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國兩(liang) 化融合發展勢態良好。國家政策強力推進兩(liang) 化融合,工業(ye) 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智能工業(ye) 應用初步展開,區域兩(liang) 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取得重要進展,大型企業(ye) 信息化集成應用和協同應用能力提升,新興(xing) 技術與(yu) 工業(ye) 發展不斷融合。展望2014年,各地落實國家政策的配套措施將大量實施,兩(liang) 化融合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將明顯提升,智能製造將成為(wei) 行業(ye) 發展熱點,兩(liang) 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將向地市級延伸,企業(ye) 兩(liang) 化融合加快向產(chan) 業(ye) 鏈協同應用演進,工業(ye) 領域將湧現一批新產(chan) 品新應用新服務。然而,在兩(liang) 化融合穩步推進的同時,企業(ye) 經營困難製約信息化投入、安全生產(chan) 環節信息化技術應用落後、工業(ye) 信息化受標準規範滯後製約等問題仍然存在。
智能工業(ye) 應用初步展開,智能製造將成為(wei) 行業(ye) 發展熱點
2013年,以智能設計、智能製造、智能運營、智能管理、智能決(jue) 策和智能產(chan) 品為(wei) 主要特征的智能工業(ye) 初步發展。一是3D打印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化進程加快。1月科技部著手研究製定3D打印相關(guan) 戰略;3月中國首個(ge) 3D打印機技術創新中心落戶南京,這表明3D打印技術發展模式將邁出實質步伐。二是集精密化、智能化、柔性化等先進技術於(yu) 一體(ti) 的工業(ye) 機器人應用範圍逐漸從(cong) 汽車製造業(ye) 向其他勞動密集型製造業(ye) 推廣。3月,OEM巨頭富士康開始在自動化生產(chan) 線上大量配備工業(ye) 機器人。三是作為(wei) 支撐智能工業(ye) 的核心關(guan) 鍵技術,智能傳(chuan) 感器發展迎來難得機遇。2月,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hui) 聯合組織製定了《加快推進傳(chuan) 感器及智能化儀(yi) 器儀(yi) 表產(chan) 業(ye) 發展行動計劃》,推動傳(chuan) 感器及智能儀(yi) 器儀(yi) 表行業(ye) 創新、持續、協調發展。數字化工廠、智能工廠開始建設。9月,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在四川成都建設的西門子工業(ye) 自動化產(chan) 品生產(chan) 研發基地正式投產(chan) ,該生產(chan) 基地作為(wei) 智能工廠的典型應用,將實現從(cong) 設計到製造過程的高度數字化。
隨著智能工業(ye) 在各行業(ye) 的逐步滲透,預計2014年,智能製造將成為(wei) 行業(ye) 發展熱點,在航空航天、飛機製造、汽車製造、電子製造等行業(ye) 初步展開。3D打印技術將在部分行業(ye) 實現初步實際應用,如航空航天領域已開始應用3D打印技術。中航集團采用3D打印技術成功研發“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ti) 構件激光成形技術”,並運用該技術進行飛機零部件的生產(chan) ,生產(chan) 出世界上能夠打印的最大鈦合金飛機零件。人工智能技術、工業(ye) 機器人技術與(yu) 製造技術的緊密融合,將推動智能機器人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汽車、航空、電子製造等行業(ye) 將更多采用智能機器人來代替人工,推動這些行業(ye) 的製造過程逐漸向智能化和柔性化模式發展。
開展智能工業(ye) 研究與(yu) 試點示範
一是構建和發展智能工業(ye) 基礎理論體(ti) 係,深入研究智能工業(ye) 基礎理論及技術新趨勢,重點研究未來智能工業(ye) 的理論框架和關(guan) 鍵共性技術,完善智能工業(ye) 基礎技術、技術規範與(yu) 標準製定。二是要製定與(yu) 智能工業(ye) 相關(guan) 的發展戰略,結合中國國情,明確我國智能工業(ye) 的發展原則、階段目標、重點任務、技術路線和政策措施。三是建立完善智能工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以智能工業(ye) 裝備產(chan) 業(ye) 和智能工業(ye) 服務業(ye) 為(wei) 支撐,以智能工業(ye) 產(chan) 業(ye) 基地,大型企業(ye) 集團為(wei) 載體(ti) ,以產(chan) 業(ye) 扶持政策為(wei) 保障,構建完善的智能工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四是組織智能工業(ye) 試點示範,在生產(chan) 過程控製、生產(chan) 環境監測、製造供應鏈跟蹤、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監測、促進安全生產(chan) 和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域開展應用示範,支持一批智能設計、智能製造、智能運營、智能管理、智能決(jue) 策等方麵的示範項目,探索應用模式,形成一係列成熟的可複製推廣的應用模板。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