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製造業(ye) 設備應當使用加速折舊法,這是經曆過產(chan) 業(ye) 周期的企業(ye) 家心裏都清楚的事實,我了解到很多企業(ye) 內(nei) 部核算成本時就是使用加速法。然而,在報送公開報表時由於(yu) 競爭(zheng) 對手企業(ye) 使用的是直線折舊法,如果自己使用加速折舊會(hui) 減損當期利潤使得報表利潤不如競爭(zheng) 對手好看,或者有的企業(ye) 有融資訴求,要給投資人勾勒出美麗(li) 的大餅獲得更高的估值;諸上等等原因,使得光伏行業(ye) 內(nei) 加速折舊這一更合理的會(hui) 計政策一直難以推行。
為(wei) 什麽(me) 要使用加速折舊法?
我想,但凡了解光伏產(chan) 業(ye) 技術進步曆史的朋友都會(hui) 認同加速折舊法的必要性;但凡回顧過一輪又一輪光伏產(chan) 業(ye) 血雨腥風周期洗禮的朋友多會(hui) 認可使用加速折舊法的緊迫性。如果您麵對加速折舊法不知何意、一臉茫然,那也沒關(guan) 係,咱們(men) 先回顧一下產(chan) 業(ye) 上的技術進步的曆史。
矽料環節
可以說矽料產(chan) 業(ye) 環節是是一個(ge) 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革的產(chan) 業(ye) 環節,多少年來都是沿用改良西門子法,單純從(cong) 技術角度,近些年最為(wei) 顯著的變化就是“冷氫化”技術的應用,但即便如此,憑借著國內(nei) 企業(ye) 對工藝理解的提升、設備國產(chan) 化、和低電價(jia) 地區的布局而引發了多輪產(chan) 業(ye) 洗禮。
六九矽業(ye) 是拖垮英利太陽能的重要敗筆,在行業(ye) 狂熱頂峰期英利大手筆負債(zhai) 布局矽料業(ye) 務,在2010年的可行性報告中,總產(chan) 能區區1.2萬(wan) 噸的六九矽業(ye) 廠的總的資本支出高達126億(yi) 元。彼時大家矽料生產(chan) 成本多在30美金/kg的水準,而矽料售價(jia) 卻高達100~150美金。
行業(ye) 狂熱期時,有些企業(ye) 未來盡最快速度享受行業(ye) 紅利,不惜以空運的方式從(cong) 美國運輸設備,為(wei) 的就是趕十幾天的工期,這些狂熱時期的不理性行為(wei) 更進一步造成矽料產(chan) 能初始投資額偏高。
從(cong) 2013年開始,光伏行業(ye) 在中國需求的帶動下開始慢慢複蘇,國內(nei) 有一定競爭(zheng) 力實力的矽料產(chan) 能開始技改提升,還原爐也經曆了12對棒、24對棒、36對棒、40對棒,甚至48對棒的技術進步過程;雖然還原爐還原能力在大家沉澱技術的過程中得到了大大提升,但還原爐設備在國產(chan) 化獲得突破的情況下價(jia) 格大幅下滑,在還原爐技術參數不斷提升的同時,一台還原爐的價(jia) 格從(cong) 最開始的200萬(wan) 美金下滑道目前的300萬(wan) 人民幣/台。伴隨著2017年底一波矽料行情的熱絡,一些技術儲(chu) 備足、品質優(you) 秀的企業(ye) 又開啟了擴產(chan) 步伐,憑借著品質更加優(you) 秀價(jia) 格卻更加低廉的國產(chan) 設備,這些新產(chan) 能單位投資強度落在了10億(yi) /萬(wan) 噸的水平。如果以英利太陽能的六九矽業(ye) 做參照,短短8年時間,矽料產(chan) 能投資強度滑落到隻有當初1/10的水平。
擁有7萬(wan) 噸產(chan) 能的江蘇中能目前淨資產(chan) 170億(yi) ,這還是多年折舊後的結果,老產(chan) 能初始投資高,折舊速度慢,另一邊則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投資成本快速下滑,新產(chan) 能的投資甚至低於(yu) 老產(chan) 能的殘值,一邊是老產(chan) 能高額投資成本帶來的過重的財務負擔;另一邊則是新產(chan) 能難以抑製的投資衝(chong) 動;一邊是老產(chan) 能低效率、低品質和和高電價(jia) 的區位布局、另一邊則是新產(chan) 能的低人耗、低能耗、低電價(jia) 、高品質。技術進步使得後來者有碾壓先入者的能力與(yu) 勇氣,而先進入者則麵對龐大的未完成折舊的賬麵資產(chan) ,過高的負債(zhai) 率往往無法及時跟進新一輪的技術升級。這還是在矽料環節基本技術路線十年未變,僅(jin) 因為(wei) 設備迭代更新和國產(chan) 化替代帶來的血雨腥風。而矽片環節出了上述因素意外,更疊加技術路線徹底更替的因素,洗禮比矽料環節更徹底、更慘烈。
