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兩(liang) 個(ge) 路線的選擇可能就不是問題了!”近日,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的一番言論,再度激起了純視覺路線與(yu) 激光雷達爭(zheng) 論的水花。環境感知兩(liang) 大技術路線之爭(zheng) 由來已久,卻始終未有定論。如今,技術、成本以及輔助駕駛普及度都不可同日而語,智駕路線之爭(zheng) 真能如何小鵬所言,在2027年塵埃落定嗎?
兩(liang) 條路線各有擁躉
如果說此前純視覺路線隻是“少數人的堅持”,激光雷達才是“多數人的選擇”,如今兩(liang) 條技術路線都收獲了不少擁護者,呈勢均力敵之勢。既有新入局者選擇加入激光雷達陣營,也有車企選擇“倒戈”純視覺路線。
目前來看,仍有不少車企布局激光雷達路線。日前上市的全新坦克500便配備了激光雷達,搭載Coffee Pilot Ultra長城汽車第三代輔助駕駛係統。理想i8則配備了1顆激光雷達、12顆攝像頭、12顆超聲波雷達、1顆毫米波雷達,共26個(ge) 智能傳(chuan) 感器。小米汽車同樣堅定地站在激光雷達路線上,小米YU7全係標配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就連傳(chuan) 統跨國車企奧迪也聯合華為(wei) 乾崑,在其戰略性純電產(chan) 品Q6L e-tron上配備了“2顆激光雷達+5顆毫米波雷達+13顆攝像頭+12顆超聲波雷達”的感知體(ti) 係。
此外,激光雷達也不隻是中高端車型的專(zhuan) 屬。7月上市的零跑B01便推出550激光雷達版和650激光雷達版2款搭載激光雷達的版本,售價(jia) 最低分別為(wei) 11.38萬(wan) 元和11.98萬(wan) 元。此前,長安汽車也透露,將於(yu) 8月在10萬(wan) 元級別車型上搭載激光雷達。高工智能汽車產(chan) 業(ye) 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乘用車市場激光雷達前裝搭載交付量達到104.39萬(wan) 顆,同比增長83.14%。
不過,與(yu) 此前相比,純視覺路線上不再隻有“孤勇者”特斯拉,而是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車企和輔助駕駛供應商。去年3月,大疆旗下卓馭科技發布城市高階智駕方案“成行平台升級版”和“成行平台高配版”。其中,成行平台升級版為(wei) 7V+100TOPS搭配,僅(jin) 依賴7顆攝像頭,1顆高通芯片100TOPS算力芯片實現無圖、純視覺城區智駕功能。如今,大眾(zhong) 汽車、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車等車企均與(yu) 卓馭科技達成輔助駕駛領域的合作。
此外,激光雷達路線代表之一的華為(wei) 也於(yu) 去年推出了華為(wei) 乾崑智駕ADS SE基礎版。該版本不配備激光雷達,采用以視覺為(wei) 主的融合感知方案,可實現城域車道巡航輔助LCC+、高速智能輔助駕駛NCA功能,同時提供泊車輔助和全向主動安全功能。據悉,這一版本主要麵向15萬(wan) 元價(jia) 格區間的車型,以低成本的純視覺路線擴大華為(wei) 乾崑智駕在中低端車型的市場份額。8月13日正式上市的2026款深藍L07便全係標配華為(wei) 乾崑智駕ADS SE基礎版,售價(jia) 僅(jin) 13.59萬(wan) ~15.59萬(wan) 元。
蔚來也在其子品牌樂(le) 道汽車上采用了純視覺方案。7月上市的樂(le) 道L90延續L60的純視覺方案,配備了7顆800萬(wan) 像素攝像頭、4顆300萬(wan) 像素環視攝像頭、1顆4D成像毫米波雷達和12顆超聲波雷達,可實現高速和城市輔助駕駛功能。
小鵬則決(jue) 絕地拋棄激光雷達,選擇全麵轉向純視覺方案。不僅(jin) 在定價(jia) 15萬(wan) 元以下的MONA M03上采用純視覺方案,剛剛完成換代的全新小鵬P7也同樣堅守純視覺方案。不久前,多位小鵬汽車高管更是堅定表態:“絕對不上激光雷達,堅持純視覺路線。”
成本和安全仍是核心爭(zheng) 論點
此前,行業(ye) 關(guan) 於(yu) 純視覺與(yu) 激光雷達兩(liang) 條技術路線的爭(zheng) 論焦點主要在安全與(yu) 成本兩(liang) 大方麵。一方麵,純視覺方案攝像頭傳(chuan) 感器相對成熟且成本低廉,規模量產(chan) 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麵,由於(yu) 攝像頭的技術限製,其無法真正像人眼那樣隨時變換焦距和景深,純視覺方案在複雜路況和天氣環境下的識別準確性受限。“攝像頭+雷達”的多傳(chuan) 感器融合方案雖然在複雜天氣環境下的表現優(you) 於(yu) 純視覺方案,但成本高,給普及帶來較大難度。幾年過去,隨著技術不斷成熟、硬件成本不斷下降,如今二者爭(zheng) 論的焦點有何變化?
