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深度解讀

中科院大化所:成果背後的故事更驚豔

來源:中國科學報2019-07-09 我要評論(0 )   

采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化所)已經有10多年的時間了,曾多次走進這個(ge) 坐落在遼東(dong) “半島之尖”的大門。在這

采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化所)已經有10多年的時間了,曾多次走進這個(ge) 坐落在遼東(dong) “半島之尖”的大門。在這個(ge) 大門裏,隨著地勢的逐漸抬高,我的認識也慢慢地升華,仿佛使用了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對事物的認識越來越透徹。


領軍(jun) 人才

我從(cong) 大化所楊學明院士的身上深刻理解了什麽(me) 是領軍(jun) 人才。就字麵而言,領軍(jun) 人才很好理解,一定是率領著一支隊伍,在戰略上前瞻部署、指揮作戰。這個(ge) 說法沒錯,但這隻是個(ge) 通用答案,不夠形象。

2008年,我從(cong) 北京到大化所采訪。那時楊學明作為(wei) 百人計劃入選者,正全力從(cong) 事創新研究。他對記者說得不太多。大化所人是這樣介紹楊學明的,他是“指兔子”者。

在大化所,我第一次聽到了“打兔子理論”:一個(ge) 科研隊伍,要想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績,既要有“指兔子”的人,又要有“打兔子”的,還要有“撿兔子”的,三者缺一不可。楊學明善於(yu) 捕捉領域前沿的課題,能夠為(wei) 團隊的科研指明方向,所以他是“指兔子”者。

太形象了。再不懂化學學科內(nei) 容的人也會(hui) 理解“指兔子”的重要。

我在此後多年的報道中,特別願意尋找、采寫(xie) “指兔子的人”,希望能把他們(men) 的科學精神告訴讀者。


成功中的偶然因素

對於(yu) 大化所,我采訪次數最多的項目是甲醇製烯烴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時,我在北京國宏賓館聽時任大化所所長張濤對項目的推介,我是一步步地熟悉了這個(ge) 項目,也熟悉了項目的負責人劉中民。

慢慢的,通過甲醇製取烯烴,通過劉中民,我又認識了大化所人,進而認識到了中國科研人員,知道了科技發展的一個(ge) 小小的曲折過程,看到了波瀾壯闊的科技改革大潮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2015年1月,當甲醇製取烯烴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時,劉中民到北京來領獎。我把他堵在了賓館房間中,做了一次長談。這不是很正式很規範的那種采訪,而是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

如果問甲醇製取烯烴成果獲獎的原因,估計項目人員都會(hui) 談到持之以恒啊、坐冷板凳啊、刻苦啊、不怕失敗啊……

我對劉中民說,這些原因不用你說,我都能想到,如果不用專(zhuan) 業(ye) 術語,把這些原因放到任何一個(ge) 獲獎項目上,放到其他二等獎、三等獎上也照樣成立。“我想換個(ge) 角度。這麽(me) 多中國的科研成果‘躺在抽屜裏睡覺’,你們(men) 的甲醇製烯烴能轉化成功,並且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肯定有一些別人所不具備的特殊原因。我就想知道這個(ge) ‘特殊’或‘偶然’是什麽(me) ?”

我想起了2006年底中科院在北京召開的全院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會(hui) 議。當時的副院長施爾畏在會(hui) 上介紹了科技成果轉化的5個(ge) 案例和7點啟示。他舉(ju) 的第一個(ge) 例子就是大化所甲醇製烯烴的技術轉化工作。5個(ge) 案例之外,他本來還想找一些成功中的偶然因素和不成功的一些教訓,但各個(ge) 研究所都諱莫如深。

事後我想,如果把轉化工作中那些偶然的因素分析出來,把不成功的因素找到,那麽(me) 對成果轉化工作不是大有益處嗎?