切片環節
這些年的技術進步沒有能與(yu) 金剛線切割在矽片環節的引入相提並論的,可以說,金剛線切割的全行業(ye) 普及為(wei) 光伏平價(jia) 化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砂漿切割時代,完成1GW產(chan) 能投資需要50~60台切片機,在金剛線切割時代,完成1GW產(chan) 能投資僅(jin) 需要15台切片機,而且技術還在進步,根據青島高測技術負責人邢旭的預測,未來最新的專(zhuan) 業(ye) 切割機隻需要10台就可以完成1GW矽片的切片任務。金剛線切割革命後:單晶矽片得益於(yu) 一致的晶格序列出片量獲得相對優(you) 勢,同等重量的矽棒矽錠單晶矽片出片量多9%;出片量提升,提高了矽料的使用效率;金剛線革命後:單晶矽片實現了具有曆史意義(yi) 的反超,單晶矽片生產(chan) 成本史無前例的來到了和多晶矽片相差無幾的水平;金剛線革命後,切片環節不再是獨立的產(chan) 業(ye) 環節,在2017年以前美股上市的光伏巨頭的年報中會(hui) 披露切片產(chan) 能,但至此以後不再披露,切片環節被當做矽片產(chan) 業(ye) 環節理所當然的一部分;金剛線革命後,切割的核心工藝掌握在了金剛線線材廠家手中,線材廠家又在給全行業(ye) 調試產(chan) 能導致各家在切片環節幾乎沒有差異化,切片環節不再有獨特的know how,不再能有任何超額的利潤;金剛線革命後:切割產(chan) 能大幅度提升,切片環節大幅度過剩,切片壁壘大幅降低,疊加531新政後,那些全新的專(zhuan) 業(ye) 切片機都在意貼近現金成本的價(jia) 格殺價(jia) 格戰。2017年底完成改造的砂漿切割機隻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徹底喪(sang) 失了競爭(zheng) 力。
金剛線價(jia) 格如約,在2018年來到了100元/km的價(jia) 格,目前全行業(ye) 金剛線產(chan) 能800萬(wan) km/月,而每月的需求量僅(jin) 有200萬(wan) km/月,金剛線全行業(ye) 的平均開工率不足三成。血雨腥風的金剛線價(jia) 格站的背後,則是被曆史埋沒的砂漿切割,易成新能是SiC材料的龍頭,2017年底提計10億(yi) 元的資產(chan) 減記,一同被人們(men) 淘汰的還有數千台砂漿切割機。
回顧曆年全球光伏裝機,我們(men) 就會(hui) 發現目前80%的砂漿切割產(chan) 能形成於(yu) 2011~2016年間,對於(yu) 這部分產(chan) 能行成時間的中位數是2014年,就是說砂漿切割產(chan) 能目前平均完成折舊4~5年,按照通用的十年折舊法,折舊進度最多勉強過半,賬麵上很多企業(ye) 還會(hui) 繼續把他們(men) 記為(wei) 資產(chan) ,但實質上已經是不能產(chan) 生任何盈利的包袱。寫(xie) 到這裏我估計會(hui) 有朋友跳出來反駁,砂漿切割機也不會(hui) 完全被淘汰呀,大批量的砂漿切割機已經改造成了金剛切割了。
雖然是改造了,但對比起專(zhuan) 業(ye) 金剛線切割機,改造機成本要高5~10%,在市場供不應求時這個(ge) 微小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計,而現在,全新的專(zhuan) 業(ye) 切割機都在以生產(chan) 成本殺價(jia) 格戰了,有5%的毛利率就樂(le) 嗬嗬了,改造機成本高5%以上,還有什麽(me) 競爭(zheng) 力呢?!
