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技大學的校園裏,曾有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一位頭發稀疏的老人,身穿綠色老式作訓服,腳上是一雙黃膠鞋,緩慢而堅定地走在公寓房和實驗室的小路上。
這位老人數十年如一日的身影消失在兩(liang) 年前,然而在同事和學生的心中,這道身影從(cong) 未離開,因為(wei) 他留下了眾(zhong) 多研究成果,在行業(ye) 內(nei) 熠熠生輝;他曾帶領的科研團隊,在繼續開拓前行;他所開創的fun88官网平台陀螺事業(ye) ,迎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這位老人名叫高伯龍,是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帶領團隊從(cong) 零開始經過40多年艱苦攻關(guan) ,攻克一係列世界技術難題,研製的多種型號激光陀螺,為(wei) 我軍(jun) 大國重器安上了自主導航的“中國芯”,被譽為(wei) “fun88官网平台陀螺奠基人”。
選擇——
“把自己的誌願與(yu) 國家的需要密切結合”
“年近半百的高伯龍走進激光陀螺領域,是他人生的一個(ge) 重要轉折點。”曾是高伯龍的學術秘書(shu) ,現為(wei) 國防科大文理學院副教授的柳瓏說,高伯龍一生麵臨(lin) 過很多次選擇,但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始終是他不變的初心。
出身於(yu) 書(shu) 香門第的高伯龍,父母對其期望甚高,使他從(cong) 小就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特別是高氏家族祖輩們(men) 的報國壯舉(ju) 時刻激勵著他,愛國報國思想深深根植於(yu) 心。雖然少年求學時輾轉多地曆盡坎坷,但這種信念始終支撐著他刻苦學習(xi) ,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47年高伯龍考取清華大學物理係,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選擇,雖然他愛好數學,但因為(wei) 要研究核原理,並且認為(wei) 物理學家必兼數學家,從(cong) 而選擇了物理係。上學期間,他成績優(you) 異,被同窗楊士莪和何祚庥稱為(wei) “天才”。1951年,高伯龍畢業(ye) 被分配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1953年9月,新中國第一所高等軍(jun) 事技術學府“哈軍(jun) 工”誕生。次年9月,高伯龍調入哈軍(jun) 工,成為(wei) 物理教員,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選擇。
高伯龍人生的第三次選擇,發生在1975年。當年全國撤銷基礎課部,高伯龍離開講台,被一家激光研究單位“收容”,該單位做的研究恰是激光陀螺。這時,國內(nei) 各科研單位由於(yu) 遲遲無法突破閉鎖效應而紛紛放棄激光陀螺的研究。一麵是激光陀螺研製舉(ju) 步維艱,一麵是國家和軍(jun) 隊的迫切需要,如何選擇?高伯龍麵臨(lin) 重大考驗。
“這一選擇異常艱難,但我最終還是邁出了具有決(jue) 定性意義(yi) 的一步。”多年前,高伯龍接受采訪時,曾這樣袒露心跡,一個(ge) 人的主觀想法必須跟客觀實際相符合,真正的愛國是把自己的誌願與(yu) 國家的需要密切結合。正是憑著這樣的信念,在西方嚴(yan) 密技術封鎖、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借鑒的條件下,高伯龍帶領科研團隊克服重重困難,艱難前行,經曆失敗、重來,再失敗、再重來,在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來中,完全自主研製出激光陀螺。
“高院士,我們(men) 的陀螺上天了!”當我國衛星首次搭載激光陀螺發射成功時,患嚴(yan) 重哮喘的高伯龍已纏綿病榻多時,從(cong) 學生口中得知這個(ge) 消息的他如孩童般咧嘴笑出了聲。
堅持——
