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約束核聚變(ICF)的一個主要目標是關於氘氚(DT)混合核燃料的熱核聚變反應的點火。點火過程之後,熱核燃燒波(主要是較大散射截麵D+T=>α+n+17.6MeV的聚變反應)穿過壓縮燃料將產生大能量增益G=Efus/Ein(熱核聚變能與投入能之比)。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兩個方案被提議,即:直接驅動和間接驅動。兩種方案下都是考慮一個包有DT核燃料的球形膠囊。在直接驅動方案中球形膠囊被大數量的激光照射,而在間接驅動方案中激光能量首先轉化為X光場(約束在高Z殼中;如黑體輻射的黑腔)來照射膠囊。沉積在外部膠囊層裏的能量將產生一係列的強衝擊波來誘導膠囊內爆。在經典的中心點火方案中,DT燃料在停滯產生高密度(幾百克每立方厘米)殼層來約束部分DT燃料(幾百微克)前會被加速到高內爆的速度(幾百千米每秒)。點火條件要求稱作熱點的中心物質加熱到10keV高溫,並約束在有限體積內使麵密度與阿爾法粒子距離可比(約為0.3g/cm2)。一個關鍵的因素便是關於膠囊照射的均勻性。一次成功的膠囊內爆要求非常均勻的照射和膠囊靶丸;否則,內爆殼層將遭受危險的流體力學不穩定性(Richtmyer–Meshkov和瑞利泰勒RT)的增長,而且殼層變形將最終摧毀熱點。一種減少RT不穩定性增長的方法是在低內爆速度V時壓縮膠囊燃料。
可替代方案目前也正在研究,例如激光加速電子、質子和重離子誘導產生快點火。最近衝擊波點火方案已經被提議作為慣性約束核聚變下經典中心點火的替代方案。這種情況下膠囊被激光光束直接照射來壓縮DT燃料。壓縮殼層的內爆速度被設定在點火閾值之下(V<2×10^7~3×10^7cm/s),從而不會產生有效的熱點。在衝擊波點火方案中,第二束高功率(幾百太瓦)的激光脈衝照射膠囊來驅動強衝擊波從而達到燃料聚變要求的壓縮殼層。衝擊波點火脈衝必須仔細調節時間來與強衝擊波同步使得壓縮衝擊波停滯後剛好從中心反彈回來。這個新方案相比中心點火預計將得到更高增益,而壓縮過程與點火過程的分離使得對照射均勻性的條件的要求不是那麽苛刻。除此之外,兩步照射將受益於zooming技術來提高激光與膠囊之間的耦合效率。當然也應該注意激光等離子體不穩定性帶來的不確定性,例如在衝擊波點火脈衝的高激光強度Iλ2>1015W·cm-2μm2時會預期出現的受激拉曼散射(SRS)、受激布裏淵散射(SBS)和雙等離子衰變(TPD)。這些致命的不穩定性將減少能量沉積效率並產生高能(約10~40keV)電子。與衝擊波點火方案相關的激光等離子體相互作用中的不確定性也引起了實驗工作的極大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