這張圖是江蘇協通9月份切片的代工價(jia) 格,單晶矽片的代工費竟然隻有驚人的0.34元而且還是含稅價(jia) ,但凡懂行的人都會(hui) 覺得這個(ge) 價(jia) 格低到不可思議,在這樣的代工價(jia) 格下,選擇外部代工的生產(chan) 成本甚至自己生產(chan) ,我了解一線巨頭企業(ye) 的切片成本都沒聽說有低於(yu) 0.4元的,而現在代工費用卻隻有0.34元。這樣的價(jia) 格下,數千台金剛切改造機連現金成本都無法覆蓋。
光伏產(chan) 業(ye) 由多晶為(wei) 主切換到單晶為(wei) 主的產(chan) 業(ye) 變遷過程中,被淘汰掉的還不止切片機,還有多晶鑄錠爐:
這張表隻展現了多晶爐數量大於(yu) 100台的企業(ye) ,在我的整個(ge) 數據庫中多晶鑄錠企業(ye) 多達105家,合計7657台多晶爐,這些爐子如果都滿產(chan) 每個(ge) 月至少可生產(chan) 30億(yi) +張矽片,而目前全行業(ye) 多晶矽片月產(chan) 出隻有8億(yi) 片/月。多晶矽片的全行業(ye) 開工率不足三成。
總結:矽片環節近兩(liang) 年發生了徹底的產(chan) 業(ye) 賽道切換,以前多晶路線上的砂漿切割機和多晶鑄錠爐麵臨(lin) 淘汰,而然整體(ti) 的折舊進程卻勉強過半。直線折舊法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光伏行業(ye) ,在矽片環節體(ti) 現的尤其明顯。
電池片環節
技術進步並不總是線性的,有時快、有時慢,波浪起伏。近幾年在隆基股份推動的單晶矽片革命下,無形中也帶動著電池片的革命。Perc技術早已有之,1989年由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MartinGreen研究組在AppliedPhysicsLetter首次正式報道了PERC電池結構,時至今日,其專(zhuan) 利技術早已過期,卻在應用環節如火如荼。Perc真正規模化產(chan) 業(ye) 應用是非常晚的事情,直到2015年底產(chan) 能數才勉強達到5GW,但隨後一發不可收拾,開啟了連續倍增的模式。
Perc產(chan) 能一路狂飆的背後,是設備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時價(jia) 格大幅度的下滑,這其中進步最為(wei) 明顯的過程出現在2017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這一階段。時間點如果回到2017年上半年,一台梅耶博格的Perc設備總價(jia) 需要2000萬(wan) 人民幣,每小時產(chan) 量是3400片(對應130MW產(chan) 能),部分企業(ye) 經過優(you) 化以後小時產(chan) 出可做到3800片。而伴隨著2017年底國產(chan) Perc設備取得突破,使得競爭(zheng) 加劇,單台Perc設備的產(chan) 能也在變大,在小時產(chan) 出提升到了5000~6000片的水平(對應245MW產(chan) 能)的同時設備價(jia) 格滑落到1500萬(wan) 每台的水平。短短一年時間Perc新產(chan) 能的投資成本下滑到隻有2017年的39.8%.舉(ju) 一個(ge) 直觀的例子:在2017年要想完成1GW背鈍化perc設備的購置需要花費2億(yi) 元,使用一年按直線折舊法後殘值依舊高達1.8億(yi) 元。而今年同等產(chan) 能全新產(chan) 能的Perc設備投資成本僅(jin) 為(wei) 0.796億(yi) 元。全新投入新產(chan) 能的Capex竟遠低於(yu) 老設備的殘值。可以說:在光伏行業(ye) ,新產(chan) 能v.s老產(chan) 能就是一場不對稱戰爭(zheng) 。如果說Perc隻是快速技術變革時期的特例,那麽(me) 我想說,起碼在電池產(chan) 業(ye) 環節,這種特例經常發生。2015年邁為(wei) 推出雙軌絲(si) 網印刷設備就曾快速推動過行業(ye) 進步。
在2015年以前建成的光伏電池產(chan) 線,多使用的是單軌絲(si) 網印刷設備,1小時的產(chan) 能是2400片;而邁為(wei) 推出雙軌絲(si) 網印刷設備在未增加占地、未增加人力消耗、未增加投資成本的情況下是的單台設備產(chan) 能提高到5000片/小時,並且具備優(you) 化到6000片/小時的潛力。
