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中國鐵道部發布的財務報告顯示,第三季度鐵道部實現稅後利潤2.69億(yi) 元人民幣,扭轉了此前兩(liang) 個(ge) 季度的虧(kui) 損局麵。讓一些鐵路投資者看到一絲(si) 希望,對鐵道部的信心有所恢複。眾(zhong) 所周知,自去年7.23動車事故後,中國的鐵路建設一度放緩,虧(kui) 損麵積也一再加大,雖說鐵道部頻頻出台刺激鐵路投資計劃,不過依舊沒能讓投資者買(mai) 賬。反而讓輿論對中國的高鐵建設有了更多的質疑,那麽(me) ,中國的高鐵建設真的如此不堪嗎?
令人唏噓的中國高鐵建設
據悉,就在中國因去年的7.23動車事故高鐵發展迅速進入寒冬期,多條規劃中的高鐵線路建設被暫停。而與(yu) 此同時,一些新興(xing) 國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規劃高鐵項目。
2012年啟動高鐵項目的新興(xing) 國家
時間國家規劃的高鐵項目
2012、8、22泰國泰國政府將投資4000億(yi) 銖用於(yu) 4條高鐵項目的首階段招標施工,建設工程計劃於(yu) 2018年完成。
2012、8、23巴西巴西政府宣布首條高速鐵路項目招標公告草案,並宣布首輪投標於(yu) 2013年5月29日舉(ju) 行,2020年高鐵全線通車。
而就在這些新興(xing) 國家宣布投資規劃高鐵建設前一個(ge) 月,中國的鐵路工程建設逐步複工,並且鐵道部宣布將再次采購機車招標訂單,而重頭戲更是將在動車組的采購,誰料又遭到國內(nei) 媒體(ti) 口誅筆伐中國高鐵為(wei) “國產(chan) 化幻覺”。更是將中國的高鐵技術批評的一無是處,認為(wei) 中國發展高鐵產(chan) 品完全是鐵道部領導“拍腦袋”決(jue) 策的蹩腳產(chan) 物,中國所謂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高鐵技術實際就是“市場換技術”戰略失敗下的西方劣質仿冒品。
如此犀利的評判可謂是將中國高鐵建設一竿子打死了。當然這可以理解,7.23動車事故的慘狀讓人還心有餘(yu) 悸,此時又要大力發展高鐵建設自然讓國人對中國的高鐵技術、安全產(chan) 生質疑。另外,中國的工業(ye) 發展與(yu) 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的確存在很大的差距,從(cong) 機床到汽車製造業(ye) ,從(cong) 電氣自動化到電線電纜甚至連小小的螺絲(si) 螺母的質量、技術和國外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也難怪國人對技術含量高鐵產(chan) 生質疑。
中國有沒有必要發展高鐵?
在麵對媒體(ti) 炮轟中國高鐵“大躍進”、西方高鐵技術的“贗品”等時,中國的高鐵技術就是如此不堪嗎?其實高鐵作為(wei) 一項係統性工程,其中的每項技術含量都是世界一流的技術。就算是西方國家建設高鐵時所需要的技術也需要進行大量采購、引進和交換技術,即使其本國擁有全世界最大、最先進的企業(ye) 恐怕也無法提供高鐵建設所需要的所有技術。換句話說,高鐵就是一個(ge) “強強聯合”的技術整合形成新的技術標準,並且貼上自己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標簽。
的確,一場溫州動車事故是牽出中國高鐵發展的一些安全“隱患”,但縱觀近兩(liang) 年中國高鐵動車製造商中國南北車還頻頻斬獲海外大單,更有消息稱,我國正與(yu) 其他多國商談建設高速國際鐵路網,打造以中國為(wei) 中心的鏈接17國的亞(ya) 洲鐵路網絡。這似乎表明,中國的高鐵在全球已經具備相當大的影響力,甚至有些技術標準成為(wei) “全球標準”。如果說中國的高鐵技術如此不堪,國外的一些國家為(wei) 何還敢頻頻采購中國的技術、零件以及整車。
都說“一流企業(ye) 賣標準,二流企業(ye) 賣品牌,三流企業(ye) 賣技術,四流企業(ye) 賣產(chan) 品”。既然中國在高鐵技術能在國外獲得大單,說明中國的高鐵技術的確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或許在技術整合、管理等方麵還存在不足,但我們(men) 不能就這樣一竿子打死一船人,還應理性看待中國高鐵的發展。再說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啟動高鐵計劃,中國作為(wei) 世界人口最多,中國更需要發展高鐵。因此,國人應高理性看待中國高鐵的發展。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神,就放棄高鐵的發展。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hui) (下稱“北京市科委”)公布了《北京市示範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管理辦法》(下稱“辦法”),辦法規定,北京市財政對新能源小客車補助標準按照國家和該市1:1的比例確定。國家和本市財政補助總額最高不超過車輛銷售價(jia) 格的60%。
據北京市科委一新能源與(yu) 新材料處負責人的介紹,個(ge) 人購買(mai) 新能源汽車根據所購汽車續航裏程不同,可獲9萬(wan) 元或10.8萬(wan) 元兩(liang) 檔補貼。而充電設施建設則由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或其委托的機構負責,並納入其售後服務體(ti) 係。