在與(yu) 劉中民的聊天中,我就想更多地了解甲醇製烯烴的“偶然因素”。

石油漲價(jia) 算偶然因素。上世紀80年代,大化所人開始研究煤經甲醇製烯烴時,國際上一桶原油的價(jia) 格還不到10美元。那時絕大多數人都認為(wei) 這項研究沒有意義(yi) 。但包括劉中民的導師在內(nei) 的一批研究人員克服重重困難,永不氣餒,在別人的冷眼中,持之以恒地鑽研,為(wei) 這項技術如今的工業(ye) 化奠定了基礎。

而進入21世紀後,每桶原油曾飆升到100多美元,甲醇製烯烴技術就有了施展的空間。再加上我國已成原油進口大國,供求矛盾日漸突出,劉中民團隊才有了做工業(ye) 性試驗的機會(hui) ,也才有了甲醇製烯烴技術的重大突破。

石油漲價(jia) 是偶然因素,但沒有大化所人的前瞻研究積累,沒有經曆過別人的冷眼相待,能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嗎?

我沒想采訪大化所人坐冷板凳的情況,但偶然因素導致的成功也終歸離不開持之以恒這種必然因素。

持之以恒搞研究不是偶然因素,但課題組內(nei) 有一兩(liang) 個(ge) 能持之以恒找經費的人,某種意義(yi) 上屬於(yu) 偶然。在中國,一個(ge) 不錯的成果有時就是因為(wei) 缺了一個(ge) 持之以恒尋找經費的人而不能變成生產(chan) 力。

要想成功,用劉中民的話講,就得“厚著臉皮”要經費。甲醇製烯烴是國家的戰略需求,但不是就這一項研究屬於(yu) 國家戰略需求,還有很多研究都可以說是國家戰略需求。不搞來經費維持住這個(ge) 研究團隊的存在,不讓技術精益求精,就是石油價(jia) 格漲到200美元一桶,也不可能實現成果轉化。

科學研究之外尋找經費的持之以恒、“厚著臉皮”的持之以恒,這或許也是甲醇製烯烴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


也曾後悔過

甲醇製烯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其榮譽巨大,可當初項目實施時的壓力也是超常的。

對甲醇製烯烴這個(ge) 項目,劉中民說他曾經後悔過。

2004年,劉中民團隊與(yu) 陝西新興(xing) 能源公司等合作開展攻關(guan) 試驗,這是該技術的第一次工業(ye) 化試驗。

陝西省省長拍著劉中民的肩膀說,陝西是個(ge) 窮省,拿出這點錢不容易啊。劉中民壓力陡增。他心裏明白,甲醇製烯烴技術環節絕對沒有問題,但他還是特怕試驗中某個(ge) 裝置或環節發生事故,一旦爆炸,沒人說是試驗的某個(ge) 環節出問題,而會(hui) 說是甲醇製烯烴技術不行。

擔驚受怕,精神壓力巨大。試驗裝置建在一個(ge) 離采石場不太遠的地方。每每聽到采石場的炮聲,劉中民便會(hui) 緊張,有時夜裏聽到炮聲,他會(hui) 一下子從(cong) 床上坐起來,看看試驗場中的火炬是否還在正常地燃燒。他也曾想過,一旦發生爆炸等事故,由他的導師所開創的甲醇製取烯烴的事業(ye) 就會(hui) 葬送,會(hui) 辜負導師的厚望,他的團隊將沒有未來。

劉中民說:“做到一半時越想越後怕,早知這麽(me) 大壓力當初就不該幹這事,把自己難為(wei) 得夠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天天愁眉苦臉的,精神壓力太大了。”

采訪大化所,我慢慢體(ti) 會(hui) 到,從(cong) 事科學與(yu) 技術的研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都是風光的時日,它既有曲折有痛苦,更有壓力有風險。那些隱藏在背後的故事或許更能彰顯中國科學家的精神風貌。


作者簡介:

李大慶,《科技日報》資深記者,從(cong) 事科技報道和編輯工作30年,最近15年來重點采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撰寫(xie) 了大量關(guan) 於(yu) 兩(liang) 院的報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