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工科技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總裁 馬新強 |
“我覺得‘唯一’可能太絕對了,應該是領先比較多。”日前,華工科技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總裁馬新強做客由上證報和約珥傳(chuan) 媒聯合打造的《直麵掌門人》,麵對主持人關(guan) 於(yu) “獨家絕活”的提問,這位文質彬彬的儒帥如此回答。
今年是華工科技成立20周年,從(cong) 一家年營業(ye) 額不足8000萬(wan) 元的校辦企業(ye) ,到去年營收超過50億(yi) 元,華工科技取得了令人讚歎的成績。不過,馬新強並不滿意。他說,通過20年的努力,經營團隊更加成熟,人才隊伍更加健全,各種製度更加有效,“華工科技的基礎打得還可以,未來5年,一定是快速發展的5年。”
“沒有核心技術的產(chan) 品好做,但利潤率低,這不是我們(men) 追求的方向,高質量發展必須有相當的利潤做保障,否則你拿什麽(me) 去兌(dui) 現對員工、股東(dong) 的承諾。”馬新強說,如果一家企業(ye) 不能為(wei) 社會(hui) 提供滿意的產(chan) 品,不能為(wei) 員工營造創新的空間,不能為(wei) 股東(dong) 提供好的回報,絕不是一家好企業(ye) 。
馬新強說,華工科技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一個(ge) 目標:代表國家競爭(zheng) 力,具備國際競爭(zheng) 力。現在,華工科技已基本達到了這個(ge) 目標,未來的發展目標是成為(wei) 國際一流品牌。“成就一流品牌,我們(men) 靠什麽(me)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開放的胸襟,不斷批判、進化。”馬新強說,這是他的夢想,也是全部華工科技人的夢想。
校辦企業(ye) 闖市場
1999年,華工科技由原華中理工大學數家校辦企業(ye) 重組設立。成立伊始,馬新強就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撕掉“校辦企業(ye) ”的標簽,走市場化之路。
當時已在高校科技企業(ye) 裏“紮”了12年的馬新強,對市場化有著深刻的體(ti) 會(hui) :“高校企業(ye) 的最大優(you) 勢在於(yu) 背靠高校,具有強大的科研能力和豐(feng) 富的人才,同時劣勢也比較明顯,缺乏經營管理人才,再加之產(chan) 權不清晰,行政屬性明顯,導致企業(ye) 缺乏後勁,持續發展能力差。”
圍繞市場化,華工科技先後實施了四項重要舉(ju) 措: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按照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完善現代企業(ye) 管理製度;利用上市募集到的一部分資金實施海外並購,成為(wei) 行業(ye) 內(nei) 最早走出去的中國企業(ye) ;搬離校園,在現代化的科技園內(nei) 開疆拓土,為(wei) 提升產(chan) 業(ye) 層次和規模打下了基礎;實行人才市場化,有計劃地引進社會(hui) 成熟人才、優(you) 秀大學畢業(ye) 生,實行幹部能上能下,薪酬市場化。
“我們(men) 的核心員工基本都是公司成立後自己培養(yang) 、引進的,這些年形成的具有華工科技特色的‘相馬’、‘賽馬’機製,為(wei) 企業(ye) 帶來了創新和活力。”馬新強介紹。
從(cong) 校辦企業(ye) 到上市公司,從(cong) 小作坊、小批量的生產(chan) 模式,到現代化廠房、大規模生產(chan) 、全球市場開拓,從(cong) 千萬(wan) 級到幾十億(yi) 級的規模,回頭來看,公司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2017年6月,在華工科技董事會(hui) 上,馬新強連任董事長並兼任總裁、黨(dang) 委書(shu) 記,三職“一肩挑”,公司副總經理由6名精簡到3名。對於(yu) 這輪人事調整,馬新強主動解釋:要效益不要“麵子”,希望和團隊一起將公司帶入高質量發展的通道上來。
信奉“改革永遠在路上”的馬新強持續推進變革:強化“以市場為(wei) 導向,以客戶為(wei) 中心”的經營理念,力推組織架構變革,減少管理層級,提高管理效率和客戶響應速度;以業(ye) 績為(wei) 導向,管理下沉,通過薪酬變革、精準激勵,激活幹部、員工活力,加大對各級管理者的要求和考核,讓價(jia) 值貢獻者擁有更多獲得感。
一係列改革舉(ju) 措已反映在公司業(ye) 績上:今年上半年,華工科技淨利潤預增71.63%至88.24%。
50多項“中國第一”
對於(yu) 企業(ye) 來說,發展必須落在產(chan) 品上,通過產(chan) 品和服務來實現商業(ye) 上的價(jia) 值。華工科技的市場地位,就是通過一個(ge) 一個(ge) 拳頭產(chan) 品“打”出來的。
據介紹,20年來,華工科技先後誕生了50多項“中國第一”,包括首套國產(chan) 化數控激光切割機、首台高性能光纖激光器、首台工業(ye) 級紫外激光器、首個(ge) 半導體(ti) 激光器芯片、首套汽車白車身激光焊接係統……
