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學理學院趙耀副教授團隊與(yu)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崔子健副研究員和南京工程學院趙斌副教授合作,提出了慣性約束聚變中非共線多色光(NCPL)的參量不穩定模型以及大寬帶NCPL的產(chan) 生方案,文章已在Nuclear Fusion上發表。該項研究表明,通過引入空間角度可以減弱激光等離子體(ti) 不穩定(LPI)的波矢耦合強度,從(cong) 而降低LPI的增長率和飽和幅度。
文章首次提出了多光束構型下,任意入射頻率激發的LPI完整模型,其中包括受激拉曼散射(SRS)、受激布裏淵散射(SBS)、交叉光束能量轉移(CBET)以及雙等離子體(ti) 衰變(TPD)。NCPL參量模型表明,當兩(liang) 束光的角度大於(yu) 約等於(yu) 4°時,它們(men) 在波矢耦合上的匹配程度會(hui) 減弱。因此,相對於(yu) 普通的共線多色光(CPL),驅動LPI的有質動力會(hui) 進一步降低。該模型正確解釋了多光束構型下集體(ti) 模式的產(chan) 生機製,與(yu) 粒子模擬結果符合得很好。以SRS為(wei) 例,當兩(liang) 束光的頻率差小於(yu) 一定閾值時,其中一束入射光激發的散射光會(hui) 與(yu) 另一束入射光相互作用產(chan) 生共用子模式。通過引入兩(liang) 束光之間的頻率差可以降低耦合強度。關(guan) 於(yu) SBS的NCPL模型可以得到CBET的線性增長率,有助於(yu) 理解多光束能量轉移的物理機製。文章首次得到的NCPL激發TPD的參量模型表明,頻率差足夠大的寬帶光可以在相空間中分離兩(liang) 束入射光激發的TPD不穩定區域,從(cong) 而降低光束之間的耦合度以及總的飽和幅度,如圖1所示。
圖1 NCPL激發的TPD不穩定相圖
之前的CPL方案是將不同頻率的子光束分別進行參量放大和三倍頻轉換,最後通過合束來產(chan) 生單一的多色光,這導致了係統的冗雜和轉換效率低下。據此我們(men) 提出了產(chan) 生頻率差為(wei) 1%的新型NCPL方案,使得晶體(ti) 數量得到了有效控製,具體(ti) 如圖2所示。該方案主要涉及的非線性光學過程有非飽和參量放大和非共線和頻(NCSFG),兩(liang) 束不同頻率的子光束最終通過二倍頻泵浦光與(yu) 1035 nm和1072 nm基頻光的NCSFG過程在同一塊DKDP晶體(ti) 中產(chan) 生。與(yu) 傳(chuan) 統的驅動器方案相比,隻有三倍頻過程被NCSFG代替,因此兩(liang) 者的轉換效率是相當的。
圖2 NCPL光學方案
NCPL模型有利於(yu) 推動當下集束LPI的研究,同時當NCPL的頻率差滿足一定條件時,可以有效控製慣性約束聚變中的LPI過程。文章提出的產(chan) 生大寬帶NCPL的方案,其轉換效率與(yu) 傳(chuan) 統驅動器相當,因此有可能實現皮實、高增益的慣性約束聚變點火。中山大學理學院正在逐步推進100 J量級多色紫外激光平台的建設,相關(guan) 工作對於(yu) NCPL參量模型的研究與(yu) 方案驗證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