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國防科技大學:衝鋒,向著自主創新高地

來源:解放軍(jun) 報2020-11-18 我要評論(0 )   

 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  衝(chong) 鋒,向著自主創新高地  解放軍(jun) 報記者 王握文 康子湛 新華社記者 王逸濤  努力把國防科大辦成高素質新型軍(jun) 事人才培養(yang) 高地、國防...

 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

  衝(chong) 鋒,向著自主創新高地

  解放軍(jun) 報記者 王握文 康子湛 新華社記者 王逸濤

  努力把國防科大辦成高素質新型軍(jun) 事人才培養(yang) 高地、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為(wei) 實現中國夢、強軍(jun) 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習(xi) 近平

  星河浩瀚,北鬥閃耀。

  在國防科技大學采訪,同時肩負多個(ge) 課題攻關(guan) 任務的“北鬥”創新團隊專(zhuan) 家倪少傑,挺“難約”。一個(ge) 研討會(hui) 結束後的夜晚,記者終於(yu) 等到了倪少傑,卻被他拉著出來“數星星”。

  “北鬥現在就靜靜地閃耀在頭頂這片星空中。”不知從(cong) 何時起,倪少傑有了仰望星空的習(xi) 慣,他說:“總想找找看,屬於(yu) 我們(men) 的那顆星在哪裏。”

  星光在閃爍,囑托在回響。2013年11月5日,習(xi) 主席視察國防科技大學時,參觀了學校科研成果展示,並勉勵創新團隊成員們(men) 埋頭苦幹、再接再厲,在新的起點上不斷取得更大成績。這份囑托,為(wei) 跋涉在攻關(guan) 之路上的團隊成員們(men) 定向賦能。

  走進矗立著“北鬥”大字的科研大樓,每間實驗室角落裏,都擺放著折疊行軍(jun) 床;每個(ge) 人辦公桌下都備有行李箱,隨時準備出差……

  幾年間,“北鬥”創新團隊先後突破“衛星抗幹擾”“係統高精度測量”等重大技術瓶頸,攻克多項關(guan) 鍵技術。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建成暨開通儀(yi) 式在北京舉(ju) 行,習(xi) 主席出席儀(yi) 式,並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正式開通。千裏之外的國防科技大學北鬥科研樓內(nei) ,爆發出陣陣歡呼。這一天,比之前定下的開通目標,提前了半年。

  關(guan) 鍵核心技術買(mai) 不來,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發展、獨立運行、全麵可控,這既是“北鬥”係統的最大優(you) 勢,也回應著統帥的深謀遠慮:“要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ge) 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為(wei) 戰而研,自主創新,國防科大人向著統帥指引的方向,發起集團衝(chong) 鋒。


  向著世界科學之巔衝(chong) 鋒!

  盡管是假期,但走進計算機學院“天河”大樓,呈現在記者眼前的卻是一番緊張攻關(guan) 場景。

  剛剛出差歸來的肖立權研究員,帶著最新得出的實驗數據,拎著行李箱就進了實驗室。“隻有不斷創新超越,才能讓‘中國速度’越來越快。”肖立權說,“天河”高性能計算創新團隊,正向著每秒百億(yi) 億(yi) 次計算的目標邁進。

  2013年6月17日,“天河二號”以每秒5.49億(yi) 億(yi) 次的峰值計算速度和每秒3.39億(yi) 億(yi) 次持續計算速度,登上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習(xi) 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勉勵大家總結經驗,再接再厲,堅持以我為(wei) 主,勇於(yu) 自主創新,不斷強化前沿技術研究,為(wei) 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如今,以“天河”為(wei) 業(ye) 務主機,已建成天津、廣州、長沙三大超算中心,構建起材料科學與(yu) 工程計算、生物計算與(yu) 個(ge) 性化醫療、裝備全數字設計與(yu) 製造、能源及相關(guan) 技術數字化設計、天文地球科學與(yu) 環境工程、智慧城市大數據和雲(yun) 計算等6個(ge) 應用服務平台,為(wei) 國內(nei) 外近3000家用戶提供高性能計算和雲(yun) 計算服務,支撐2000多項重點課題研究。


  向著未來戰場衝(chong) 鋒!

  浪花翻湧,一輛無人戰車破浪而行,車輪迅速轉換為(wei) 履帶模式,從(cong) 泥濘的灘塗中快速通過。這是該校“無人作戰係統”創新團隊的最新成果——某型兩(liang) 棲無人平台。不久前,團隊成員徐小軍(jun) 教授帶著該成果,前往多個(ge) 戰區部隊演訓一線展開水上試驗。

  “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各種無人作戰平台大量出現,我們(men) 必須跟上這一未來作戰新趨勢。”徐小軍(jun) 說,“跑”是他所在團隊的真實寫(xie) 照——跑部隊做試驗、跑廠家做樣機、跑評審會(hui) 鑒定項目。“跑”更是大家心中強烈的緊迫感——發展機遇稍縱即逝,隻有全力以赴衝(chong) 刺,才能不負重托,在軍(jun) 事高科技的競速中奪得先機。

  研究員孫振平在無人作戰領域深耕20多年,積累的筆記本有厚厚一摞。然而每次換新的筆記本,他都會(hui) 把一頁泛黃的筆記小心地放在最前麵。上麵記錄的是習(xi) 主席當年參觀學校科研成果展示時所作的重要指示。每當團隊新成員加入,這頁泛黃的筆記就是最生動的教材。

  肩負囑托前行,團隊把無人作戰領域研究的“無人區”,跑成了 “豐(feng) 產(chan) 田”。幾年間,團隊瞄準無人作戰領域前沿技術聚力攻關(guan) ,研發出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無人作戰裝備,猛士無人駕駛係統、班組戰鬥支援無人車、某型自動化武器站等成果已投入應用。


  向著部隊急需衝(chong) 鋒!