邁為(wei) 也正是憑借著這款革命性的設備擊敗應用材料、梅耶博格等一係列海外廠商,一舉(ju) 拿下絲(si) 網印刷設備近90%市場份額。邁為(wei) 科技也因此獲得豐(feng) 厚回報,2014~2017四年間營業(ye) 收入增長17.62倍;營業(ye) 利潤增長86.8倍。
8月29日證監會(hui) 傳(chuan) 來好消息,邁為(wei) 科技成功過會(hui) ,邁為(wei) 成功邁入A股大門,很幸運這樣優(you) 秀的設備製造商在5.31引發的行業(ye) 寒冬來臨(lin) 之際獲得一筆豐(feng) 厚寶貴的過冬資金。相信因為(wei) 一批又一批類似邁為(wei) 這樣優(you) 秀的設備公司的存在,光伏製造設備的革新革命會(hui) 繼續不斷地湧現,當然,也正是因為(wei) 這樣優(you) 秀的設備製造商的存在,更需要我們(men) 行業(ye) 普及推廣加速折舊法。
組件環節
組件環節一致是被認為(wei) 最沒有技術含量的產(chan) 業(ye) 環節,是四個(ge) 光伏產(chan) 業(ye) 環節投資最低、技術難度最低的產(chan) 業(ye) 環節,目前1GW組件產(chan) 能的投資成本僅(jin) 為(wei) 7000萬(wan) 元,和前麵產(chan) 業(ye) 環節動輒幾億(yi) 甚至十幾億(yi) 根本沒法對比。那麽(me) 組件環節是否就不需要加速折舊法了呢?我觀察產(chan) 業(ye) 後的結論恰恰相反,在當前產(chan) 業(ye) 格局下,組件環節最需要加速折舊法,未來3年左右組件封裝技術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概率極大。
先回顧曆史,在2010年前後,光伏產(chan) 業(ye) 方興(xing) 未艾時,一條年產(chan) 能200MW的組件產(chan) 線需要配備350名員工,而現在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組件工廠僅(jin) 需50人就可以是整條產(chan) 線正常運轉。在上遊矽片、電池片技術革命不斷湧現的同時,組件封裝環節的新技術應用也在加速,MBB多主柵技術、半片技術、MWT技術的應用都在加速老的組件設備的貶值進程。
上述技術雖然加速組件產(chan) 能貶值,但上麵的這些技術與(yu) 既有組件技術路線兼容,老的組件產(chan) 能通過升級改造,多一些額外的資本支出依然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雖然加速老產(chan) 能貶值但並不致命。但疊瓦技術則就不一樣了,由於(yu) 疊瓦組件封裝技術和既有組件封裝技術兼容性很低,說句不客氣的話:如果疊瓦能成為(wei) 主流的話,那麽(me) 現有的組件環節的產(chan) 能就都需要推倒重來,就和當下的多晶矽片產(chan) 能一樣。
近來隨著多晶電池片價(jia) 格的不斷下跌,發生了一件具有曆史意義(yi) 的事情,那就是一片60型組件的電池成本已經低於(yu) 封裝成本。未來組件價(jia) 格下滑很難再依靠電池價(jia) 格的下滑。現在一張效率<18.6%的多晶電池片的價(jia) 格約為(wei) 3.77元;那麽(me) 一片組件所需的60張電池片成本為(wei) 3.77×60=226元。而現在一片組件的含稅成本已經高達185×1.16=214.6元。
此外還不能忘記運輸和質保成本,此項成本與(yu) 麵積相關(guan) ,應當和入組件環節的成本,目前此項占比成本售價(jia) 的4%,或20元/片。組件環節的成本已經高於(yu) 60片電池。
上麵這張圖展現了組件成本結構的變遷曆史,在2010年的時候,一張60型的組件電池成本占比高達91%,而封裝成本僅(jin) 有9%,由於(yu) 電池成本占比奇高,所以降本的利器自然就是降低電池成本,降低電池成本就可以有效的降低光伏發電成本。
時間來到2018年9月,多晶矽片和多晶電池經過一輪又一輪慘烈的價(jia) 格廝殺,組件的成本結構出現了曆史性的一刻:電池成本曆史上首次低於(yu) 封裝環節的成本,一片多晶組件,多晶電池成本占比僅(jin) 49%。行業(ye) 發展到此刻,就意味著未來單純降低電池價(jia) 格對組件成本降低的效用已經十分有限。如果再把後端的電站建設環節的成本考慮進來,電池片的成本占比更是隻有21%,多晶電池價(jia) 格計算降低到0,也不能十分有效的降低光伏電的成本,光伏未來廉價(jia) 化的唯一出路在:提效。
