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一萬(wan) 平方米的現代化工廠,凝結著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接近百年曆史的基業(ye) ,卻在2011年的春天轟然崩塌了,每當想起這些,常常令作為(wei) 企業(ye) 經營者的劉學智唏噓不已,盡管他已經將這家百年老店收歸麾下。
當大族冠華總經理劉學智接待完一撥又一撥客戶,他默默地站在角落裏注視著展區裏每一個(ge) 觀眾(zhong) 的反應。在2013年第八屆中國國際印刷展上,大族冠華首次以筱原和冠華雙品牌亮相,曆時一年多對這個(ge) 百年品牌的收購和整合,或許直到此時,劉學智一直緊繃的神經才敢稍有舒展。
繼上海電氣收購日本秋山十年之後,又一家中國企業(ye) 收購了日本具有標誌性的印刷設備企業(ye) ,這對於(yu) 中國印刷設備行業(ye) 長期受國際品牌壓製,且國內(nei) 市場每況愈下的今天,不能不說是一劑強心針。
事實上,大族冠華對日本筱原的收購早在2012年5月就已經完成,然而一年之後,劉學智才讓新公司首次公開亮相,這其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蛇吞象”一波三折
這起收購從(cong) 品牌實力上說,可謂是“蛇吞象”。一年前,當大族冠華以878萬(wan) 美元(約5000萬(wan) 元人民幣)收購了日本筱原的品牌、技術、商標、專(zhuan) 利等全部價(jia) 值近2億(yi) 元人民幣資產(chan) 的消息一出,“撿了這麽(me) 個(ge) 大便宜”的議論,一時令大族冠華成為(wei) 了行業(ye) 關(guan) 注的焦點。
然而,如今劉學智向記者講起收購日本筱原公司的經曆,卻依然用“艱辛”二字來形容,他說這其中的故事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大族冠華的前身是始建於(yu) 1965年的營口市複印機總廠,從(cong) 與(yu) 港企合資,到加入大族激光集團,如今的大族冠華已位列行業(ye) 前三,其單張紙膠印機產(chan) 銷量穩坐行業(ye) 第一。自1996年執掌大族冠華以來,劉學智帶領著企業(ye) 走過行業(ye) 一次次的大浪淘沙,也一直在為(wei) 企業(ye) 尋找闖入世界市場的機遇。上海電氣收購日本秋山,北人集團與(yu) 國際品牌合資辦廠,眼看著競爭(zheng) 對手們(men) 在國際化的道路上邁開步伐,劉學智並沒有貿然行事,直到2011年,當被劉學智一直視為(wei) 標杆的日本筱原因資金鏈斷裂申請破產(chan) 保護時,他知道機會(hui) 來了。日本筱原(原富士印機)這家成立於(yu) 1919年的家族企業(ye) ,雖說在規模上並不算大,但在品牌上絕對是享譽世界。為(wei) 了追求質量的穩定性和產(chan) 品的卓越,筱原建設了自己的鑄造工廠,其加工出來的機身和組件符合最高的精度標準。筱原印刷機曾在神戶地震後,機體(ti) 穩固如山,一時引起海內(nei) 外的熱捧。
然而經曆了家族三代人的管理和日本印刷行業(ye) 的潮起潮落,筱原終於(yu) 從(cong) 全盛時期(1992年)的68億(yi) 日元銷售額,跌落到了金融危機中(2009年)的22億(yi) 日元,負債(zhai) 更是高達銷售額的近4倍。勉強熬到2011年8月,筱原終於(yu) 由於(yu) 資金鏈斷裂宣告破產(chan) 。
而在這之前,大族冠華就已經與(yu) 筱原就收購事宜展開了談判。劉學智對此本作了誌在必得的決(jue) 心,準備了1.5億(yi) 元人民幣與(yu) 筱原方洽談,誰知“半路殺出個(ge) 程咬金”,幾個(ge) 月的收購談判未果,筱原選擇了另外一家中國企業(ye) 。
