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一個(ge) 自動監控(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係統中,投入運行的監控組態軟件是係統的數據采集和處理中心、遠程監控中心和數據轉發中心。處於(yu) 運行狀態的監控組態軟件與(yu) 各種控製、檢測設備如掛接在現場總線上的工控計算機、plc、智能儀(yi) 表、智能設備等共同構成快速響應控製中心。控製方案和算法一般在設備上組態並執行,也可在工控計算機上組態,然後在下裝到設備中執行,根據設備的具體(ti) 要求而定[1]。組態軟件在scada係統中所處的位置如圖1所示。
監控組態軟件投入運行後,操作人員可以在其支持下完成以下各項任務:
(1) 查看生產(chan) 現場的實時數據及流程畫麵,瀏覽各實時/曆史趨勢畫麵;
(2) 自動打印各種實時/曆史生產(chan) 報表;
(3) 及時得到各種過程報警和係統報警;
(4) 在需要時,人為(wei) 幹預生產(chan) 過程,修改生產(chan) 過程參數和狀態;
(5) 與(yu) 管理部門的計算機聯網,為(wei) 管理部門提供生產(chan) 實時數據。

現場總線作為(wei) 開放的控製網絡能實現現場設備間、現場設備與(yu) 控製室間的信號通信[2]。開放通信是信息傳(chuan) 輸與(yu) 共享的基礎之一,而當現場信號傳(chuan) 至監控計算機之後,如何實現計算機內(nei) 部各程序之間的信息溝通與(yu) 傳(chuan) 遞,即如何讓現場信號與(yu) 各應用程序連接起來,讓現場信息出現在計算機的各應用平台上,依然存在一個(ge) 連接標準與(yu) 規範的問題。在多用戶、多任務的計算機係統中實現程序間的數據交換比較方便,操作係統對這種操作是支持的。自從(cong) windows及微機版unix、linux操作係統的麵世後,出現了程序之間交換數據的技術、協議或標準,實現程序間的數據交換才比較容易。在工業(ye) pc機的自動化係統中被廣泛采用的今天,讓現場總線控製係統和人機界麵軟件能夠有效充分地用pc機豐(feng) 富強大的軟件資源,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文章對有關(guan) 技術問題結合工程實踐作些討論。
2 動態數據交換的基本概念
盡管工控組態軟件的數據交換技術有了長足進步,在當前實際運用的現場總線控製係統組態軟件中,對於(yu) dde和opc兩(liang) 種數據交換技術的具體(ti) 運用—特別是在微機執行多任務條件下如何進一步提高組態軟件與(yu) 其他程序之間的數據交換實時性方麵,仍然存在某些不足,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其中,動態數據實時交換(dde)技術在控製網絡的集成中得到了實際應用。其原因:
(1) 這種方法實時性較好,可以采用標準的windows技術;
(2) 作為(wei) 連接控製網絡與(yu) 信息網絡的通信處理機在硬件上比較容易實現。#p#分頁標題#e#
當控製網絡與(yu) 信息網絡有一共享工作站或通信處理機時,就可以通過動態數據交換技術實現控製網絡中實時數據與(yu) 信息網絡中數據庫數據的動態交換,從(cong) 而實現控製網絡與(yu) 信息網絡的集成。
dde是進程間通信的方法。為(wei) 了進行會(hui) 話,dde應用程序用3個(ge) 基本的標誌符(或字符串),即三層識別係統來區別其他dde應用程序,他們(men) 分別是應用程序名(application)、主題名(topic)和項目名(item)。每個(ge) dde會(hui) 話由應用程序名和主題名唯一定義(yi) ,在dde會(hui) 話建立前由客戶程序和服務器共同決(jue) 定應用程序名和主題名,而由客戶程序填寫(xie) 服務器的3個(ge) 標誌名。應用程序名位於(yu) 層次機構的頂層,用於(yu) 指出特定的dde服務器應用程序名。主題名更深刻地定義(yi) 了服務器應用程序會(hui) 話的主題內(nei) 容,服務器應用程序可支持一個(ge) 或多個(ge) 主題名[2]。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