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wei)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中)、中國衛星發射測控係統部副主席餘(yu) 同傑(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在交付使用證書(shu) 上簽字後合影。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社長春3月2日電 題:“海洋二號”衛星交付使用 激光通信試驗獲得成功
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jun)
中國首顆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海洋二號”2日在軌交付使用。在軌運行期間,搭載在“海洋二號”上的星地激光通信終端,成功進行了中國首次星地激光通信鏈路數據傳(chuan) 輸試驗,成為(wei) 中國衛星通信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ge) 重要裏程碑。
星地激光通信終端於(yu) 2011年8月16日隨“海洋二號”發射入軌。2011年10月25日早6點,成功進行了星地激光鏈路捕獲跟蹤試驗,實現了中國首次高精度高穩定的雙向快速捕獲和全鏈路穩定跟蹤。試驗中,時速高達2萬(wan) 餘(yu) 公裏高速運動中的衛星與(yu) 光通信地麵站在近2千公裏的距離,進行了精度遠高於(yu) “針尖對麥芒”的動態光束雙向鎖定跟蹤。
|
|
隨後,2011年11月10日16點40分,中國首次星地激光通信鏈路數據傳(chuan) 輸試驗獲得成功,下傳(chuan) 數據20Mbps;2011年11月24日16點50分,星地激光高速數據傳(chuan) 輸試驗成功,單路數據率達到504Mbps。
這是中國衛星通信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ge) 重要裏程碑,也是中國航天技術的又一個(ge) 重大標誌性成果。該項試驗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chuan) 輸這一航天高技術尖端領域走在了世界發展前列。
鮮為(wei) 人知的是,攻克這項航天技術難題的,是哈爾濱工業(ye) 大學一對教授夫妻馬晶、譚立英和他們(men) 帶領的科研團隊。記者近日在長春的光通信地麵站,現場目擊了他們(men) 的試驗成果,也聽他們(men) 講述了這項成果背後曲折的故事。
現代航天技術的發展使得需要從(cong) 衛星下傳(chuan) 給人們(men) 的信息越來越多,而衛星激光通信技術作為(wei) 具有極大信息傳(chuan) 輸能力的一項新技術,無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也是一道考驗全世界航天技術的難題。
20年前,馬晶、譚立英開始在中國破解這道世界難題。在國家民用航天科技計劃的支持下,經曆了從(cong) 無到有的不斷探索與(yu) 實踐。2011年,中國的衛星激光通信研究終於(yu) 進入空間試驗階段,星地激光鏈路雙向捕獲跟蹤及高速激光通信試驗的成功,為(wei) 這道世界難題給出了中國解答。
在這項試驗中,馬晶擔任“海洋二號”衛星副總設計師,負責星地激光通信試驗係統,譚立英任係統總指揮。
馬晶向記者介紹,利用“海洋二號”進行的星地激光鏈路試驗,以激光為(wei) 信息載體(ti) ,實現衛星與(yu) 地麵的雙向激光通信,試驗對星地激光鏈路的瞄準、捕獲、跟蹤策略進行驗證,對捕獲概率、捕獲時間等重要技術指標進行測試,對星地激光鏈路的信道特性、通信質量、影響因素等做出係統評價(jia) ,奠定中國衛星光通信技術的應用基礎。
譚立英說,激光通信未來的發展是要建立衛星高速實時信息網絡,即在衛星之間鋪設“無線光纜”,把許多顆衛星連接起來,每顆衛星的通信容量達到2—10Gbps,實現“高速實時動中通”的通信模式。
談到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譚立英表示,其應用前景包括:成為(wei) 空間必備的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地球資源、自然災害的高分辨實時動態勘測傳(chuan) 輸,地麵點對點空間激光通信網,提供高速、保密通信網絡技術等。
馬晶說,目前的試驗成果,標誌著中國成為(wei) 繼歐洲太空局之後,第二個(ge) 成功進行衛星激光高速通信試驗的國家。但是要實現這項技術的廣闊應用前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完)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