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機器人產(chan) 業(ye) 應走什麽(me) 道路、如何建立自己的發展模式?確實值得探討。中國工程院在《我國製造業(ye) 焊接生產(chan) 現狀與(yu) 發展戰略研究總結報告》中認為(wei) ,我國應從(cong) “美國模式”著手,在條件成熟後逐步向“日本模式”靠近。
縱觀世界各國發展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的過程,可歸納為(wei) 三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即日本模式、歐洲模式和美國模式。
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特點是:各司其職,分層麵完成交鑰匙工程。即機器人製造廠商以開發新型機器人和批量生產(chan) 優(you) 質產(chan) 品為(wei) 主要目標,並由其子公司或社會(hui) 上的工程公司來設計製造各行業(ye) 所需要的機器人成套係統,並完成交鑰匙工程。
歐洲模式
歐洲模式的特點是:一攬子交鑰匙工程。即機器人的生產(chan) 和用戶所需要的係統設計製造,全部由機器人製造廠商自己完成。
美國模式
美國模式的特點是:采購與(yu) 成套設計相結合。美國國內(nei) 基本上不生產(chan) 普通的工業(ye) 機器人,企業(ye) 需要機器人通常由工程公司進口,再自行設計、製造配套的外圍設備,完成交鑰匙工程。

中國模式的走向
中國的機器人產(chan) 業(ye) 應走什麽(me) 道路、如何建立自己的發展模式確實值得探討。中國工程院在《我國製造業(ye) 焊接生產(chan) 現狀與(yu) 發展戰略研究總結報告》中認為(wei) ,我國應從(cong) “美國模式”著手,在條件成熟後逐步向“日本模式”靠近。
日本模式發展分析
以日本為(wei) 例,作為(wei) 素有“機器人王國”之稱的國家,其工業(ye) 機器人的發展令人矚目,無論機器人的數量還是機器人的密度都位居世界第一。
在經曆了短暫的搖籃期之後,日本快速跨過實用期,邁入普及提高期。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日本的工業(ye) 機器人可謂處於(yu) 繁榮鼎盛時期,似乎無所不能。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歐洲和北美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的崛起,國際市場的格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cong) 日本轉向了歐洲和北美。在度過了幾年的低迷期之後,2l世紀初,日本的工業(ye) 機器人又開始重新煥發生機,尤其是伴隨著中國和其他周邊國家對工業(ye) 機器人需求的增長,以及日本本國早年工業(ye) 機器人因服務期限而帶來的更新換代,預期將對日本工業(ye) 機器人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作為(wei) 亞(ya) 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工業(ye) 機器人市場,據日本機器人工業(ye) 會(hui) 發表的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3季度工業(ye) 機器人生產(chan) 額為(wei) 1093億(yi) 日元、同比下降18.7%,連續4個(ge) 季度下降。在全球經濟減速的背景下,中國、歐洲等海外需求驟減是主要原因。
占生產(chan) 額7成以上的出口額為(wei) 745億(yi) 日元,同比下降26.2%,連續5個(ge) 季度下降。具體(ti) 來看,電子配件組裝機器人下降37%,應用於(yu) 汽車製造的焊接機器人下降22%。以中國為(wei) 中心,電子機器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機器人需求逐步減少。
相反,麵向日本國內(nei) 的機器人生產(chan) 額為(wei) 348億(yi) 日元,同比增3.8%,連續10個(ge) 季度增長。國內(nei) 汽車需求旺盛帶動了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用機器人的需求。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