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利用納米操作機器人,在癌症靶向治療研究方麵的科研成果。
納米操作機器人可定義(yi) 為(wei) 能夠對納米尺度物體(ti) 實現有效操控的機電係統,與(yu) 宏觀機器人相比,它具有超級靈敏、超高精確等特點,可以在極微小尺度下完成宏觀機器人無法實現的各種觀測、表征和操控功能。2005年,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建立了我國第一台納米操作機器人係統,並在此基礎上率先開展了與(yu) 生命科學相交叉的前沿科學研究,在癌症臨(lin) 床治療方麵的應用正是這樣一個(ge) 例子。
眾(zhong) 所周知,癌症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而惡性淋巴瘤則是全球常見癌症之一。我國每年新增病人8.4萬(wan) 例,超過4.7萬(wan) 人因該疾病而死亡。抗CD20單抗是治療B細胞淋巴瘤的靶向治療藥物,盡管該藥物在臨(lin) 床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有部分病人得不到緩解,而且該藥價(jia) 格昂貴,是否應對病人用藥已成為(wei) 困擾臨(lin) 床醫生的關(guan) 鍵難題。
針對該問題,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米課題組與(yu)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307醫院開展合作,利用納米機器人技術對淋巴瘤細胞開展了體(ti) 外探測研究,期望通過對腫瘤細胞表麵抗原密度的表征和抗體(ti) -抗原分子作用力的檢測,揭示抗CD20單抗產(chan) 生耐藥性差異的分子機理,並通過與(yu) 實際臨(lin) 床療效的對比與(yu) 建模,實現臨(lin) 床治療中患者耐藥性的前期預測。
淋巴瘤細胞的體(ti) 外探測三維形貌圖,以及利用納米機器人技術在單個(ge) 腫瘤細胞表麵探測得到的抗原分布密度和抗體(ti) 作用力的表征圖。隨著探測樣本的增加,研究團隊有望在近期實現藥物療效提前預測的研究目標,並幫助臨(lin) 床醫生獲得個(ge) 體(ti) 化的用藥方案。
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團隊自2009年成立以來,圍繞研究目標開展了大量的創新性研究,並在機器人技術和生物醫藥交叉科學領域取得了一些重要原創性成果,如開發了單細胞活動狀態表征技術、液體(ti) 環境探測噪聲抑製技術、抗原分子特異性識別技術以及細胞表麵改性方法等。這些方法與(yu) 技術的突破,表明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在納米機器人與(yu) 生命科學融合研究方麵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wei) 納米操作機器人在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應用開辟了新的道路。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