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股權公眾(zhong) 化變成股票,這是上市IPO融資的辦法;把債(zhai) 權變成債(zhai) 券可以自由交易,這就是川金所正在實踐的夢想。
IPO是證監會(hui) 審批權力下的融資通道,門檻正在越來越高,隨著近期許多pre IPO企業(ye) 被拒審批,企業(ye) 在國內(nei) 上市正變得越來越難。把股權公眾(zhong) 化變成股票,這是上市IPO融資的辦法;把債(zhai) 權變成債(zhai) 券可以自由交易,這就是川金所正在實踐的夢想。這家想做全國第一個(ge) 開放型的債(zhai) 券交易所的機構,坐落在位於(yu) 北京國貿中心的建外SOHO,頗具不甘於(yu) 深居蜀中的心態。
打造“債(zhai) 券IPO”模式
川金所的想法是,自身成為(wei) 一個(ge) 債(zhai) 券發行平台,同時,聯合市場中有相關(guan) 牌照的資金方加入其中成為(wei) 主任會(hui) 員或會(hui) 員,會(hui) 員單位由主任會(hui) 員單位予以推薦產(chan) 生。主任會(hui) 員和會(hui) 員將在交易所中注入資金,放入其資金池,將根據資金規模在一定時間段內(nei) 分別擁有一定次數的債(zhai) 券發行權,然後,主任會(hui) 員單位和會(hui) 員單位將分別在發行債(zhai) 券的過程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傭(yong) 金作為(wei) 收益,而承擔的責任則是需要在一定條件下利用其自身在川金所的資金池回購投資者隨時希望剛性兌(dui) 現的債(zhai) 券。
具體(ti) 邏輯案例是,如果你是一家企業(ye) ,希望獲得融資,你可以找川金所中的某個(ge) 會(hui) 員單位(類似於(yu) 券商)幫你做一筆貸款,然後,你同意該會(hui) 員單位將它擁有的債(zhai) 權轉變成債(zhai) 券,在川金所進行公開發售,由投資者來購買(mai) 。你的企業(ye) 支出的貸款利息將高於(yu) 投資者獲得的投資年化收益率,而中間的差值則是會(hui) 員單位和川金所的收益來源。同時,投資者在購買(mai) 債(zhai) 券的過程中,還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交易費用,這也是會(hui) 員單位和川金所的收益渠道。
這一模式最大的優(you) 點是,主任會(hui) 員和會(hui) 員單位的資金利用率將達到盡可能的最大極限。川金所的董事長熊雲(yun) 波生動的介紹說,一筆1億(yi) 的資金,從(cong) 貸款債(zhai) 權變成發行債(zhai) 券,會(hui) 員單位至少可以一年內(nei) 交易5次,而主任會(hui) 員則可以利用10次。也就是說,借助外部投資者的社會(hui) 資金債(zhai) 券買(mai) 入杠杆放大,川金所會(hui) 員及主任會(hui) 員的資金的利用率可以增加5-10倍。熊雲(yun) 波還說,從(cong) 收益率角度來說,根據一係列複雜的籌劃和計算,會(hui) 員資金理論上可以達到50%的年化收益率!
而針對企業(ye) 債(zhai) 券的發行可能引發的風險,川金所將主要做兩(liang) 件事,一是在主任會(hui) 員和會(hui) 員單位(相當於(yu) IPO環節中的投行或券商)推薦企業(ye) 的機製中,是不是能發行某個(ge) 企業(ye) 的債(zhai) 券,川金所始終保留一個(ge) 否決(jue) 權的投票;二是,在針對投資者隨時希望兌(dui) 付債(zhai) 券時,川金所會(hui) 給予一定的掛牌轉讓期,期滿之後無人交易時,將采取類似銀行基金及理財產(chan) 品的剛性兌(dui) 付機製模式,要求主任會(hui) 員及會(hui) 員單位必須利用自身的資金池,按照約定的模式予以債(zhai) 券資金的剛性兌(dui) 付,從(cong) 而抵禦投資人的兌(dui) 付擔憂。
川金所融資模式很“高富帥”
然而,川金所這一模式的關(guan) 鍵點在於(yu) ,究竟什麽(me) 企業(ye) 希望以此債(zhai) 權轉債(zhai) 券方式融資?又憑什麽(me) 可以用這種方式融資?
3月12日,《聯合早報》曾有報道介紹了川金所董事長熊雲(yun) 波的一個(ge) 采訪表態:“首先,我們(men) 交易所現在的所有產(chan) 品和業(ye) 務方向基本上都是圍繞中小微企業(ye) 展開的。去年,我們(men) 在清理整頓期間,也嚐試開展了一些業(ye) 務, 80%以上都是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融資服務的,解決(jue) 了這些中小企業(ye) 生產(chan) 和發展中的資金短缺問題,有力的支持了經濟的發展。其次,在去年6月的時候,我們(men) 還參與(yu) 協辦四川省政府主辦的APEC中小企業(ye) 融資峰會(hui) ,會(hui) 上和相關(guan) 的銀行簽訂600多億(yi) (約120多億(yi) 新元)針對中小微企業(ye) 融資服務的戰略合作協議,將在未來三年內(nei) 逐步落實。”
川金所邏輯是,打造一個(ge) 可以信賴的第三方債(zhai) 券交易市場,讓更多企業(ye) 受惠於(yu) 此,自身扮演一個(ge) 類似“銀監會(hui) ”或“深/上交所”的角色。並且把自身宣傳(chuan) 為(wei) 一家做創新產(chan) 品,重點服務中小企業(ye) 融資的平台。
實際上,這種宣傳(chuan) 更多是一種符合“政治”正確的“大局觀願景”而已,大部分中小企業(ye) 根本並無機會(hui) 在此發行債(zhai) 券。對投資者而言,中小企業(ye) 的債(zhai) 券風險度很高,吸引力很難短期內(nei) 提升。所以,目前川金所的模式更適合大型企業(ye) 或機構享受,其實是一個(ge) 不折不扣的新型“高富帥”融資模式而已。
中小企業(ye) 難進川金所 高富帥更加高富帥
目前市場上每年銀行類理財產(chan) 品的市場規模大約有5萬(wan) 億(yi) 人民幣左右,其變現的最主流投資渠道是:地方政府的城投項目、房地產(chan) 行業(ye) 以及各類礦業(ye) 。據介紹,在川交所平台上,這些主流的借貸人亦將可能是川金所的第一批主流客戶。這再次驗證了,高富帥會(hui) 更加高富帥的殘酷資本邏輯。
當然,做金融生意本身首先得符合市場規律來做,並沒有必要用道德的標準來衡量是否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hui) 責任。然而,我們(men) 從(cong) 川金所的商業(ye) 模式和生意實踐中,還是再次感受到了中小企業(ye) 在融資難方麵難以解決(jue) 的深層次問題。不管是貸款還是發行債(zhai) 券,抑或是股權融資,為(wei) 三千萬(wan) 中小企業(ye) 融資猶如一條唐僧取經之路,一方麵市場寬闊非常有價(jia) 值,但另一方麵又顯得任重而道遠。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