當我們(men) 了解了組件封裝成本變遷的曆史後,就會(hui) 發現“浪費更多電池片卻提升封裝效率”的疊瓦技術可能是未來光伏組件環節最優(you) 的解決(jue) 方案。在一張60型麵積大小相當的版型內(nei) ,疊瓦組件要封裝66~68張電池片,比常規組件封裝模式多封裝13%的電池片,此時高效電池片變得越來越廉價(jia) 而封裝成本占比越來越高,在這種情形下,浪費電池片而節省單瓦封裝成本的疊瓦組件技術正變得越來越有性價(jia) 比。
如果我們(men) 回顧一下組件封裝的曆史就更容易理解疊瓦未來的必然性,在最早期,一張單晶矽片價(jia) 高達100元,真的可以說是比黃金還要珍貴,自然也就舍不得半點浪費。在昂貴的矽片麵前,封裝所用的材料的成本真是微不足道,於(yu) 是當時封裝的解決(jue) 方案是這樣的:
後來伴隨著矽料和長晶環節的優(you) 化,矽片電池片成本不斷向下,這種大量留白、很沒有效率的封裝模式漸漸被熱門拋棄。把圓圓的矽片適當切方以後進行封裝,預計組件就變成了這個(ge) 樣子:
125mm單晶矽片,小幅度把矽片的圓邊切掉一些以提升封裝效率。進步的步伐依然無法停下來,矽料均價(jia) 和長晶成本還在不斷地下滑,尤其是近些年單晶爐引入連續加料的長晶技術、提升了長晶的速率、提升切片效率等等一係列的進步,允許我們(men) 采用更加“奢侈”的封裝模式,於(yu) 是單晶矽片的M2、M4等規格的矽片應運而出,他們(men) 封裝出來的組件是這樣的:
為(wei) 了提升封裝效率,在矽棒切方的過程中切掉非常大的比例,使矽片盡量呈現方形,盡最大可能降低封裝留白。那麽(me) 未來會(hui) 如何呢?其實方向已經很明顯:高效電池片越是便宜,我們(men) 就可以采用越是奢侈的封裝模式。疊瓦技術出來已經多年,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應用,我認為(wei) 重要的原因就是在5.31之前高效電池的價(jia) 格還是太貴了(當然還有一定的專(zhuan) 利問題)。
疊瓦技術是一個(ge) 典型的按比例增加功率的技術,提升功率月10%,電池片素質越好,帶來的增益越大。2017年的主流電池片封裝後功率是270瓦,疊加疊瓦後增益270×1.1=297;淨增益27瓦;如果時間點來到2019年,常規封裝功率達到310w的電池片將會(hui) 大量充足供應,那麽(me) 采用疊瓦技術以後對應封裝功率為(wei) 310×1.1=341瓦,淨增加功率31瓦。帶來的增益明顯好於(yu) 常規多晶電池片。可以說更高功率的單晶perc大量充足廉價(jia) 的供應直接為(wei) 疊瓦技術的大規模普及鋪好了道路。
這張圖展示了Perc電池片最近一年的價(jia) 格走勢,從(cong) 2017年每瓦2.58元跌倒了現在的1.08元/瓦。高效電池片價(jia) 格的悄然變化即將引發組件技術的新革命(當然前提是能解決(jue) 疊瓦的專(zhuan) 利問題)
組件這個(ge) 環節討論的內(nei) 容有點多,讓我們(men) 重新回到主題,我論述組件封裝技術的演化以及未來,是想說明:組件這個(ge) 往往最被大家輕視、資本支出最低的產(chan) 業(ye) 環節也是一個(ge) 新技術不斷湧現、設備產(chan) 能容易更新淘汰的環節,這個(ge) 產(chan) 業(ye) 環節使用加速折舊法的必要性並不比其他任何一個(ge) 產(chan) 業(ye) 環節低。甚至可以說組件環節更需要加速折舊法,短短幾年間,一條組件產(chan) 線的產(chan) 能從(cong) 30MW~60MW~100MW到最新的250MW兆瓦演進;封裝從(cong) 兩(liang) 主柵、三主柵、五主柵、六主柵、甚至十二主柵演進;三角焊帶、圓形焊帶、半片封裝、MWT封裝、反光貼條、反光貼膜、菱形封裝等等一大批新技術正在或即將應用。而且當企業(ye) 把一些列新技術都改造完了,升級好了,卻可能出現疊瓦成為(wei) 主流的現象,由於(yu) 疊瓦封裝技術和既有封裝技術路線兼容性很低,現有產(chan) 能不能通過升級改造實現疊瓦。我的腳趾頭都明白現在的設備用壽命根本沒有十年,現在卻按照十年折舊,這是根本不合理的。
直線折舊法存在那些弊端?
在第一部分我用大量篇幅講述近些年光伏產(chan) 業(ye) 四大環節的技術進步曆史,大量的血淋淋的曆史告訴我們(men) 加速折舊法在光伏行業(ye) 是更加貼近實際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幾十家光伏上市企業(ye) 沒有一家使用加速折舊法,這又是為(wei) 何?是大家傻嗎?
