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工業(ye) 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機器人本體(ti) 、減速器、伺服電機、控製係統等4個(ge) 部分,這4部分分別占總成本的22%、24%、36%、12%.
2013年,我國工業(ye) 用機器人購買(mai) 量再上新台階,超過3.6萬(wan) 台,首次並且大幅超過素有機器人王國之稱的日本,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機器人購買(mai) 國。如此巨大的市場蛋糕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專(zhuan) 利布局?製約中國工業(ye) 機器人發展的瓶頸是什麽(me) ,又該如何去突破?為(wei) 此,記者采訪了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工業(ye) 機器人課題組的專(zhuan) 家,從(cong) 行業(ye) 專(zhuan) 利分析的角度,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快速健康發展的新視角。
跨國巨頭搶灘中國市場
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課題組發布的《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專(zhuan) 利分析報告》稱,目前世界工業(ye) 機器人平均密度為(wei) 每萬(wan) 名員工擁有55台,而中國工業(ye) 機器人的使用密度僅(jin) 為(wei) 每萬(wan) 名員工23台,遠低於(yu) 發達國家。課題負責人、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專(zhuan) 利局光電技術發明審查部部長崔伯雄說:依此推算,如果中國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意味著中國工業(ye) 機器人市場將是一個(ge) 天量級的市場。東(dong) 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hui) 副會(hui) 長羅百輝表示,考慮到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機器人價(jia) 格下降等因素,預計未來10年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市場空間將達7200億(yi) 元至18000億(yi) 元。
巨大的市場預期吸引了國外主流機器人廠商加緊對中國市場進行布局。2006年,瑞士ABB公司將機器人業(ye) 務全球總部遷至上海,同時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2013年,日本安川在常州的機器人工廠投產(chan) ,達產(chan) 後年產(chan) 能達12000台。根據報告,包括ABB公司和安川公司在內(nei) ,日本發那科、德國庫卡等4家巨頭目前已占據了中國工業(ye) 機器人市場的70%.
在崔伯雄看來,這並不意外。他強調:我們(men) 要清醒地看到,工業(ye) 機器人傳(chuan) 統強國在搶占中國等新興(xing) 市場時,均非常重視借助專(zhuan) 利布局提高競爭(zheng) 力,實現市場和技術的雙重壟斷。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日本及歐美的各大工業(ye) 機器人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以中國、印度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市場,加快了在中國的專(zhuan) 利布局步伐,專(zhuan) 利申請量快速增長。報告顯示,截止到2013年,國外申請人在中國共申請專(zhuan) 利7080件,主要來自日本、美國、德國和韓國。更有甚者,上世紀90年代後,國外申請人的申請數量總體(ti) 上超過中國申請人,這一局麵到2003年才得以改變。
攻克核心技術迎頭趕上
市場的熱捧難掩國內(nei) 企業(ye) 的尷尬。從(cong) 2013年中國市場工業(ye) 機器人銷售情況看,跨國公司品牌占據絕對優(you) 勢,全年銷量達2.7萬(wan) 台,占總銷售量的74%.相比之下,國產(chan) 品牌尚處於(yu) 成長階段,秦川發展、沈陽新鬆等國內(nei) 機器人先行者,其銷量相對於(yu) 外資企業(ye) 來說還微不足道,產(chan) 品主要應用於(yu) 性能要求低的領域,附加值相對較低。
課題組專(zhuan) 家認為(wei) ,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在於(yu) 我國機器人核心技術缺失。據了解,工業(ye) 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機器人本體(ti) 、減速器、伺服電機、控製係統等4個(ge) 部分,這4部分分別占總成本的22%、24%、36%、12%.而伺服電機和減速器很大一部分還得從(cong) 國外進口,這影響了我國機器人的價(jia) 格競爭(zheng) 能力。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專(zhuan) 利局專(zhuan) 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副主任曲淑君說。
報告稱,在減速器和伺服電機方麵,國內(nei) 企業(ye) 與(yu) 國際巨頭相差巨大。以RV減速器為(wei) 例,中國申請人申請的專(zhuan) 利僅(jin) 26件,且有效專(zhuan) 利隻有13件,發明專(zhuan) 利隻有2件;國外申請人在華申請了專(zhuan) 利47件,其中有效的26件全部是發明專(zhuan) 利。而且,我國企業(ye) 申請的專(zhuan) 利都不屬於(yu) 核心技術。
日本企業(ye) 在減速器和控製領域的主流技術方麵布局非常完善,對關(guan) 鍵技術的掌握占據絕對優(you) 勢,在同一個(ge) 技術方向上為(wei) 競爭(zheng) 對手留下的發展空間有限。曲淑君分析說,這種情況對我國相關(guan) 領域產(chan) 生了非常大的威脅。一是對於(yu) 各個(ge) 關(guan) 鍵技術的專(zhuan) 利布局,中國企業(ye) 難以加入關(guan) 鍵技術研發的隊伍,難以全麵提高自身的技術力量;二是中國很多企業(ye) 技術實力較為(wei) 薄弱,大部分企業(ye) 可能成為(wei) 日本企業(ye) 的代工工廠,影響中國企業(ye) 將更多的利潤用於(yu) 科研創新。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