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年,當你走進珠三角某個(ge) 企業(ye) 的生產(chan) 車間時,看到的可能不再是工人,而是一個(ge) 個(ge) 機器人(50.920, -0.47, -0.91%)。
3月3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 《廣州市推動工業(ye)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chan) 業(ye) 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顯示,廣州到2020年將培育形成超千億(yi) 元以工業(ye) 機器人為(wei) 核心的智能裝備產(chan) 業(ye) 集群。
廣州機械院工程師、廣州工業(ye) 機器人製造和應用產(chan) 業(ye) 聯盟副秘書(shu) 長周朝森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廣州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但製造機器人的關(guan) 鍵零部件技術目前國內(nei) 還沒有完全掌握,成為(wei) 這個(ge) 產(chan) 業(ye) 發展的製約。
打造千億(yi) 元產(chan) 業(ye) 集群
《意見》提出,到2020年廣州“成為(wei) 全省智能裝備製造業(ye) 發展的先行區,全國最具規模和最具競爭(zheng) 力的工業(ye) 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
具體(ti) 而言,廣州要打造千億(yi) 規模的產(chan) 業(ye) 集群,形成年產(chan) 10萬(wan) 台(套)工業(ye) 機器人整機及智能裝備的產(chan) 能規模,培育1~2家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和自主品牌的百億(yi) 元級工業(ye) 機器人龍頭企業(ye) 和5~10家相關(guan) 配套骨幹企業(ye) ,打造2~3個(ge) 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園。
中商情報網產(chan) 業(ye) 研究院機械行業(ye) 研究員李俊華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廣州是沿海經濟發展龍頭,機器人的需求處於(yu) 全國前列,機器人研發製造方麵,廣州一些公司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可以說廣州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是全國的風向標。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珠三角一些大型企業(ye) 對機器人的需求很大。美的空調事業(ye) 部相關(guan) 人士去年9月曾向記者表示,美的空調在製造環節將依靠自動化設備、機器人來提升人員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生產(chan) 員工將由2011年的5萬(wan) 人減至2014年的2.5萬(wan) ,這些工人都將由機器代替。此外,富士康此前也提出了“百萬(wan) 機器人”計劃,希望以機器帶代替人工。
根據《意見》,到2020年,廣州全市80%以上的製造業(ye) 企業(ye) 應用工業(ye)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而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廣州市經貿委副主任易鳴稱,當前珠三角地區的工業(ye) 機器人需求量增長速度達30%,廣州發展(5.05, -0.03, -0.59%)工業(ye)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chan) 業(ye) ,可有效應對要素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漲。
關(guan) 鍵零部件技術不成熟
雖然國內(nei) 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潛力巨大,但我國發展這一行業(ye) 仍麵臨(lin) 重重挑戰。李俊華表示,總體(ti) 來看,我國工業(ye) 機器人製造業(ye) 與(yu) 國外先進水平相去甚遠,從(cong) 事機器人研究與(yu) 製造的技術力量相對分散,同時我國工業(ye) 機器人使用密度還很低,應用範圍比較小,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其中在核心技術方麵,中國企業(ye) 普遍麵臨(lin) 著無法完全掌握關(guan) 鍵零部件技術的困局。周朝森告訴記者,工業(ye) 機器人的關(guan) 鍵零部件包括三個(ge) ,分別是減速器、電機、控製器。其中高端減速機部件全部被國外品牌壟斷,國內(nei) 企業(ye) 做出來的性能、穩定性都與(yu) 國外的有差距,而電機和控製器的技術雖然較成熟,但是跟國外比也有差距。
李俊華指出,目前中國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的技術現狀就是高端技術研究能力不強,關(guan) 鍵零部件還依賴進口,而基礎技術又普及不夠,導致製造能力相對低下,無能力實現精細加工。
因此,業(ye) 界普遍認為(wei) ,技術研發能力的提升將是未來該行業(ye) 發展的重中之重。而此前工信部發布的《關(guan) 於(yu) 推進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曾強調,要在核心技術及零部件上實現突破。
不過,要有突破並不容易。李俊華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ye) 進入工業(ye) 機器人這一熱門領域,但具有競爭(zheng) 實力的企業(ye) 相對較少,企業(ye) 各自為(wei) 戰,難以形成合力。
以廣州為(wei) 例,李俊華認為(wei) ,廣州的企業(ye) 大多生產(chan) 規模小、沒有形成產(chan) 業(ye) 集群效應;其次,品牌影響力不夠,一直處於(yu) 國外品牌的“壓迫”之下。
周朝森指出,廣州機器人產(chan) 業(ye) 的上遊和中遊相關(guan) 企業(ye) 在20到30家。此前,《廣州日報》也曾援引易鳴的話說,目前廣州工業(ye) 機器人的核心產(chan) 值較小,大概在二三十億(yi) 元規模。
李俊華認為(wei) ,要攻克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的重重難題,首先,企業(ye) 要在技術上專(zhuan) 注,集中力量在某一領域有關(guan) 鍵性突破,從(cong) 而“以點帶麵”,形成對國外品牌的步步逼近;其次,注重產(chan) 業(ye) 鏈的擴展,上遊研發企業(ye) 可以憑借技術優(you) 勢,延伸到下遊應用領域,增強對產(chan) 業(ye) 鏈的把控能力;再次,行業(ye) 內(nei) 要加強合作,形成產(chan) 業(ye) 集群。另外,政府政策支持也要跟上,製定明確的科技發展綱領和產(chan) 業(ye) 發展政策,注重人才的引進與(yu) 培養(yang) ,提供良好的信貸、稅收等投資環境。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