光伏行業(ye) 同時有庫存周期、產(chan) 能周期、技術變革下的經濟周期,還有補貼擾動下的需求周期,我作為(wei) 一個(ge) 產(chan) 業(ye) 新人已經見證過兩(liang) 輪大的產(chan) 業(ye) 周期,而當前上市的光伏巨頭可以說都是從(cong) “死人堆”裏爬出來的,他們(men) 能不明白加速折舊法更適合光伏業(ye) 嗎?很顯然不是這樣。光伏製造業(ye) 屬於(yu) 重資產(chan) 行業(ye) ,大家都有融資訴求,使用直線折舊法可以把項目可行性報告當期利潤做高更易獲得融資,或許這才是這一切現象背後更真實的原因。這麽(me) 多年來大家對這個(ge) 問題避而不談不是因為(wei) 大家傻乎乎,恰恰相反,而是因為(wei) 大家都太聰明了,皇帝新裝裏的那個(ge) 傻男孩太少了,越長大才越能發現講真話是多麽(me) 的困難。
弊端一:直線折舊法創造“虛幻利潤”
光伏技術快速更新迭代,新產(chan) 能會(hui) 比老產(chan) 能有巨大的領先優(you) 勢,光伏產(chan) 品價(jia) 格取決(jue) 於(yu) 邊際成本較高的廠商,新技術新產(chan) 能享受老產(chan) 能支撐下的高價(jia) 格,而且由於(yu) 光伏設備處於(yu) 不斷更新進步過程中,單位產(chan) 能的投資額度處於(yu) 越來越小的趨勢當中,如果新產(chan) 能也是使用直線折舊法,就會(hui) 出現:新產(chan) 能單位產(chan) 出的折舊成本遠低於(yu) 老產(chan) 能的現象。
(新產(chan) 能折舊成本隻有老產(chan) 能的六分之一,而當前光伏行業(ye) 內(nei) 存在大量的未完成折舊的砂漿切割機,等待他們(men) 的命運隻有一個(ge) :提前淘汰。)
老產(chan) 能未來得及完成折舊,新產(chan) 能就會(hui) 憑借著巨大的“成本優(you) 勢”而難以抑製投資衝(chong) 動,之所以要在“成本優(you) 勢”上加引號是因為(wei) 這個(ge) 成本優(you) 勢一定程度上是虛幻的成本優(you) 勢,新產(chan) 能之所以有優(you) 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產(chan) 能“新”,舉(ju) 例來說1GW電池產(chan) 線投資成本5000萬(wan) ,看到上麵那麽(me) 多血淋淋案例後我們(men) 都明白這條電池產(chan) 線第一年的盈利能力和第十年的盈利能力是根本不能相提並論的。然而在會(hui) 計政策上我們(men) 卻在第一年和第十年等同視之,第一年提計5000萬(wan) 的折舊,第十年也是提計5000萬(wan) 的折舊。現實發展和會(hui) 計政策的不匹配造成了“虛幻成本優(you) 勢”,也就造就了虛幻利潤。讓我們(men) 用一個(ge) 例子更生動的說明:
這是一個(ge) 思想實驗,我們(men) 做如下假設,
假設投資1GW的電池產(chan) 能,投資成本是5億(yi) ,那麽(me) 如果我們(men) 采用十年直線折舊法,那麽(me) 每年提計的折舊為(wei) 5000萬(wan) /年;另一種方式是采用4321加速這就發,第一年按照設備投資的40%提計折舊,第二年按照30%、第三年按照20%提,第四年10%,四年折完。
此外我們(men) 還需要假設一下未扣折舊毛利潤情況,電池新產(chan) 能和老產(chan) 能盈利能力是不一樣的,這是我前麵文章回顧眾(zhong) 多案例得出的重要結論。此案例中我們(men) 就假設第一年未扣折舊毛利潤為(wei) 2.5億(yi) 、第二年為(wei) 2億(yi) 、第三年為(wei) 1.5億(yi) 、第四年1億(yi) 、第五年為(wei) 0.5億(yi) 、第六年為(wei) 0億(yi) ,實際情況和這個(ge) 假設可能也相差無幾,現實生活中我還未見過使用六年以上又未經過升級改造還能盈利的電池設備。
我們(men) 把上麵的假設做成一個(ge) 圖表。其中:毛利潤=未扣折舊毛利潤-折舊
然後我們(men) 再用一個(ge) 圖表更直觀的對比直線折舊法下的毛利潤情況和加速折舊法下的毛利潤情況:
