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ju) 行的上海科協大講壇上,來自中國、德國和澳大利亞(ya) 各國的院士以《大數據新技術應用與(yu) 展望》為(wei) 題進行了探討。
德國國家科學工程院院士、德國波茨坦大學哈索—普拉特納研究院院長梅內(nei) 爾認為(wei) ,互聯網現在正在連接一切,它對社會(hui) 的推動已經從(cong) 家庭轉向整個(g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在此情況下,互聯網的一些基礎架構可能被顛覆。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也表示,談到互聯網技術的魔力,現在更多的是大數據、物聯網、雲(yun) 計算等技術在產(chan) 業(ye) 界的應用。但大數據時代也存在“數據太大”的危機。數據量大到每隔兩(liang) 年數據量翻番,以至於(yu) 到2020年全世界必須建設100萬(wan) 個(ge) 數據中心,隻有全年石油產(chan) 量全部轉化為(wei) 電能,才能滿足這些能耗中心的用電需求。
對此,中外院士給出了一個(ge) 難以置信卻正在成真的解決(jue) 方案:用光盤。如今存放高清電影的藍光DVD光盤,通常容量規格是20個(ge) G,而納米層麵的超級光盤可以達到100萬(wan) 個(ge) G的容量,刻錄下原先5萬(wan) 倍的內(nei) 容。
根據通行標準,隻有達到P(1P相當於(yu) 100萬(wan) G)級容量且來源多樣、類型多樣的數據集,才能被定義(yi) 為(wei) 大數據。因此,穀歌等數據產(chan) 業(ye) 巨頭建設的P級數據中心,總麵積足有一個(ge) 足球場大小。在數據中心成百上千的服務器機櫃內(nei) ,存儲(chu) 介質與(yu) 常用硬盤一樣,都是磁盤。
目前,一個(ge) 小小U盤就能裝下16G甚至更大的數據,而光盤的存儲(chu) 密度已到極限,無法與(yu) 時俱進。
澳大利亞(ya) 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ya) 工程院院士顧敏解釋說,光盤靠光點存儲(chu) 數據,激光刻錄的光點越多越密,存儲(chu) 數據就越多。一根頭發絲(si) 直徑約10萬(wan) 個(ge) 納米,“藍光碟”的光點直徑隻有250納米,而運用今年諾貝爾獎“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的超級光盤光點直徑僅(jin) 僅(jin) 9個(ge) 納米。目前,顧敏等人已經實現了一張超級光盤存儲(chu) 0.34P(34萬(wan) G)的大容量,達成了三分之一的P級目標。他表示,如果按照這樣的技術路徑,裝進1個(ge) P或隻是時間問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