這是繼去年工信部等四部委發布《關(guan) 於(yu) 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之後,國內(nei) 首個(ge) 新能源汽車管理辦法。上海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則將在春節後發布。
新能源補貼的區域限製
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陳貴如表示:“2014年北京市單獨設置了2萬(wan) 個(ge) 新能源汽車牌照指標,其中1萬(wan) 個(ge) 企業(ye) 購買(mai) 指標、1萬(wan) 個(ge) 私人購買(mai) 指標。”按照規劃,至2017年,北京將推廣17萬(wan) 輛新能源汽車,其中2014年計劃推廣2萬(wan) 輛、2015年計劃推廣3萬(wan) 輛,2016年和2017年均推廣6萬(wan) 輛。而根據規定,若國家沒有新政策出台,該辦法的有效期將一直延續到2017年底。屆時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20萬(wan) 輛,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然而並不是所有新能源車都能在北京市場獲得政策性補貼,辦法規定,隻有經過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hui) (下稱“北京市經委”)的審核、備案,進入《北京市示範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生產(chan) 企業(ye) 和產(chan) 品目錄》的產(chan) 品才能有資格享受到補貼。
此前《經濟日報》報道,《北京市當期示範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生產(chan) 企業(ye) 和產(chan) 品目錄》的共計10款產(chan) 品,分別來自北汽E150純電動,中科力帆620純電動,長安E30純電動,比亞(ya) 迪E6、秦,江淮愛意為(wei) 第四代、增程式,上汽榮威E50、榮威550PHEV,上海通用賽歐純電動。但隨後北京市經委進行否認,並表示截至目前還未選定相關(guan) 車型。
北京市科委某負責人表示,車型的選擇采用的標準是“安全”和“服務”。“目前全中國使用的新能源汽車不足4萬(wan) 輛,可供選擇的車型超過1000多個(ge) 。進行車型的限定,是為(wei) 了縮小市民的選擇範圍,以保證其選擇最適合的車型。”
根據此前工信部等四部委發布《關(guan) 於(yu) 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所有進入全國新能源車試點的城市中,本地所售新能源車中,推廣應用的車輛中外地品牌數量不得低於(yu) 30%。不得設置或變相設置障礙限製采購外地品牌車輛。但實際上各城市在進行相關(guan) 規劃時都不約而同地存在一些隱形的設置。
如目前上海市的新能源車政策中,就利用“免費車牌+財政補貼”的形式,六款產(chan) 品在上海享受免費車牌的政策,包括中科力帆620CEV、奇瑞瑞麟旗下的兩(liang) 款純電動車、上海通用賽歐Springo、上汽榮威E50和安徽江淮和悅iEV4。其中奇瑞旗下的兩(liang) 款車型未能獲得上海市補貼。
進口電動車不在範圍之內(nei)
同此前國家的補貼政策一樣,《北京市示範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管理辦法》所麵對的新能源汽車並不涵蓋進口車,即將在華銷售的特斯拉ModelS和寶馬i3都不享受任何的政策補貼,甚至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車牌發放政策。
根據北京市的辦法規定,所有受補貼車型都必須被納入國家《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且具備一定的產(chan) 品研發、試驗驗證、生產(chan) 等能力,並承諾對動力電池進行回收處理。
寶馬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格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zhuan) 訪時表示,i3在國內(nei) 的銷售並不能享受到相關(guan) 的政策補貼,在北京甚至也要跟傳(chuan) 統能源車一樣進行搖號。“但寶馬樂(le) 意看到政府對新能源汽車普及進行相關(guan) 政策支持”,而i3的發展也將受益於(yu) 這些政策。其中之一就是隨著新能源車的運用,相關(guan) 的充電設施才日漸完善,從(cong) 而帶動整個(ge) 電動車的發展。
根據北京市的辦法規定,新能源小客車生產(chan) 企業(ye) 或其委托的機構將負責聯係電網公司對購買(mai) 電動車的單位和個(ge) 人進行充電條件確認、自用充電設施建設,並納入其售後服務體(ti) 係。
北京市發改委結合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和配電網規劃,統一安排、合理布局、統籌組織建設公用充電設施,逐步完善新能源小客車充電設施網絡體(ti) 係,從(cong) 而解決(jue) 了此前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等、靠政府建設充電設施的狀態。
