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中國在科技上的進展讓人刮目相看。以航天科技來說,中國在13年裏把10名太空人送上天空,並對月球進行首次探測和發射兩(liang) 個(ge) “空間站”(天宮一號、二號)。(最近又成功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正如美國前能源部長朱棣文所說,中國在“風力、核反應堆和高速鐵路”方麵技術相當先進,甚至領先美國。在人工智慧、基因工程、5G寬頻技術和物聯網等方麵,中國也正迎頭趕上。
在較為(wei) 機密的軍(jun) 事現代化上,中國也取得讓美國五角大樓開始擔心的大躍進。今天,中國擁有的現代化武器,包括高性能的第五代隱形戰鬥機殲20、“航母殺手”東(dong) 風-21D,反艦巡航導彈YJ-12、094型戰略核潛艇,及東(dong) 風-41型洲際彈道導彈等。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因此上述發展不應讓人感到意外。2015年,中國在研發上的開支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的2.1%,比日本的3.6%和美國的2.7%低。但以實際金額來說卻高達2200億(yi) 美元,僅(jin) 次於(yu) 美國。
因此,中國成為(wei) 全球申請專(zhuan) 利、工業(ye) 產(chan) 品設計和商標的最大來源國。根據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的數據,2014年中國提出的專(zhuan) 利申請占全球34%,高於(yu) 美國的22%和日本的12%;工業(ye) 產(chan) 品設計占50%,高於(yu) 美國的9%;商標則占76%,遠高於(yu) 美國的13%。
中國龐大的科研班子更是驚人。2015年,中國科研人員的總數接近400萬(wan) ,比歐盟的240萬(wan) 和日本的90萬(wan) 高出許多。此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大學畢業(ye) 生作為(wei) 生力軍(jun) 。截至去年,中國有2900所大學和學院,大學生在校人數高達3700萬(wan) (美國是2100萬(wan) )。也就是說,全世界平均每五個(ge) 在校大學生中就有一名中國人。而且,中國大學生中一大部分(約40%)選讀科技和工程,這和其他東(dong) 亞(ya) 國家如日本和韓國的情況一致。
大規模和大數目當然是重要的。但它們(men) 也可能掩蓋了素質和運作效率等因素。大幅的科研開支和培訓一大批高水平人員,不一定會(hui) 帶來成功的創新,有利的製度如對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更為(wei) 關(guan) 鍵。事實上,許多專(zhuan) 利並沒有重大的突破,許多發明也不能成功地轉化為(wei) 具商業(ye) 用途的產(chan) 品。
數量雖然不等於(yu) 質量,但我們(men) 可以推測,以大量的資金加上科研人員快速增長,中國很明顯的將按計劃成功地建立一個(ge) 有活力的科技基礎,並日漸縮小同發達國家在科技上的差距。
其實,中國也一直努力提升科技發展的“質量”。根據《全球自然指數》(Nature Index/Global),中國2014年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全球排名第二,僅(jin) 屈居美國之後。另外,在2015/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榜上,北京和清華大學雙雙躋身50強,也顯示中國高等教育的素質提高了。
(節選。作者 黃朝翰,新加坡國立大學東(dong) 亞(ya) 研究所教授和學術顧問)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