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智能製造,標準化要先行。為解決標準缺失、滯後以及交叉重複等問題,指導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智能製造標準化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近日聯合發布《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係建設指南(2015年版)》(以下簡稱《建設指南》)。到2020年,力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智能製造標準體係。製修訂500項以上智能製造標準,基本實現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全覆蓋,智能製造標準在企業得到廣泛的應用驗證,在製造業全領域推廣應用,促進我國智能製造水平大幅提升,我國智能製造標準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按計劃,《建設指南》采取滾動修訂製度,每2~3年修訂後發布。《建設指南》明確了建設智能製造標準體係的總體要求、建設思路、建設內容和組織實施方式,堅持“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則,既聚焦製造業優勢領域,又兼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力爭通過標準體係建設,解決製造環節互聯互通等智能製造發展的製約瓶頸。就《建設指南》編製的背景、內容及重要意義,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專訪時作了權威解讀。
應對智能製造需求構建標準框架體係
辛國斌指出,智能製造是《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實製造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我國製造業緊跟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智能製造具有較強綜合性,不僅僅是單一技術和裝備的突破與應用,而是製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創新集成,是生產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
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的發展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以新型傳感器、智能控製係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體係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智能製造裝備實現突破,但製造環節互聯互通等製約智能製造發展的關鍵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對跨行業、跨領域的智能製造標準化需求日益迫切。
為解決標準缺失、滯後以及交叉重複等問題,充分發揮標準在推進智能製造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引導性作用,兩部門聯合發布了《建設指南》。《建設指南》從生命周期、係統層級、智能功能等3個維度建立了智能製造標準體係參考模型,並由此提出了智能製造標準體係框架,框架包括基礎、安全、管理、檢測評價、可靠性等5類基礎共性標準和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工業軟件和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5類關鍵技術標準以及包括《中國製造2025》中10大應用領域在內的不同行業的應用標準。
為便於企業參閱,《建設指南》對現有智能製造相關標準按基礎共性、關鍵技術和重點行業進行了分類整理,構建由“5+5+10”類標準組成的智能製造標準體係框架,建立標準體係的動態完善機製,逐步形成智能製造強有力的標準支撐。
重點領域率先突破製造業全領域推廣
辛國斌指出,工信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製定並發布智能製造標準體係建設指南,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麵的考慮:
一是為智能製造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立項提供依據。《建設指南》是指導未來一段時期內智能製造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立項及製修訂工作的依據,同時也是對智能製造標準進行科學管理的基本依據。智能製造標準化工作涉及多個行業、多個技術領域。依據《建設指南》的相關要求,充分結合我國製造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總體發展布局,適時製修訂符合我國國情的智能製造標準,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二是有利於推動解決製造環節互聯互通、跨行業跨領域標準化問題。《建設指南》全麵納入與智能製造密切相關的基礎通用、關鍵技術及重點行業應用標準,並對已製定、製定中的標準進行了全麵梳理,以聚焦製造業優勢領域、兼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出發點,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原則,主要麵向跨領域、跨行業的係統集成類標準,通過統籌標準資源、優化標準結構,重點解決當前推進智能製造工作中遇到的數據集成、互聯互通等基礎瓶頸問題。
三是明確了立足國情、開放合作理念。《建設指南》依據我國智能製造標準基礎差、行業發展不平衡等特點,充分考慮標準的適用性,突出強調適合中國國情的標準製定與產業化;《建設指南》的部分內容充分借鑒了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相關標準化內容,並與先進製造國家和國際標準化組織進行參照,推動將相關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同時,也要將適合我國製造業發展需求的國際標準適時轉化為國家標準,努力建設一個兼容性好、開放性強的標準體係。
四是有利於建立與時俱進、持續進行的標準完善機製。《建設指南》是基於當前智能製造的技術特點以及對智能製造的認識進行編製的,但智能製造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龐大係統,產業界對智能製造的認識將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隨著智能製造技術、產業的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的不斷湧現,智能製造標準體係將進行動態調整和完善。
辛國斌強調,要大力推動智能製造標準體係的建立,不斷推出重點行業智能製造標準,並率先在《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取得突破。
具體來看,根據當前製造業發展現狀,智能製造標準體係將在5年內建成並逐步完善,共分兩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2016~2017年)主要解決標準體係融合貫通和基礎標準缺失的問題,第二階段(2018~2020年)主要解決標準體係完善及標準在全製造業領域推廣應用的問題。
具體目標是:到2017年,初步建立智能製造標準體係。製定60項以上智能製造重點標準,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立項原則,製定參考模型、術語定義、標識解析、評價指標等基礎共性標準和數據格式、通訊協議等關鍵技術標準,探索製定重點行業智能製造標準,並率先在《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推動智能製造國家標準上升成為國際標準,標準應用水平和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