按照北京市小客車指標調控管理信息係統的規定,2014年,北京市將發放小客車牌照指標從(cong) 之前的年均20萬(wan) 輛,降低至15萬(wan) 輛,其中2萬(wan) 輛給新能源汽車,根據未來四年的發展計劃,傳(chuan) 統能源車的牌照發放比例將逐漸降低,到2016年、2017年,新能源小客車的牌照數量將達到6萬(wan) 輛。且個(ge) 人不可同時申請小客車指標和新能源小客車指標,隻能選擇其一。正在進行傳(chuan) 統汽車搖號的個(ge) 人,如果想申請新能源汽車,需先退出之前的申請。
安靜、環保、經濟、動力十足的“合肥造”新能源汽車已行駛在全國許多城市的大街小巷,為(wei) 環境保護事業(ye) 乃至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做著積極貢獻。根據《合肥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2013-2015)》,到2015年,我市市內(nei) 將推廣新能源汽車累計超過1萬(wan) 輛,江淮、安凱、昌河、國軒高科等企業(ye) 在市外將推廣新能源汽車累計超過2萬(wan) 輛。
安靜、環保、經濟、動力十足的“合肥造”新能源汽車已行駛在全國許多城市的大街小巷,為(wei) 環境保護事業(ye) 乃至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做著積極貢獻。昨日從(cong) 市科技局獲悉,2013年,我市新能源汽車推廣量繼續保持增長,達到了2532輛。截至目前,合肥已在全國範圍內(nei) 推廣新能源汽車8813輛,占到全國的20%。
合肥新能源汽車“花開”全國
自2009年成為(wei) 全國新能源汽車“雙試點”城市以來,我市推廣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總量名列全國前茅,純電動客車和純電動轎車領域推廣總量排名全國試點城市第一。與(yu) 此同時,新能源汽車推廣速度不斷提升,並逐步駛入民用、公共交通和政府公務車等諸多領域。在這些推廣的車輛中,江淮電動轎車5299輛,安凱新能源客車1315輛,長安電動物流車196輛,奇瑞電動轎車237輛。這些車輛正在各行各業(ye) 發揮著新能源汽車的獨特優(you) 勢。
除了私家車外,新能源汽車的推廣領域也不斷拓寬。據了解,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先後從(cong) 市區公交,延伸到縣區公交、企業(ye) 通勤、租賃、觀光旅遊、環衛、私人、物流等領域。對試點成熟度高的車型,積極進軍(jun) 合肥以外的市場,打響了全國品牌。目前,安凱公司約1600輛新能源客車在全國32個(ge) 城市運行,純電動客車推廣到舒城、馬鞍山、阜陽等省內(nei) 其他縣市,電動轎車推廣到蕪湖、北京、成都等城市。
技術政策優(you) 勢成品牌“助推器”
“合肥造”新能源汽車何以在幾年內(nei) 大麵積推廣並馳名全國?一方麵,有質量與(yu) 技術的保證,另一方麵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
我市與(yu) 合工大、江汽集團等高校、企業(ye) 聯合組建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研究院,高校院所與(yu) 企業(ye) 優(you) 勢互補,為(wei) 新能源汽車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三年來共解決(jue) 示範運營中300多項問題和難題。此外,由20多家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組建的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聯盟也成為(wei) “合肥造”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基地”。
同時,我市出台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進新能源汽車試點工作的若幹意見》、《合肥市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暫行規定》等係列支持政策,在全國率先將新建公建類項目、住宅小區和社會(hui) 公共停車場的充電樁配置要求納入城市建設強製性規劃,率先出台了電動汽車市區免費停車政策,對車輛購置、基礎設施建設與(yu) 運營等給予配套補貼。
新能源汽車將進一步擴大試點領域
尤其可喜的是,去年11月底,合肥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前景更是一片大好。
根據《合肥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2013-2015)》,到2015年,我市市內(nei) 將推廣新能源汽車累計超過1萬(wan) 輛,江淮、安凱、昌河、國軒高科等企業(ye) 在市外將推廣新能源汽車累計超過2萬(wan) 輛。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實現產(chan) 值累計突破150億(yi) 元,示範推廣及產(chan) 業(ye) 發展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今後,我市新能源汽車還將進一步擴大試點領域,繼續向城市物流車、環衛車、商用車和工程車等公共服務領域拓展。屆時,無論是示範規模、推廣數量還是應用領域,都將再創新紀錄。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