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療器械行業(ye) 集中度總體(ti) 偏低,呈現小而散的狀態。中國醫藥物資協會(hui) 15日在北京發布的“2013年中國醫藥行業(ye) 年度發展狀況藍皮書(shu) ”這樣表示。
藍皮書(shu) 介紹,截至2012年底,我國醫療器械生產(chan) 企業(ye) 規模已經達到了177788家,90%左右的醫療器械生產(chan) 企業(ye) 是年收入在一兩(liang) 千萬(wan) 以內(nei) 的生產(chan) 技術含量較低的中小企業(ye) 。而能生產(chan) 電子監護設備、CT等擁有自主品牌的高技術含量產(chan) 品且收入規模過5億(yi) 的企業(ye) 並不多。國內(nei) 企業(ye) 常為(wei) 爭(zheng) 奪低端市場的微薄利潤打得頭破血流。
藍皮書(shu) 表示,盡管我國醫療器械高科技產(chan) 品已初露頭角,卻因製度觀念受歧視。我國醫療器械的總體(ti) 水平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約為(wei) 15年。由於(yu) 醫療機構長期偏重於(yu) 使用進口設備,再加上招標監管不嚴(yan) 等原因,部分國產(chan) 高端醫療器械遭受歧視,難以拓展國內(nei) 市場。“中國潛力”會(hui) 有相當一部分“花落”海外企業(ye) 。
藍皮書(shu) 還表示,更嚴(yan) 重的是,進口設備的售後與(yu) 維修均由原公司專(zhuan) 門人員實施,一旦由於(yu) 某些原因導致維修延時,耗材供應中斷,設備的使用將麵臨(lin) 癱瘓。高端醫用設備核心技術掌握在外國企業(ye) 內(nei) 部,醫療診斷、治療數據和患者醫療檔案等信息安全同樣麵臨(lin) 巨大風險。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