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科技創新能力的有力證明。在汽車車身激光焊接領域,以前主要是德國企業(ye) 在做,用戶也主要是德國企業(ye) 。最近十來年,隨著中國汽車製造產(chan) 業(ye) 的升級,也大量需要激光焊接裝備,華工科技旗下華工激光主導研發的“汽車製造中的高質高效激光焊接、切割關(guan) 鍵工藝及成套裝備”,曆經12年技術攻關(guan) ,在全球汽車製造技術史上創下 5 個(ge) 首創,打破了國外企業(ye) 在該領域 40多年的壟斷。
“2009年,我國發布了《汽車產(chan) 業(ye) 調整和振興(xing) 規劃》,我們(men) 正好在那一年推出了國內(nei) 首條白車身激光自動化焊接生產(chan) 線,同時開始布局汽車電子。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高速發展的這十年,也促進了公司激光裝備業(ye) 務、傳(chuan) 感器業(ye) 務的技術、產(chan) 品創新。”馬新強介紹,在汽車白車身激光焊接領域,國內(nei) 基本上都是華工科技在做,份額占到約90%;同時,麵向汽車熱成型行業(ye) ,公司開發的三維五軸高速激光切割機已獲大批量采購;此外,還有麵向新能源汽車開發的智能加熱控製係統,全球隻有華工科技和德國兩(liang) 家企業(ye) 可以做,現在占到了國內(nei) 60%的市場份額。
在激光裝備領域,華工科技也闖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的路。
2005年,華工科技研製的國內(nei) 首套數控激光切割機出口北美。“光源是激光設備的核心,當時我們(men) 用的是二氧化碳激光器,而光纖激光器因光束質量好、成本低、轉化效率高,被歐美發達國家越來越廣泛應用於(yu) 工業(ye) 及軍(jun) 事領域,我們(men) 捕捉到了這一技術趨勢,不遺餘(yu) 力投入該領域,引進閆大鵬博士成立銳科激光,做中國人自己的光纖激光器。”馬新強說。
2007年開始,銳科激光率先在國內(nei) 實現了從(cong) 低功率到高功率激光器的產(chan) 業(ye) 化。初創時期,產(chan) 品還存在不足,華工科技就充當起“試金石”的角色,雙方緊密合作,不斷提升產(chan) 品質量,如今,銳科激光已是國內(nei) 當之無愧的光纖激光器龍頭。
“拓展激光工業(ye) 化應用,最重要的是高性價(jia) 比。幾年前,我們(men) 從(cong) 國外采購的萬(wan) 瓦光纖激光器都要800萬(wan) 元,通過光源國產(chan) 化,現在一套裝備就400萬(wan) 左右。通過實施垂直整合,憑借性價(jia) 比優(you) 勢,進口替代的空間越來越開闊,今年上半年,華工科技激光切割機產(chan) 品線國際業(ye) 務增長105%。”他說。
光通信迎5G風口
今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幾天後,數十家機構趕赴華工科技調研,目的很明確,他們(men) 想打探這家公司在5G產(chan) 品上的儲(chu) 備以及進展。據華工科技此前披露,去年9月,公司已獲得國內(nei) 首個(ge) 5G光模塊訂單。
“5G光模塊,我們(men) 在國內(nei) 肯定是領先的,從(cong) 今年5月份開始,產(chan) 品交付出現放量。”講到這裏,馬新強的自豪之情溢於(yu) 言表。
據了解,圍繞5G前傳(chuan) 、中傳(chuan) 和回傳(chuan) 網絡建設需求,華工科技重點布局了25G、50G、100G、200G高速率光模塊產(chan) 品,並提供全套解決(jue) 方案;同時,公司緊抓數通市場“風口”,推出數通高端產(chan) 品400G FR4/DR4/SR8光模塊,采用了高頻補償(chang) 、PCB散熱、矽光集成等先進技術,在提升性能的同時大幅降低成本,且各方麵指標、參數位於(yu) 業(ye) 內(nei) 領先水平。
“5G和數據中心,是我們(men) 公司產(chan) 品的三個(ge) 主要應用領域之一,大家都關(guan) 心的光模塊,我們(men) 的市場份額肯定不會(hui) 比4G的時候低!”馬新強介紹。據查,在4G建設高峰期,華工科技的光模塊市場占有率超過30%。
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為(wei) 業(ye) 務提供了保障。據了解,華工科技旗下的華工正源是國內(nei) 為(wei) 數不多的具備從(cong) 光芯片到封裝到器件再到光模塊的全產(chan) 業(ye) 鏈垂直整合能力的企業(ye) ,國產(chan) 光芯片的研發進度也已趕上國際水平。光芯片代表著光通信行業(ye) 最核心的競爭(zheng) 力,隨著5G時代的到來,25G光芯片將是未來光芯片的主流產(chan) 品。
據介紹,由華工科技參與(yu) 設立的雲(yun) 嶺光電已完成25G光芯片及器件優(you) 化設計,預計今年實現量產(chan) ,填補高端光芯片國內(nei) 空白。25G光芯片完成量產(chan) 後,50G光芯片的研製也將提上日程。
在最近的一次機構調研中,華工科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5G主網的建設會(hui) 帶動光模塊的放量;5G手機的更迭,會(hui) 帶動激光微加工在麵板、3C等領域的需求;圍繞5G深化應用,各種終端產(chan) 品的需求會(hui) 不斷提升,這也將為(wei) 公司業(ye) 務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