我們(men) 可以看到,直線折舊法下(圖中藍色柱體(ti) ),新產(chan) 能初始階段的盈利能非常強勁,前三年的盈利分別是2億(yi) 、1.5億(yi) 、1億(yi) ;然而初始階段的高利潤是以後麵階段持續的虧(kui) 損為(wei) 代價(jia) 的,體(ti) 現為(wei) 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老產(chan) 能未完成折舊就需要改造或者喪(sang) 失盈利能力。
相對比,加速折舊法下的毛利潤表現的就十分平穩,在初始階段未扣折舊毛利潤較高時,其折舊成本也較高,與(yu) 之相對應,後期隨著產(chan) 能老化落後盈利能力逐步下降時,每年的折舊額也漸漸變低,最終體(ti) 現為(wei) 毛利潤就是:每年毛利潤表現十分穩定,而到第六年的時候產(chan) 能喪(sang) 失盈利能力折舊也隨之完成,在財務報表上我們(men) 可以從(cong) 容應對,淘汰設備亦或者改造設備我們(men) 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弊端二:直線折舊法導致盲目投資
《明朝那些事兒(er) 》中有一段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又和今天的主題相關(guan) ,分享給大家:
“徐壽輝整編部隊的手法實在厲害,他在每個(ge) 士兵的背後寫(xie) 下了一個(ge) 佛字,並說這樣可以刀槍不入,這個(ge) 謊話似乎容易被揭穿,因為(wei) 士兵到了戰場上就會(hui) 發現不是真的(不信紮你一槍試試),這個(ge) 謊話還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陣亡,那並不是這個(ge) 字不靈,而是因為(wei) 你的心不誠。也就是說沒有死就是因為(wei) 我寫(xie) 了字,死了怪自己,誰讓你心不誠!”
與(yu) 印在士兵背後的那個(ge) “佛”字讓士兵不能正確認識戰場上的危險一樣,直線折舊法讓投資人不能正確評估光伏行業(ye) 的潛在風險,進而出現盲目進入的現象。
下圖是一家新進入光伏切片領域的企業(ye) 的切片代工報價(jia) :
稍稍對光伏切片環節有一點了解的朋友都會(hui) 對如此低的報價(jia) 感到驚歎,一家光伏很優(you) 秀矽片企業(ye) 朋友說我們(men) 的生產(chan) 成本都難以做到0.4以內(nei) 的水平(生產(chan) 成本未包含三項費用),而這家企業(ye) 單晶矽片的切片代工的含稅報價(jia) 竟然隻有0.34元,簡單算一下不含稅的報價(jia) 更是低至0.34÷1.16=0.293元,這樣的不含稅價(jia) 格,即便是對於(yu) 最先進的全新金剛線切割機,也都隻能是勉強覆蓋現金成本了。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一方麵是現在處於(yu) 光伏行業(ye) 的調整期,另一方麵則是投資人盲目投資,前麵一部分我們(men) 講到過直線折舊法會(hui) 導致新設備的首年利潤虛高, 也正是這虛高的利潤引誘著人們(men) 盲目投資。還是以我們(men) 第一部分1GW電池產(chan) 能的投資為(wei) 例,如果采用直線折舊法,首年的會(hui) 計利潤會(hui) 高達2億(yi) 元,這已經相當於(yu) 全部投資成本的40%,如此“高”的利潤誘惑下,必定會(hui) 有大批人湧入進來。其實光伏行業(ye) 的老兵們(men) 心裏也都清楚,這樣高的利潤不可持續,但又有很多人抱有僥(jiao) 幸心理:隻要當前價(jia) 格穩定兩(liang) 年,我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資成本,這樣想法的誘惑下,衝(chong) 動、盲目的投資行為(wei) 就不可避免了。
一位光伏業(ye) 內(nei) 的朋友和我感歎:現在不要利潤的競爭(zheng) 對手太多了,行業(ye) 難做啊。其實我想,他們(men) 不是不想要利潤,是產(chan) 能沉澱在設備裏不可逆了。我們(men) 常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直線折舊法的迷惑下使得很多投資人明明沒穿鞋卻以為(wei) 自己穿了鞋,於(yu) 是光伏業(ye) 就出現了很多不要利潤的光腳漢,這些光腳漢以為(wei) 自己會(hui) 有利潤,以為(wei) 自己穿了鞋。