在冷板凳上苦坐20年
激光陀螺是自主導航係統的核心部件,被譽為(wei) 現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因為(wei) 集成眾(zhong) 多尖端科技,這個(ge) 方寸大小的儀(yi) 器極難研製。
1971年,當錢學森將兩(liang) 張寫(xie) 著激光陀螺大致原理的紙交給國防科大時,我國在該研究上已兩(liang) 次受挫。數理功底極其深厚的高伯龍,通過大量計算,反推出激光陀螺的若幹關(guan) 鍵理論認識和結論,提出了我國獨有、完全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借鑒的四頻差動陀螺研製方案。
堅持自己獨有的研製方案,破解如連綿高山般的工藝難題,高伯龍和他的科研團隊開始了長達20年的攀登。創業(ye) 之初,他們(men) 什麽(me) 都沒有,就連鐵架子、點焊機、高壓電源這些最基本的器材都是自己動手做的。
“核心關(guan) 鍵技術買(mai) 不來,再難也要堅持下去。”高伯龍和同事們(men) 沒有卻步。沒有實驗場所,他們(men) 把廢棄食堂改成實驗室;沒有軟件,就自己動手編程……1984年,實驗室樣機鑒定通過之時,由於(yu) 美國徹底放棄同類型激光陀螺研製,國內(nei) 質疑四起。“外國有的、先進的,我們(men) 要跟蹤,將來要有,但並不是說外國沒有的我們(men) 不許有。”10年後全內(nei) 腔四頻差動激光陀螺工程樣機通過鑒定,證明了高伯龍所言非虛。
在這被質疑的10年,高伯龍頂住了無數壓力。1993年,激光陀螺工程樣機在鑒定過程中突然出現問題,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浪費了錢,要求就此畫上句號。“一年內(nei) 一定解決(jue) 此問題!”高伯龍在專(zhuan) 家組麵前立下“軍(jun) 令狀”。這是攻關(guan) 的白熱化階段,高伯龍帶領學生龍興(xing) 武等人全力投入攻關(guan) 。1994年,激光陀螺工程樣機鑒定順利通過,與(yu) 此同時,他們(men) 研製的號稱“檢測之王”的全內(nei) 腔He-Ne綠光激光器問世,引起轟動。因為(wei) 這意味著我國在鍍膜的膜係設計和技術工藝水平上有重大突破,成為(wei) 繼美、德之後第三個(ge) 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從(cong) 1975年到1994年,高伯龍在冷板凳上苦坐20年。在這20年間,他幾乎沒有按時吃過飯。“跟他結婚幾十年,我的主要任務就是熱飯。”高伯龍的老伴無奈地說,每個(ge) 春節他都是在實驗室裏度過的。
勝戰——
“一定要滿足武器型號需求”
21世紀初,早已到退休年紀的高伯龍又將目光投向激光陀螺最主要的應用領域——組建慣性導航係統。那時國內(nei) 已有多家單位開展此類研製,采用的是捷聯式慣導係統。高伯龍經過親(qin) 自調研提出必須給該係統加轉台的方案,不少專(zhuan) 家對此持否定態度。
高伯龍堅持自己的方案。70多歲的他義(yi) 無反顧地帶領學生幹起來。他的學生王國臣講了這樣一件事:2008年年初,長沙遭遇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電力供應極其緊張,實驗室隻在晚上有電。當時已80歲高齡的高伯龍每晚小心翼翼地走在積雪很厚的校園裏,到實驗室觀察數據,悉心指導,而且一直工作到清晨停電後,才步履蹣跚地回家。
2010年,具有一定工程化的旋轉式慣導係統麵世,精度國內(nei) 第一。如今,高伯龍和他的團隊研製的旋轉式慣導係統已成為(wei) 國內(nei) 慣導界主流。
“一定要滿足武器型號需求!這是高院士帶著我們(men) 技術攻關(guan) 時,反複叮囑的一句話。”高伯龍的學生羅暉說,時至今日,每款陀螺設計完成之後,團隊都會(hui) 讓其經過惡劣環境的檢驗,確保陀螺在強震動、大衝(chong) 擊環境下依舊能夠保持高精度性能,提升部隊戰鬥力。
在醫院度過的最後3年裏,高伯龍一刻也沒有放下過他摯愛的事業(ye) ,他的床頭摞著高高的書(shu) 籍與(yu) 資料,學生前來看望,他總會(hui) 與(yu) 他們(men) 促膝長談。