但劉學智並未就此放棄對筱原的關(guan) 注,一個(ge) 月後,那家中國企業(ye) 並沒有及時履行要約,向筱原提供資金,致使筱原被日本地方法院停止再生手續,最終宣告破產(chan) 。做事縝密守規矩的日本人不懂,為(wei) 什麽(me) 那家中國企業(ye) 不遵守承諾,把他們(men) 僅(jin) 有的一點希望也磨滅了,眼看著百年品牌即將就此衰落,即使劉學智多次向筱原提出收購意向,此時這家日本企業(ye) 卻不願意再同中國企業(ye) 合作了。
在五次向原日本筱原高管增田靜夫(現筱原日本公司社長)發出邀約均被拒絕後,劉學智輾轉向他傳(chuan) 遞了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筱原這個(ge) 品牌,您難道就忍心看到百年品牌斷送在你們(men) 手中?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聯合起來重振這個(ge) 品牌的雄風呢?”最終,劉學智的誠意打動了日方,以增田靜夫為(wei) 代表的30多名原日本筱原員工促成了此次收購,並加入了新的筱原公司。破冰整合
劉學智曾用“光榮與(yu) 夢想,責任扛肩上,機遇在眼前,自信永擔當”這首小詩向日本員工聊表收購完成後的心境。也是基於(yu) 這樣的心境,筱原被收購後,劉學智花了一年的時間沉下來做整合。“收購的成功與(yu) 否並不僅(jin) 在於(yu) 收購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看雙方的資源如何有機地整合。”劉學智說。在他看來,對於(yu) 兩(liang) 個(ge) 品牌,沿用任意一家過去的發展方式都是行不通的,必須探索出一條新路來。
通過一年的仔細觀察,劉學智將中日製造業(ye) 之間的差距總結成了五個(ge) 字:人、機、料、法、環。人,即員工。在劉學智看來,日本員工有三種精神是中國員工相去甚遠的:實打實的認真、狂熱式的敬業(ye) 和魔鬼式的細節。而中國員工常常講究變通、差不多就行了,導致產(chan) 品的穩定性差,這在製造業(ye) 中恰恰是大忌。(對此劉學智舉(ju) 了一個(ge) 例子。原本大族冠華印刷機中的拉板磁鐵經常燒壞,而筱原印刷機卻不會(hui) 出現這樣的問題。後來劉學智跟日本員工交流才知道,這是因為(wei) 筱原員工在調試設備時考慮了阻力的因素,會(hui) 將拉板磁鐵擰至0.2克,從(cong) 而保持了磁鐵的使用壽命,而中國員工從(cong) 未考慮過調試的因素,更別說精確到克的調試精度了。)
此外,機,則是指中國製造企業(ye) 的加工設備相對落後,導致一些關(guan) 鍵件加工精度低。料,顧名思義(yi) ,是指我們(men) 使用的原材料、鑄件、標準件等材質不耐用、質量不夠好。法,是指我國相對於(yu) 日本對製造標準的要求低,加工工藝和裝配方法簡單粗糙,缺少精益求精的追求。環,則是在更宏觀上,國內(nei) 整個(ge) 配套環境跟不上高端製造的要求,工業(ye) 製造基礎落後。
從(cong) 曾經的仰視,到近距離觀察,日本製造給了劉學智很多啟發。但是如何既保持日本製造的高水準,又避免筱原過去過分追求產(chan) 品品質帶來的成本高企等一係列問題,成了劉學智在並購整合過程中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p#分頁標題#e#
在劉學智看來,未來三年國內(nei) 投資放緩市場需求急轉直下,競爭(zheng) 必將更加慘烈,而占據全球80%市場份額的海外市場對於(yu) 中國印刷企業(ye) 來說才是藍海。未來不論是國內(nei) 市場還是國外市場,繼續走中低端的產(chan) 品路線肯定難以為(wei) 繼,大族冠華要想利用筱原高端的大幅麵、快速印刷機占領海外市場,則必須保證筱原高品質的“原汁原味”。在對國內(nei) 外市場形勢、行業(ye) 發展趨勢、雙方的實際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之後,劉學智提出了一套獨特的整合方案。 最終,原筱原被一分為(wei) 二,成立了筱原日本公司和筱原中國公司,筱原日本保留研發中心和國際銷售網絡。而將筱原的裝配中心、製造中心和鑄造廠搬到中國營口,也就是筱原中國公司,從(cong) 而降低製造成本。
