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儒新院士和田野研究員團隊在小型化自由電子相幹光源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團隊實驗探索飛秒激光驅動的超短電子脈衝(chong) 泵浦表麵等離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PP)的動力學過程,通過對自由電子脈衝(chong) 泵浦SPP相幹放大的動態過程觀測,闡述了自由電子與(yu) SPP作用過程中的受激放大機理。該項研究采用超快光學技術探測了自由電子受激輻射放大的全過程,研究成果指明了采用自由電子泵浦SPP實現其相幹放大的全新途徑,對於(yu) 發展小型化/集成化的相幹光源具有重要意義(yi) 。相關(guan) 研究成果於(yu) 2022年11月3日發表於(yu) 《自然》(Nature)雜誌。
小型化自由電子相幹光源實驗方案示意圖
回顧激光器的發展曆程,提高激光的輻射功率、追求更寬可調諧的頻譜,以及實現體(ti) 積更小、成本更低的光源長久以來一直都是激光科學領域的不懈追求。常見的激光裝置,如紅寶石激光器等一般需要依賴光學晶體(ti) 等增益介質來實現激光的輸出。而基於(yu) 自由電子輻射的光源則可以脫離晶體(ti) 或其它增益介質的束縛,不僅(jin) 能夠產(chan) 生自由空間光輻射,也可在波導表麵形成一類束縛於(yu) 波導表麵光場模式的光源。
SPP受激輻射放大的實空間演化
相比自由空間中傳(chuan) 播的光場,以SPP為(wei) 代表的表麵光場具有亞(ya) 波長壓縮和近場增強的優(you) 異特性,近年來已逐步應用於(yu) 新一代無線通信、納米尺度的成像與(yu) 探測等諸多領域,並有望為(wei) 集成光電子器件的開發以及光譜探測、傳(chuan) 感、信息處理等領域的應用帶來變革性的技術影響。目前國際上產(chan) 生表麵光場主要有電子直接激發與(yu) 波導耦合兩(liang) 種方式,然而不論對於(yu) 何種方式,所產(chan) 生的表麵光場都受限於(yu) 低耦合效率導致的弱光場能量,進而限製了SPP在上述領域的應用。因此,發展相幹的高功率SPP光源是該領域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SPP能量增益的三個(ge) 階段
近年來,作為(wei) 半導體(ti) 集成電路基礎的微納製造工藝不斷進步,使集成化的自由電子光源成為(wei) 可能。圍繞小型化自由電子相幹光源,研究團隊展開飛秒激光驅動的超短電子脈衝(chong) 泵浦SPP種子研究,采用超快光學泵浦-探測技術,觀測到自由電子脈衝(chong) 對SPP的相幹放大。實驗通過對SPP的電磁場時空波形、能量以及頻譜的記錄,首次動態演示了SPP受激輻射放大的動力學過程,並揭示了SPP經曆了高增益自由電子激光中超輻射、指數增長和飽和等三階段的受激輻射光放大過程。該項研究創新發展了自由電子泵浦實現SPP相幹放大的全新途徑,在光譜探測、傳(chuan) 感、信息處理等應用領域具有重大應用價(jia) 值。
小型化自由電子相幹光源
該成果的實現得益於(yu) 研究團隊在小型化自由電子光源領域中的長期積累,如團隊相繼發現了微型電子波蕩器輻射(Nature Photonics,2017)、激光調製阿秒電子脈衝(chong) 序列(Nature Photonics,2020)等新原理,相關(guan) 研究成果分別被評為(wei) “2017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和“2021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研究團隊青年骨幹照片 未來,研究團隊將基於(yu) 這一全新技術進一步發展小型化/集成化的相幹光源,並拓展其在光譜探測、傳(chuan) 感、信息處理領域的交叉應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