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已經越來越深入到人類生活中了。
3D打印的原理其實跟我們(men) 熟悉的普通打印機的相同。普通打印機能將電腦中的文字和圖表等印在一張張白紙上,放大這些文字圖表,可以看到它們(men) 是由一個(ge) 個(ge) 極小的有顏色的墨點組成的,我們(men) 將這些點稱作像素點。如果將這些像素點用三個(ge) 噴頭同時在上下、左右和前後三個(ge) 麵上“打印”出來,會(hui) 得到什麽(me) 效果呢?3D打印正是這種想法的結晶。

同樣在電腦中將需要打印的成品設計出來,然後將之傳(chuan) 送到3D打印機中。打印機將這個(ge) 物體(ti) 分解成一張張跟紙一樣薄的薄層,然後在每一層上噴出相應的“像素點”,最終這些平麵堆疊在一起,就組成了電腦藍圖中的物體(ti) 。
當然,這些“像素點”的成分不再是墨水,而是根據實物選擇相應的原材料。最早的原材料是塑料,人們(men) 能打印出各種塑料製品。後來,原材料的種類越來越豐(feng) 富多樣,石膏、尼龍、樹脂、金屬和陶瓷等各種材料的出現,讓3D打印更加名副其實了。
不過,3D打印迄今還有兩(liang) 大難以解決(jue) 的問題:不精細和耗時長。打印出來的3D物品由於(yu) 是一層層堆疊起來的,堆疊時難免出現接縫甚至偏差,因此很難像機械製造出來的一體(ti) 成型的器具那麽(me) 完美無瑕。而且,就像彩印比黑白打印的時間要長一樣,需要噴出的“像素點”越多,所用的時間就越長,就算是打印一件小擺件,3D打印都要用上幾個(ge) 小時,更別提其他更複雜的東(dong) 西了。該如何解決(jue) 這兩(liang) 個(ge) 大問題呢?
用迄今人類能控製的最小材料——量子點作為(wei) 3D打印的墨水,也許能解決(jue) 第一個(ge) 大問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用能發出熒光的粒子打印出的體(ti) 積大約為(wei) 1立方毫米的物體(ti) ,分辨率能達到50納米。如果研究人員想要製作大約1立方厘米的較大物體(ti) ,分辨率會(hui) 相應降低到約500納米。但與(yu) 其他3D打印的物品相比,500納米分辨率的物品精細程度已經很高——它的瑕疵要在高性能的光學顯微鏡下才能看清。
傳(chuan) 統3D打印技術是像堆積木一樣,一層層地將原材料堆成一個(ge) 整體(ti) ,效率低,耗時長。如果能像機械化生產(chan) 一樣,使用一個(ge) 完整的原材料一體(ti) 成型製成成品,不就能大大提高效率,縮短時間了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幾位材料學家想出了這種新型的3D打印技術:將原材料放在容器中,用光束作為(wei) “刻刀”,將成品從(cong) 溶液中“雕刻”出來。
研究人員選擇了一種根據光線強弱和方向變化會(hui) 發生選擇性固化的光敏液體(ti) (甲基丙烯酸酯明膠水凝膠),當光線從(cong) 不同的角度投射出來,這種多角度的曝光疊加,可以讓光敏液體(ti) 固化成設計的樣子。
設計完成後,研究人員將設計圖用一個(ge) 普通的投影儀(yi) 投射出來,光束穿過圖片,照向一個(ge) 裝有光敏液體(ti) 的持續旋轉的容器。慢慢地,實物就在溶液中被“雕”了出來。
放上不同的設計圖,研究人員能製出許多物品,比如玩具飛機、水晶籠球甚至假牙模型等,而根據不同的精度和材料條件,打印時間僅(jin) 需30~120秒。這套係統的最高精度,目前可以達到0.3毫米,是一種能同時兼顧時間和精度的很有潛力的3D打印技術。未來,隨著光敏材料種類的增加,它能打印出的物品會(hui) 越來越多。
在更遠的將來,這種方法也可能用於(yu) 製造納米級電子產(chan) 品或機器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