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新能源汽車叫好不叫座,往往不是技術不夠成熟,就是價(jia) 格高高在上,市場配套的不完善也令消費者望而卻步。事實上,新能源汽車遭遇的尷尬還遠不如此。
7月3日,第八屆北京國際純電動車混合動力車暨清潔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展在北京舉(ju) 行。值得關(guan) 注的是,本次車展會(hui) 匯聚了眾(zhong) 多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與(yu) 產(chan) 品,有十多家整車廠商參展,但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此間采訪發現,絕大多數整車廠家都沒有拿到“準生證”。
王瑞學是山東(dong) 雙興(xing) 集團有限公司經理,在當天的展會(hui) 上,王瑞學也帶來了兩(liang) 款電動汽車參展,從(cong) 外形上看與(yu) 普通汽車並無區別。說起造車,王瑞學坦承並沒有生產(chan) 汽車的經驗,在他遞給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名片背後赫然印著公司的主要產(chan) 品:“各種規格型號玻璃鋼、鐵殼三輪車、愛心助力四輪車及電動四輪車。 ”
根據有關(guan) 規定,從(cong) 事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的企業(ye) ,必須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牌照,具有傳(chuan) 統汽車生產(chan) 資質,並且必須進入國家發改委機動車產(chan) 品名錄和工信部的汽車公告目錄,否則即使消費者購買(mai) 了沒有獲得“準生證”的產(chan) 品,也將麵臨(lin) 無法上牌,禁止上路行駛。
但實際上,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熱潮的掀起,在地方保護主義(yi) 的支持下,一些所謂的“電動汽車”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不僅(jin) 允許上路,甚至允許作為(wei) 出租車使用。電動汽車領域一方麵出現了叫好難叫座,另一方麵則是呈現出 “野蠻生長”的現象。
“現在國內(nei) 大的汽車廠家生產(chan) 電動汽車積極性不高,真正在這方麵有積極性的都是民營企業(ye) ,但這些企業(ye) 基本上都沒有獲得牌照。在這次展會(hui) 上,七成參展的整車生產(chan) 企業(ye) 都是沒有牌照的企業(ye) 。 ”7月3日,山東(dong) 新大洋電動車有限公司負責人鮑文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當天,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展會(hui) 上看到,除了福田、安凱和吉列等知名品牌汽車廠商現身外,大多數整車生產(chan) 企業(ye) 都是不太知名的中小企業(ye)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家電動汽車整車生產(chan) 廠家,這些廠家均沒有獲得“準生證”。
王瑞學告訴記者,僅(jin) 在榮成市就有6家電動汽車整車生產(chan) 廠家,當地有不少消費者購買(mai) 電動汽車作為(wei) 交通工具。另有參展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全國電動汽車整車生產(chan) 廠家估計達數百家之多。
在本次車展上,新大洋公司推出的多款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 “新大洋·知豆”微型純電動車首次亮相。作為(wei) 定位於(yu) “微型電汽動車裏的SMART和MINICOOPER”,同時融入了意大利技術與(yu) 設計理念的 “新大洋·知豆”甫一亮相便吸引了業(ye) 內(nei) 外人士的廣泛關(guan) 注。
雖然首次亮相就獲得了業(ye) 界與(yu) 消費者的一致好評,但是鮑文光還是多少有些無奈,因為(wei) 這款電動汽車還沒有取得“準生證”,無法在國內(nei) 上市,他隻能把目光先投向國外,曲線上市。
據鮑文光介紹,目前新大洋公司電動汽車設計產(chan) 能為(wei) 年產(chan) 30萬(wan) 輛,已經獲得歐洲6萬(wan) 輛訂單,公司計劃先開拓歐洲市場,等拿到國內(nei) 牌照後再開拓國內(nei) 市場。
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nei) 低速電動車保有量超過百萬(wan) 輛,而且還在以每年10萬(wan) 輛以上的規模遞增。在一些低速電動車的主產(chan) 地,地方政府出於(yu) 發展本地經濟的考慮,給低速電動車生產(chan) 銷售和上路行駛大開綠燈的同時,工信部裝備司司長張相木日前公開表態,低速電動車不是新能源汽車。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也指出,使用鉛酸蓄電池的低速電動車連汽車都算不上,更談不上是新能源汽車,屬於(yu) 淘汰產(chan) 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