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國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進入高速增長期,已連續六年成為(wei) 全球第一大市場,工業(ye) 機器人正被越來越多的應用於(yu) 製造業(ye) 的眾(zhong) 多領域。在工業(ye) 機器人發展一片火熱的同時,當前存在的概念炒作、一哄而上、低端競爭(zheng) 等不理性現象也引發各界關(guan) 注。專(zhuan) 家表示,機器人產(chan) 業(ye) 作為(wei) “製造業(ye) 皇冠上的明珠”,應積極走自主創新、發展核心技術道路,通過高質量產(chan) 品和服務來推動智能製造、提升製造業(ye) 水平,以避免重蹈低價(jia) 競爭(zheng) 、低水平競爭(zheng) 的覆轍。
工業(ye) 機器人需求旺盛
工業(ye) 機器人時代漸行漸近,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ye) 開始購置使用機器人來提升競爭(zheng) 力。國際數據公司(IDC)此前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在IDC 2018年調查的包括中國在內(nei) 所有主要市場中,機器人是製造業(ye) 企業(ye) 技術投資的重中之重。2019年,中國機器人係統近一半的支出將出現在離散製造業(ye) (包括汽車、電子、金屬加工等),市場規模超過167億(yi) 美元。
在國內(nei) 製造業(ye) 領域,工業(ye) 機器人的身影正在越來越多地湧現。比如,在玻璃製造行業(ye) ,每年生產(chan) 銷售的數億(yi) 塊玻璃,需要大量人工用肉眼進行檢測。記者近日采訪獲悉,煙台格潤時代通過采用圖麟科技研發的檢測機器人,實現了對手機蓋板進行自動化視覺檢測,一台設備相當於(yu) 24位生產(chan) 線工人全天的工作量,較傳(chuan) 統檢測效率提升了數十倍,而且減少了因人工誤檢造成的經濟損失。
玻璃檢測隻是工業(ye) 機器人的普通應用場景之一。據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介紹,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chan) 品結構不斷優(you) 化,近年來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應用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特別是若幹工業(ye) 機器人示範應用類項目的推廣實施,直接帶動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在家電、電力電子、汽車零部件、金屬加工等行業(ye) 的應用。
目前,上海已成為(wei) 國內(nei) 最大的智能製造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輸出地之一。2018年上海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全年總產(chan) 值為(wei) 219.18億(yi) 元,同比增長8.3%。近日,由上海電氣和發那科合作的上海發那科三期項目,堪稱機器人界的“超級智能工廠”,宣布將登陸上海,建立國內(nei) 第一條機器人生產(chan) 機器人的數字化智能生產(chan) 線。
太平洋證券研究院認為(wei) ,工業(ye) 機器人市場未來前景巨大,機器人與(yu) 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將成為(wei) 生產(chan) 體(ti) 係的“主角”。未來幾年國內(nei) 工業(ye) 機器人市場有望達到50萬(wan) 台至60萬(wan) 台(2018年銷量僅(jin) 為(wei) 14.77萬(wan) 台),國產(chan) 機器人憑借著價(jia) 格(比國外便宜30%至40%)、質保服務、及時響應等優(you) 勢,將有可能占據整個(ge) 市場銷量的80%。
行業(ye) 存在低水平競爭(zheng) 現象
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前景向好,市場競爭(zheng) 力不斷提升。但與(yu) 此同時,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也較為(wei) 突出,在高端能力不足的同時,存在低端領域低水平重複建設、盲目發展的隱憂。許多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企業(ye) 屬於(yu) 機器人本體(ti) 製造企業(ye) ,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wei) 主,處於(yu) 產(chan) 業(ye) 鏈低端,產(chan) 業(ye) 集中度低、市場小散亂(luan) 現象不容樂(le) 觀。
針對當前國內(nei) 工業(ye) 機器人發展現狀,有專(zhuan) 家指出,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與(yu) 世界水平還存在顯著差距,而且關(guan) 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較高。在核心零部件方麵,國內(nei) 缺乏領先的自主創新技術及產(chan) 品,市場主要被國外行業(ye) 巨頭壟斷。另外,行業(ye) 低端產(chan) 能過剩,一些企業(ye) 盲目擴張生產(chan) 能力,生產(chan) 出來的機器人產(chan) 品隻能聚集在中低端領域展開價(jia) 格競爭(zheng) 。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在前段時間舉(ju) 行的“第六屆中國機器人峰會(hui) ”上表示,目前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火熱,但企業(ye) 在做數字化車間、推廣智能製造時還存在四大障礙。第一,很多製造業(ye) 模式還屬於(yu) 勞動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和汙染密集型;第二,技術路線以仿製為(wei) 主;第三,低價(jia) 競爭(zheng) 的營銷策略;第四,粗放生產(chan) 的車間管理。