“我還記得當初寫(xie) 博士論文時,引進了一個(ge) 力學領域的算法來解決(jue) 光學領域的問題。”高伯龍的第一位女博士生、教授馮(feng) 瑩回憶,為(wei) 了檢驗她的算法能不能在實際的工程項目中應用並取得相同效果,高伯龍重做了一遍實驗來驗證,還讓馮(feng) 瑩用自己的算法去算。直到得到相同的結果後,高伯龍才肯定馮(feng) 瑩這個(ge) 算法是可行的。
高伯龍從(cong) 不要求自己的學生多寫(xie) 多發文章,他對學生的要求是,沒有原始創新的論文不要發,階段性成果的論文要少發。他常對學生強調的一句話就是“一切要為(wei) 了科學實踐和解決(jue) 問題服務”。
能不能解決(jue) 實際問題,是高伯龍衡量評價(jia) 他的博士生、碩士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準。在他眼裏,真才實學就是要能解決(jue) 問題,否則就是徒有虛名。他交給學生的課題,幾乎全部都是激光陀螺研製中急需解決(jue) 的攻關(guan) 課題,難度很大,以致出現過受邀參加他的碩士生畢業(ye) 論文答辯的專(zhuan) 家,誤以為(wei) 是博士生畢業(ye) 論文答辯。
高伯龍的首位博士畢業(ye) 生,已是三級教授的龍興(xing) 武回憶說,為(wei) 了解決(jue) 激光陀螺樣機精度問題,高伯龍安排他專(zhuan) 門從(cong) 事相關(guan) 工藝技術研究。剛開始,龍興(xing) 武有些不解,一個(ge) 博士生去研究工藝,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經過大量走訪調研,龍興(xing) 武發現,工廠製作工藝水平低下,是影響激光陀螺精度的重要原因,也是製約項目進展的瓶頸因素。他漸漸明白了高伯龍這樣安排的用意,決(jue) 定投身到這項具有非凡意義(yi) 的課題中去。後來,他在該領域大放異彩,成了專(zhuan) 家。“先生對我的嚴(yan) 格要求,使我受益終身,沒有先生的關(guan) 心教育,就沒有我現在的發展。”龍興(xing) 武說。
嚴(yan) 師出高徒。高伯龍一生培養(yang) 的30多名研究生,都成長為(wei) 我國激光陀螺研製領域的領軍(jun) 人物和重要技術骨幹。
短評
自主研發創新圖強的典範
高伯龍帶領他的科研團隊數十年如一日,矢誌創新、勇攀高峰,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躋身國際一流水平,成為(wei) 激光陀螺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主力軍(jun) 。他的先進事跡集中展現了科技工作者堅持以我為(wei) 主、自主創新的科研誌氣和目標追求,生動詮釋了科技工作者知識報國、以身許國的人生價(jia) 值,書(shu) 寫(xie) 了一部用奮鬥踐行使命的精彩華章。
“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正是高伯龍等老一輩科學家迎難而上、永不放棄的孜孜追求,才造就了今天的輝煌。曆史和現實告訴我們(men)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隻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才能把握先機、贏得主動。高伯龍用他的一生證明,我國科技人員能夠獨立自主研發,實現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從(cong) 解決(jue) 理論問題到解決(jue) 工藝問題,從(cong) 原理樣機、實驗室樣機到工程樣機的研製成功,高伯龍和他的團隊生動詮釋了決(jue) 不懈怠、決(jue) 不退縮、決(jue) 不言棄的艱苦奮鬥精神。
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攻克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像高伯龍那樣,有埋頭苦幹、鐵杵磨針,不忘初心、奉獻韶華的奮鬥精神和敬業(ye) 精神,才能真正擔負起科技強國、科技興(xing) 軍(jun) 的曆史使命。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12日 04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