铌酸鋰晶體(ti) ,集壓電、電光、聲光及非線性光學等多種獨特效應於(yu) 一身,是集成光電子技術核心基礎材料。近日,記者從(cong) 濟南大學了解到,由該校劉宏教授、孫德輝教授率領的山東(dong) 恒元半導體(ti) 科技有限公司-濟南大學聯合科研團隊,經過兩(liang) 年奮戰,率先研製出12英寸(直徑300毫米)的超大尺寸光學級铌酸鋰晶體(ti) 。這一重大突破——“12英寸光學級铌酸鋰晶體(ti) ”入選2024年度山東(dong) 省十大科技創新成果榜單。
大膽創新,曆時兩(liang) 年突破瓶頸
濟南大學科研團隊在8英寸铌酸鋰晶體(ti) 科研成果基礎上大膽創新,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研發12英寸铌酸鋰晶體(ti) 生長技術的構想,並入選2022年濟南市“揭榜掛帥”重點項目。
項目啟動後,迎接科研團隊的是前所未有的困難。生產(chan) 設備和熱場的設計堪稱首道“天塹”。要實現12英寸铌酸鋰晶體(ti) 穩定生長,常規生長設備參數與(yu) 熱場架構遠遠無法滿足要求。孫德輝帶領學生整日泡在實驗室與(yu) 車間,反複模擬、測試、優(you) 化,最終打造出能夠適合超大尺寸铌酸鋰晶體(ti) 的生長設備,為(wei) 晶體(ti) 生長奠定硬件基礎。
然而,晶體(ti) 生長過程才是真正的“硬骨頭”。铌酸鋰晶體(ti) 生長宛如一場微觀世界的精細舞蹈,溫度稍有偏差、熱場梯度微小波動,或生長速率控製不當,都會(hui) 導致晶體(ti) 出現瑕疵甚至生長失敗。最初幾個(ge) 月,科研團隊遭遇數十次失敗,孫德輝不斷給大家加油鼓勁,“這些晶體(ti) 雖有缺陷,卻在‘告訴’我們(men) 問題所在,指明了改進方向”。
在12英寸铌酸鋰晶體(ti) 生長過程中,難題接踵而至。博士生韓文斌在實驗中連續出現幾個(ge) 異形晶體(ti) ,形似飛碟狀。“這樣形狀的晶體(ti) 對於(yu) 後期的加工極為(wei) 不利。”韓文斌說。他迅速將幾次實驗的參數提交孫德輝,孫德輝指出問題關(guan) 鍵:晶體(ti) 尺寸太大,越接近邊緣線速度越快,晶體(ti) 在邊緣結晶就成了奇特的“飛碟”模樣。與(yu) 此同時,團隊做理論計算的李陳哲通過計算機模擬,得出相應理論結果。隨後,他們(men) 依據分析調整晶體(ti) 生長參數,成功解決(jue) 了難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晶體(ti) 尺寸大、重量高又引發“新危機”。好不容易生長的晶體(ti) ,在得到晶體(ti) 前的降溫冷卻階段,籽晶斷裂墜落,這讓大家心疼不已。韓文斌和團隊成員們(men) 立刻深入分析原因,發現是下種孔道溫度低,溫度下降太快導致應力不均所致。他們(men) 迅速采取措施,增加這個(ge) 部位的保溫,精心改進降溫參數,經過多次嚐試,最終成功取出完整的12英寸晶體(ti) 。
為(wei) 未來光子產(chan) 業(ye) 發展做好技術儲(chu) 備
光子芯片以速度快、能耗低、性能穩優(you) 勢,成為(wei) 科學界和產(chan) 業(ye) 界矚目的焦點,而大尺寸铌酸鋰晶體(ti) 恰是光子芯片邁向產(chan) 業(ye) 化的關(guan) 鍵基石。孫德輝說:“晶體(ti) 尺寸越大,單位芯片成本越低,這是光子芯片大規模普及的經濟學根基。”科研團隊在此過程中持續發力,一方麵深入研究優(you) 化8英寸铌酸鋰晶體(ti) 產(chan) 業(ye) 化技術,提高良品率;另一方麵,搶占下一代晶圓材料的技術高地,率先突破12英寸铌酸鋰晶體(ti) 生長技術,為(wei) 未來光子產(chan) 業(ye) 發展做好技術儲(chu) 備。
12英寸铌酸鋰晶體(ti) 研製成功,不僅(jin) 彰顯濟南在光電子關(guan) 鍵材料製備技術上的世界領先地位,更帶動上下遊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
如今,铌酸鋰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山東(dong) 省、濟南市重點發展的產(chan) 業(ye) 方向。2024年,山東(dong) 省科學技術廳批複了山東(dong) 省铌酸鋰光電集成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的籌建方案,由劉宏、孫德輝團隊依托濟南大學,聯合濟南市上下遊企業(ye) 濟南晶正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山東(dong) 恒元半導體(ti) 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籌建,孫德輝擔任重點實驗室主任。
孫德輝表示,未來科研團隊將紮根省重點實驗室,向著更高性能材料、更先進製備工藝進發,培養(yang) 更多光電子領域專(zhuan) 業(ye) 人才,為(wei) 產(chan) 業(ye) 持續注入新鮮血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