  “武器裝備搭載了激光陀螺,猶如在迷霧中,有了一盞永不熄滅的指路明燈。”該校“激光陀螺”創新團隊成員楊開勇教授告訴記者,激光陀螺被譽為(wei) 慣性導航係統皇冠上的“明珠”,有了它,飛機、艦艇、火箭、導彈等運動載體(ti) ,就可以不依賴外部導航信息,自主進行導航、定位、定向和姿態控製。

  多年來,“激光陀螺”創新團隊的一係列創新成果,使我國躋身世界上極少數能獨立研製生產(chan) 高精度激光陀螺的國家行列。如今,他們(men) 著眼科研成果向戰鬥力生成轉化,不斷發起新的衝(chong) 鋒。

  “小一寸,難萬(wan) 分。”為(wei) 了更好地適配某新型裝備係統,突破小型化、高精度難關(guan) ,張斌教授紮在一人多高的數據紙堆中,一幹就是9個(ge) 月。他回憶說:“整個(ge) 人像著了魔,睡覺都在想方案,深夜想出來了,穿上衣服就往實驗室跑。” 為(wei) 了做好某新型激光陀螺產(chan) 品的定型海試,大病初愈的龍興(xing) 武教授,堅持跟隨艦艇從(cong) 渤海灣到南海收集和掌握第一手數據。

  伴隨著一次次奮力衝(chong) 鋒、一項項技術突破趕超,一件件國之利器橫空出世。

  在國慶70周年閱兵中,搭載了“某型自動化武器站”的新式裝備米秒不差地通過天安門,接受統帥檢閱;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北鬥導航係統為(wei) 建設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提供精確標繪,為(wei) 車隊運送物資提供精確導航;在某型導彈試射中,搭載了激光陀螺的某型導彈,實現了“點穴式”打擊……

  衝(chong) 鋒,是一種狀態,更是國防科技大學一代又一代創新人才的接續與(yu) 傳(chuan) 承。伴隨著一係列科研成果的誕生,一個(ge) 個(ge) 青年創新團體(ti) 迅速崛起。

  今年8月,由該校青年教員和研究生自主研製的天拓五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研發創新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5歲。團隊成員以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為(wei) 主,這些年輕人已經成為(wei) 我國“天拓”係列微納衛星設計研製的骨幹力量,被譽為(wei) 航天領域的一支“新軍(jun) ”。

  無獨有偶,在“天河”大樓裏,一張張青春麵孔隨處可見——從(cong) 2012年開始,一些創新能力強的高年級本科生,就在導師指導下參與(yu) “天河”超級計算機研製。在整個(ge) “天河”創新團隊中,在讀研究生占了近60%。

  “如果沒有實踐平台的鍛煉,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今年剛滿30歲的團隊技術骨幹陳照雲(yun) ,本科階段兩(liang) 次參加國際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兩(liang) 次獲得“最高計算性能獎”。仍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袁木子,在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研製中嶄露頭角……

  超常舉(ju) 措,超前培養(yang) 。學科綜合實驗中心、研究生創新基地、本科生創新實踐基地、主題科技文化節……在國防科技大學著力營造的成才環境中,每一名本科學員都有自己的全程導師,“課程學習(xi) +工程實踐”已成為(wei) 研究生的成長模式。

  “建設高素質新型軍(jun) 事人才培養(yang) 高地與(yu) 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兩(liang) 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該校領導告訴記者,幾年來,在習(xi) 主席“更新教育理念,創新培養(yang) 模式”思想引領下,學校先後實施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培養(yang) 計劃”“一流團隊建設計劃”等一係列加強人才建設的新舉(ju) 措,探索有利於(yu) 高素質新型軍(jun) 事人才成長的新路。

  頭雁領飛,雁陣緊隨。2019年,年僅(jin) 34歲的該校電子科學學院青年科技專(zhuan) 家陳思偉(wei) ,被第39屆IEEE國際地球科學與(yu) 遙感大會(hui) 授予年度青年成就獎。由此,他成為(wei) 亞(ya) 洲第4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在光學領域取得一係列創新成果的青年科技骨幹周樸,29歲晉升正高級專(zhuan) 業(ye) 技術職務,34歲又入選國家“萬(wan) 人計劃”科技領軍(jun) 人才。

  在該校,承擔國家和軍(jun) 隊重點課題的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85%為(wei) 40歲左右的年輕專(zhuan) 家,擔任國家級專(zhuan) 家的平均年齡為(wei) 44歲。

  近日,記者又獲知一條喜訊:由該校3名碩士研究生研發的“電磁狙擊手”,在第十五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總決(jue) 賽中一舉(ju) 奪冠。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今天,國防科大科技創新團隊的成員們(men) ,正用麵向戰場、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衝(chong) 鋒,站上一個(ge) 又一個(ge) 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書(shu) 寫(xie)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壯誌豪情。

  

  科研人員在實驗中。何書(shu) 遠攝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