在中科院戰略谘詢院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汽車行業(ye) 特聘研究員鹿文亮看來,兩(liang) 大技術路線的爭(zheng) 論焦點依然是成本與(yu) 安全。采用純視覺方案的車企往往看重了純視覺方案的成本最優(you) ,便於(yu) 大規模推廣。同時,在BEV+Transformer、占用網絡技術(OCC)等先進技術的加持下,純視覺技術的精準度也大大提升。
而采用激光雷達方案的車企則是優(you) 先考慮極端環境下的安全問題,認為(wei) 激光雷達感知能力更強,適用場景更多,更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激光雷達成本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據了解,激光雷達頭部廠商禾賽科技當前用於(yu) L2級智能輔助駕駛的主激光雷達價(jia) 格已降至200美元(約合人民幣1434元)左右,相較於(yu) 三四年前的20萬(wan) ~30萬(wan) 元,激光雷達價(jia) 格已下降99.5%以上。
盡管都有所改進,但兩(liang) 條技術路線的擁護者們(men) 依然“相看兩(liang) 厭”。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產(chan) 品高級總監袁婷婷便從(cong) 物理特性、環境適應性及信息處理效率3個(ge) 維度提出激光雷達看得遠實則是“偽(wei) 命題”。例如,在極端天氣識別上,袁婷婷表示,實測數據顯示,暴雨環境下激光雷達有效探測距離驟降至30米以內(nei) ,且近場噪點增加5倍。
此外,何小鵬認為(wei) ,純視覺方案的上限遠超激光雷達。“將來視覺能識別路上可能紮胎的釘子、被挪動的井蓋,激光雷達很難做到。”他表示。對此,有業(ye) 內(nei) 人士回應,當前激光雷達主要解決(jue) 大視場角下的障礙物檢測,但通過技術優(you) 化,激光雷達同樣可以滿足特定場景下的高精度識別需求。
也有業(ye) 內(nei) 人士提出,純視覺方案在攝像頭“看不見”或“看不清”的情況下仍存在局限性,如強光照射、夜晚弱光環境、前景物體(ti) 與(yu) 背景顏色相同導致無法區分等情況,會(hui) 出現障礙物識別不及時、不到位的問題。
與(yu) 此同時,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胡堅耀指出,純視覺方案在硬件方麵固然更簡潔、成本更低,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惟有算力迭代、數據閉環,該方案才能極大程度彌補硬件上的缺陷。“車企的算力需求每年都要增長,而且一直要訓練海量的路況數據,這就使得車企可能要花較大代價(jia) 去建立超算中心,這種間接成本可能會(hui) 更高。”胡堅耀稱。
融合前進 並行發展
“過去視覺方案表現不佳,是因為(wei) 算力太弱,既沒有足夠的像素點陣,又沒有足夠幀率,還沒有時空的邏輯。”在何小鵬看來,隨著算力的迅速提升,純視覺方案的潛力將得到極大釋放,該技術路線會(hui) 成為(wei) 車企首選。
鹿文亮同樣認為(wei) ,純視覺方案當前主要受製於(yu) 算力。“攝像頭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除了攝像頭,純視覺方案就隻有算力和算法了。算力和算法是相互依賴的,算力的提升可以彌補算法的不足。高效的算法也可以減少對算力的需求。”鹿文亮稱。何小鵬表示,當前汽車輔助駕駛的算力較5年前提高了10倍,5~10年後的算力將提高10倍甚至更高。如今,除特斯拉外,小鵬、長城、吉利、理想等多家車企及華為(wei) 、商湯科技等供應商都已拉開算力軍(jun) 備競賽,自建超算中心,無疑為(wei) 純視覺方案的發展帶來極大裨益。
然而,麵向更高等級自動駕駛,不少人仍認為(wei) 激光雷達是“必選項”。法雷奧中國首席技術官顧劍民便表示,對於(yu) L3及以上自動駕駛來說,激光雷達必不可少,起到感知融合和安全冗餘(yu) 作用。華為(wei) 智能汽車解決(jue) 方案BU首席執行官靳玉誌也認為(wei) ,行業(ye) 要走向L3、L4自動駕駛,激光雷達是必需的。
對於(yu) 激光雷達方案,成本則需進一步突破。鹿文亮表示,激光雷達路線的成本不僅(jin) 僅(jin) 涵蓋其本身的硬件成本,還要從(cong) 係統級的成本來考量。“有的車型會(hui) 搭載多顆激光雷達,有的高性能激光雷達成本依然很高。此外,有了激光雷達後,也需要配備高性能處理芯片、總線、域控製器等。”鹿文亮稱。對此,胡堅耀認為(wei) ,激光雷達的成本會(hui) 隨著技術迭代與(yu) 規模效應而持續下降。在他看來,未來激光雷達成本會(hui) 降到80美元以下。
就純視覺方案究竟能否在2027年勝過激光雷達,鹿文亮認為(wei) ,激光雷達在特定場景下的環境感知能力依然是攝像頭所不能及的,因此大概率是兩(liang) 條技術路線並行發展。胡堅耀也表示,若後期成本趨向一致,兩(liang) 條技術路線可以考慮從(cong) 不同場景出發,融合發展。“在城市通勤場景下,純視覺方案已經夠用了,複雜路況可以用激光雷達,承擔安全冗餘(yu) 的角色。”胡堅耀稱。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