鋁模具的一部分,大幅縮減了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
3D打印又稱增材製造,是一種以數字模型為(wei) 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連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ti) 的技術,該技術起初用於(yu) 製造模型,後逐漸用於(yu) 產(chan) 品的直接製造,其優(you) 點在於(yu) 可以直接成型與(yu) 直接製作,構造生產(chan) 出傳(chuan) 統人力技術無法生產(chan) 的現實物體(ti) ,利用高新技術直接完成對於(yu) 數字模型的製作,大大簡化了生產(chan) 製造的過程,對於(yu) 製造業(ye) 有著顛覆性的意義(yi) 。
編輯點評:目前,國內(nei) 3D打印技術的發展,也在時代的潮流中節節攀升。在2021年三星堆的文物發掘中,我國科研人員首次通過3D打印技術製作矽膠保護套以提取文物;在航空航天領域,中國空間站相關(guan) 研製工作廣泛采用金屬3D打印技術,使之逐步成為(wei) 深藍航天製造之旅的“寵兒(er) ”;在機械生產(chan) 領域,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在8月向Raise3D購置了E2款3D打印機;增材製造已漸漸成為(wei) 中國製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然,3D打印技術也並非全然盡善盡美,因其打印所需原料昂貴且稀缺,故而無法支持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材料製造,且該項技術所需成本並非普通企業(ye) 都能獨立支撐,所以無法大批量生產(chan) ,而其他諸如缺少智能設計方法、缺乏橫向技術融合等問題,也使其僅(jin) 存於(yu) 前沿科技。
自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yi) 相對論到2019年黑洞真容麵世,從(cong) 0到1,自無到有,科技的發展成為(wei) 人類仰望星空的底氣,技術的增長激發文明不斷創新的動力。3D打印技術雖然目前尚為(wei) 普通人世界觀的“新秀”,然而後起之秀已初露鋒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會(hui) 步入你我的普通人生,澆築社會(hui) 的高樓大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