中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聯盟理事長、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曲道奎曾指出,我國機器人產(chan) 品還存在應用低端化現象。“絕大多數國產(chan) 機器人應用於(yu) 搬運、碼垛等低端領域,在多自由度機器人、交互型機器人、全自主移動機器人等領域卻成果不明顯。”
圖麟科技聯合創始人兼工業(ye) 部研發總監張勳認為(wei) ,所謂工業(ye) 機器人的低端化現象,主要指一部分機器人本體(ti) 製造企業(ye) ,以組裝和代加工為(wei) 主,核心部件需要進口,這裏麵主要指機械及控製部分。這種低水平組裝的工業(ye) 機器人雖能滿足一定的國產(chan) 化需求,但產(chan) 品的市場競爭(zheng) 力有限。隨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工業(ye) 機器人市場的競爭(zheng) 門檻越來越高。比如像圖麟蓋板檢測機器人的核心在於(yu) 其光學係統(感知)和識別算法(判斷),這些才是整個(ge) 機器人的“大腦”,涉及控製係統、電路係統及高性能超算等各種技術,而這些對團隊的技術要求非常高。
高端產(chan) 業(ye) 應避免陷入低端化泥潭
作為(wei) 先進製造業(ye) 的關(guan) 鍵支撐裝備,在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過程中,工業(ye) 機器人將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我國機器人產(chan) 品多以中低端為(wei) 主,企業(ye) 規模偏小、產(chan) 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十分明顯,主要靠“性價(jia) 比”而非核心技術來打開市場,處於(yu) 產(chan) 業(ye) 鏈較低端。另外,由於(yu) 缺乏嚴(yan) 格的高技術標準限製,致使大量低端機器人產(chan) 能蜂擁而上。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重點專(zhuan) 項論證專(zhuan) 家組組長趙傑,把智能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第一階段是到2020年或2021年,要突破基礎技術和核心技術,提升機器人行業(ye) 創新能力,提高我們(men) 整個(ge) 國家的機器人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水平;第二階段是到2025年,智能製造將進入互聯智能階段,國產(chan) 機器人技術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核心零部件占國產(chan) 機器人中的裝備量突破50%以上;第三階段到2030年,機器人產(chan) 業(ye) 空心化問題根本解決(ju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要自主可控,工業(ye) 機器人應用水平和裝機數量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為(wei) 避免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紮堆低端化競爭(zheng) 傾(qing) 向,專(zhuan) 家建議,一是要打破產(chan) 業(ye) 邊界,推動融合創新,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應用,打造良好的產(chan) 業(ye) 生態。二是要提高產(chan) 品質量,避免低價(jia) 競爭(zheng) ,切實解決(jue) 影響產(chan) 品質量提升的關(guan) 鍵技術,以高質量的產(chan) 品和服務而非過低的價(jia) 格來贏取市場。三是要瞄準細分市場,專(zhuan) 注細分行業(ye) ,打造適應量大、麵向製造業(ye) 細分領域需求的機器人產(chan) 品,實現差異化發展。四是要深化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間的戰略合作,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商業(ye) 模式,創建和諧、健康的市場環境。
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避免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低端化傾(qing) 向,關(guan) 鍵還是要持續提升機器人產(chan) 業(ye) 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要圍繞市場和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加強機器人關(guan) 鍵零部件和高端產(chan) 品的技術和質量攻關(guan) ,提升本土企業(ye) 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zheng) 力。一方麵,全麵提升高精度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以及高性能控製器等關(guan) 鍵零部件的質量穩定性和批量生產(chan) 能力,突破技術壁壘,打破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麵。另一方麵,要聚焦智能製造、智能物流,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製造、化工、輕工等行業(ye) ,推動國產(chan) 機器人產(chan) 品向產(chan) 業(ye) 鏈高附加值方向和中高端市場邁進。
除此之外,針對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的應用推廣,譚建榮建議,要堅持創新設計先行,創新設計是推廣機器人的重要前提,要使創新設計與(yu) 企業(ye) 原有工藝相結合,要利用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對原有工藝進行改進和重組。工業(ye) 機器人應用還要與(yu) 大數據、模式識別、虛擬現實、精益生產(chan) 等相結合,隻有通過這些方麵的結合,才能把工業(ye) 機器人用得更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