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ye) 下行的趨勢很可能在今年延續。
中國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正遭遇銷量滑坡的不利局麵,這引發了關(guan) 於(yu) 其是否已告別黃金時代的擔憂。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hui) (下稱IFR)近日在回複界麵新聞的電子郵件中稱,2018年,中國工業(ye) 機器人銷量出現了自2009年以來的首度同比下滑。在此前五年,市場增速均保持在兩(liang) 位數。
IFR的初步統計顯示,去年,中國市場共銷售了約13.3萬(wan) 台工業(ye) 機器人,同比減少了5000台,降幅約為(wei) 3.6%。若跟該機構此前預測的16.5萬(wan) 台銷量相比,這一數字則下降了近兩(liang) 成。
IFR的數據來源於(yu) 機器人生產(chan) 商以及中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聯盟。
自2013年起,中國成為(wei) 了世界最大的工業(ye) 機器人消費國,貢獻了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份額。中國引擎在去年的意外熄火,拖累了全球機器人銷量的增長,全行業(ye) 同比增速僅(jin) 為(wei) 一個(ge) 百分點。
IFR統計部負責人克裏斯托弗·穆勒(Christopher Muelle)分析稱,中國汽車和3C電子行業(ye) 的增速放緩,是工業(ye) 機器人銷量下滑的首要原因。約六成的工業(ye) 機器人銷往這兩(liang) 個(ge) 行業(ye) ,過去一年,這兩(liang) 大行業(ye) 的表現均不如人意。

2018年,中國汽車銷量出現了過去28年來的首次負增長,這一趨勢仍在延續。今年前4個(ge) 月,國內(nei) 汽車銷量為(wei) 835萬(wan) 輛,同比下滑12%。
在汽車市場的低迷期,工廠投資大型全自動化產(chan) 線的需求驟然下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影響了企業(ye) 對於(yu) 未來的預期,導致投資意願進一步下調。
一家外資自動化公司的銷售負責人告訴界麵新聞,去年9月,他所接洽的一家重慶汽車零部件公司曾為(wei) 今年製定了1.8億(yi) 元的投資預算,但到了今年2月,這一數字縮水至3000萬(wan) 元,導致此前規劃的諸多自動化項目推遲或取消。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手機市場。去年,中國手機出貨總量為(wei) 4.1億(yi) 部,同比下降15.6%,市場銷量同比滑坡的趨勢直到今年4月才有所緩解。
國金證券分析師孟鵬飛認為(wei) ,受到汽車和3C電子行業(ye) 的影響,去年前兩(liang) 個(ge) 季度,中國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的增速就開始呈現下滑,下半年則迎來了斷崖式的下跌。
“現在,這兩(liang) 個(ge) 行業(ye) 還處於(yu) 緩慢恢複的過程中,遠沒有達到2017年以前的水平。”他分析稱。
這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了全球機器人巨頭的財報上。
2018財年(2018年4月-2019年3月),發那科機器人業(ye) 務部門的營收為(wei) 139億(yi) 元,同比下滑了4.5%。該公司提及,工業(ye) 機器人銷量增速在中國市場的放緩,造成了公司業(ye) 績滑坡。
安川電機也在年度報告中提醒稱,中國市場的機器人銷量出現了意外下滑。但在最近一個(ge) 財年(2018年3月-2019年2月),該公司機器人部門的營收仍有9%的同比增幅。
庫卡中國首席執行官王江兵告訴界麵新聞,去年開始,伴隨著項目投資推遲甚至取消,能明顯感受到中國市場對工業(ye) 機器人購買(mai) 量的下降。2018年,庫卡機器人板塊的全球營收下跌了約1.5%。
上述三家公司均為(wei) 全球工業(ye) 機器人“四大家族”的成員,另外一家為(wei) ABB。以這四家跨國巨頭為(wei) 代表的外資機器人公司,占據了中國市場超過七成的份額。
過去兩(liang) 年,這幾大公司相繼公布擴大在華產(chan) 能的計劃。發那科在中國的合資公司計劃今年投資15億(yi) 元,在上海新建機器人超級智能工廠。
這似乎預示著,機器人從(cong) 業(ye) 者們(men) 對前景仍然保持著樂(le) 觀。
安川電機中國相關(guan) 負責人稱,各家製造業(ye) 公司的經營者們(men) 對於(yu) 自動化的熱情並沒有下降,如果將中國的製造業(ye) 自動化程度及機器人普及率與(yu) G20國家比較,中國尚未進入前三的行列。
在提供給界麵新聞的書(shu) 麵回複中,上述安川電機相關(guan) 負責人稱,公司會(hui) 按計劃繼續擴大其常州機器人基地的生產(chan) 規模。
優(you) 傲機器人中國區總經理蘇璧凱也表達了對國內(nei) 市場的信心,這家丹麥公司的主要產(chan) 品為(wei) 人機協作類的工業(ye) 機器人。
蘇璧凱的論據之一,是中國工業(ye) 機器人的滲透率相對於(yu) 發達國家仍然偏低。他所引用的IFR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每萬(wan) 名工人配備的工業(ye) 機器人數量為(wei) 97台,盡管已高於(yu) 世界平均水平的85台,但相較韓國、德國等國家仍有數倍的差距。
2017年各國工業(ye) 機器人滲透率。圖片來源:IFR
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曲道奎,這位沈陽新鬆機器人(300024.SZ)總裁認為(wei) ,隨著工業(ye) 機器人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其未來的應用領域會(hui) 逐漸擴大,從(cong) 趨勢上看,中國機器人的春天才剛剛來臨(lin) 。
但如果以目前的市場數據作為(wei) 參考,“春天論”想要在短期內(nei) 實現並不容易。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ge) 月,中國工業(ye) 機器人總產(chan) 量為(wei) 4.5萬(wan) 台,較去年同期下滑10%。高工產(chan) 研機器人研究所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多功能工業(ye) 機器人進口量約為(wei) 1.4萬(wan) 台,也同比下降了29%。
產(chan) 量與(yu) 進口量的同步下滑,預示著市場需求的萎靡。包括IFR在內(nei) 的機構,尚未公布今年以來的中國工業(ye) 機器人銷量數據。
庫卡中國首席執行官王江兵預測稱,今年中國工業(ye) 機器人的銷量將繼續下降,止跌並逐漸恢複增長的局麵要到明年才會(hui) 出現。“長期看,市場會(hui) 繼續增長,但這兩(liang) 年可能放慢腳步,出現類似的波動。”他總結說。
2017年成為(wei) 了行業(ye) 的分水嶺。這一年,國內(nei) 工業(ye) 機器人銷量增幅達到了驚人的58%。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