對於(yu) 冠華和筱原雙品牌,劉學智製定了差異化、國際化、數字化的戰略,不僅(jin) 製造普及性、大眾(zhong) 化的產(chan) 品,而且利用筱原作為(wei) 國際化的跳板生產(chan) 高質量、低價(jia) 格、適應性強的數字化產(chan) 品。目前,大族冠華已經完全掌握了筱原的國際化銷售渠道,劉學智自信地向記者表示“由於(yu) 訂單太多,現在已經‘不敢’接訂單了”。
筱原破產(chan) 的啟示
一座一萬(wan) 平方米的現代化工廠,凝結著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接近百年曆史的基業(ye) ,卻在2011年的春天轟然崩塌了,每當想起這些,常常令作為(wei) 企業(ye) 經營者的劉學智唏噓不已,盡管他已經將這家百年老店收歸麾下。“在筱原非常整潔的大廳裏,我看到了第一代社長筱原幹三郎的銅像,這個(ge) 慈祥的老人滿臉悲憤,我好像看到他眼睛裏流出痛苦的淚水。”劉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寫(xie) 道。
劉學智在帶領企業(ye) 進行了三次創業(ye) 後,對企業(ye) 經營有著深刻的思考和體(ti) 悟。在總結為(wei) 什麽(me) 近年來日本很多企業(ye) 走向衰落時,他指出,根本原因在於(yu) 其過於(yu) 重視團隊精神,而忽視企業(ye) 傑出領袖的培養(yang) 。很多企業(ye) 的領導者急功近利,缺少高瞻遠矚的戰略性思維,因循守舊,缺少創新。
近兩(liang) 年頻繁往返於(yu) 中日之間,了解到了筱原發展的很多細節,他發現這個(ge) 百年品牌原本有過兩(liang) 次自救的機會(hui) ,卻都因為(wei) 領導者“以自我為(wei) 中心,忽視客戶需求”而將企業(ye) 最終推向了資金鏈斷裂的深淵。
筱原的第一次機會(hui) 也是破產(chan) 危機的起始,當2008年筱原訂單超過產(chan) 能,企業(ye) 領導者在沒有對市場進行理性預判的情況下,決(jue) 心建新廠擴大產(chan) 能,誰知筱原卻在2009年銷售額經曆滑鐵盧達到穀底。但此時,筱原家族第三代掌門人仍不甘心放棄新建廠計劃,而是選擇借債(zhai) 堅持。彼時日元急劇升值,造成企業(ye) 產(chan) 品出口成本增加,更是令企業(ye) 雪上加霜。第二次機會(hui) 是當筱原兩(liang) 項新產(chan) 品研發失敗遇到資金危機時本可以斷臂求生,賣掉鑄造廠的地皮和廠房解除債(zhai) 務危機,而筱原卻寧願追求小而全,致使負債(zhai) 率繼續攀升。劉學智指出,對現代企業(ye) 領導者來說,一次重大的失誤就可能使企業(ye) 大傷(shang) 元氣,“但如果接二連三做出重大錯誤決(jue) 策,企業(ye) 不倒才怪了。”此外,劉學智還指出,眾(zhong) 所周知的觀點是企業(ye) 存在的目的是給客戶創造價(jia) 值,讓客戶滿意。然而滿意是有尺度的,正像哈佛商學院教授揚米?穆恩提出的“滿意度過剩”觀點:企業(ye) 給予消費者過多的,卻不一定是消費者真正在乎的。所以這裏有一個(ge) 恰當的滿意問題,因為(wei) 過分滿意會(hui) 給企業(ye) 帶來巨大的成本。這一點在筱原身上也有所體(ti) 現。本來整合資源,降低成本,提高競爭(zheng) 力是當下企業(ye) 應對危機之策,可筱原卻反其道而行之。工廠搞小而全,美其名曰高品質,卻造成成本增高,與(yu) 客戶需求背道而馳。建設隻為(wei) 自家配套的菊川鑄造廠,浪費資源。連墨控係統等諸多配套裝備都要自己幹。“不懂得變通,不懂得借勢借力不是典型的死腦筋嗎!”劉學智反思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