使用加速折舊法將帶來的益處
益處一:避免盲目投資,避免盲目殺價(jia)
我們(men) 還是以這張圖為(wei) 例進行講解,在直線折舊法下,新產(chan) 能初期的利潤是非常可觀的,
益處二:減少新產(chan) 能所得稅支出,增加現金流入
我們(men) 還是以前麵投資1GW電池產(chan) 能為(wei) 例子:
在直線折舊法下前1、2、3、4、5年的利潤為(wei) 2億(yi) 、1.5億(yi) 、1億(yi) 、0.5億(yi) 、0億(yi) ,按照20%的平均企業(ye) 所得稅稅率計算,直線折舊法下每年所需繳納所得稅分別為(wei) 0.4億(yi) 、0.3億(yi) 、0.2億(yi) 、0.1億(yi) 、0億(yi) ,前五年共計繳納所得稅1億(yi) 元。
在加速折舊法洗啊,前5年的每年利潤均為(wei) 0.5億(yi) ,按照20%的所得稅稅率,前五年每年隻需要繳納所得稅0.1億(yi) ,五年共計交納0.5億(yi) 元。在新產(chan) 能投放初期,采用加速折舊法的企業(ye) 所支付的所得稅明顯小於(yu) 直線折舊法。可以說:加速折舊法是一種損了麵子,但益了裏子,是一種能明顯改善現金流的會(hui) 計政策。
雖然放在產(chan) 能的整個(ge) 壽命周期來看,他們(men) 所要交納的說的誰是一致的,但加速折舊法減少了初期交納的所得稅,按照NPV計算,加速折舊法淨現值高,改善光伏企業(ye) 現金流狀況。
益處三:加速折舊法將穩定行業(ye) 格局
其實光伏業(ye) 內(nei) 的朋友們(men) 也不是不清楚直線折舊法存在的問題,但是在行業(ye) 內(nei) 普遍采用直線折舊法而自己偏偏采用加速折舊法時,就會(hui) 折損新產(chan) 能初期的利潤(使得自己的盈利看起來如不競爭(zheng) 對手),光伏行業(ye) 屬於(yu) 重資產(chan) 的行業(ye) ,企業(ye) 經常需要融資才能做大做強,而融資的時候投資人很是看重企業(ye) 的當期利潤,加速折舊法雖然合理但並不符合企業(ye) 的融資訴求。
但我們(men) 也可以站在另一個(ge) 角度思考問題,光伏行業(ye) 總是處於(yu) 快速的技術變革中,新進入者沒有老產(chan) 能的曆史包袱,所以用直線折舊法測算新設備、新產(chan) 能的盈利能力時總能做出靚麗(li) 的報表,進而也更容易獲得新的投資人的青睞獲得大筆資金,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光伏行業(ye) 總有很多新進入者,總有新的投資人奮不顧身的往裏衝(chong) 的原因。2016年國內(nei) 開始的perc電池產(chan) 能熱潮就有多家新進入者崛起,愛旭、平煤隆基、潤陽悅達都是其中的優(you) 秀代表
但如果采用加速折舊法,這些新進入者就沒這麽(me) 容易了,一方麵老產(chan) 能可能已經提早完成了折舊在投入新產(chan) 能的時候沒有曆史包袱;另一方麵新產(chan) 能的新進入者進入行業(ye) 時由於(yu) 要采用加速折舊法,新產(chan) 能投產(chan) 初期的利潤讓投資人眼前一亮的概率大大降低,進而降低了獲得新融資的可能性。避免了盲目投資,減少了新進入者,自然也就穩定了現有格局。
現在是推廣加速折舊法的最佳時期
我認為(wei) 現在既有的光伏龍頭企業(ye) 推動使用加速折舊法的黃金時期,此時正處於(yu) 光伏行業(ye) 自2011年以來的又一輪周期探底過程中,行業(ye) 多數企業(ye) 將會(hui) 陷入虧(kui) 損的境地,二級市場投資人是看市盈率進行投資的,那麽(me) 虧(kui) 損1億(yi) 的企業(ye) 和虧(kui) 損10億(yi) 的企業(ye) 性質都是一樣的:“市盈率都沒法兒(er) 算”。既然這一時期企業(ye) 都處於(yu) 虧(kui) 損時期,難以獲得新的融資,直線折舊法的優(you) 點在這一時期也發揮不出來,那就不妨借此黃金窗口期推廣加速折舊法,使得這一更加合理的會(hui) 計政策在行業(ye) 內(nei) 推廣開來,進而利於(yu) 大家正確核算產(chan) 能投資的風險收益、理性評估新進入行業(ye) 的風險、改善企業(ye) 現金流狀況、穩定現有行業(ye) 格局。 來源:SolarWit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