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我國科技界最高獎項的國家最高科技獎,所授予的對象是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chan) 業(ye) 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hui) 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以此獎勵他們(men) 的傑出貢獻,催促他們(men) 更好地進步。近日,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結果公布,化學激光奠基人張存浩成為(wei) 2013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和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張存浩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張存浩
求學路坎坷 學成毅歸國
1928年2月23日,張存浩出生於(yu) 天津的一個(ge) 書(shu) 香世家,2歲時母親(qin) 就教他認字。抗日戰爭(zheng) 爆發時,他正在天津讀小學,母親(qin) 龍文瑗不願自己的兒(er) 子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將隻有九歲的張存浩交給在重慶大學任教的姑父母帶到後方撫養(yang) 。
張存浩在抗戰早期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隨姑父姑母輾轉於(yu) 重慶和福建,於(yu) 1938年考入重慶南開中學學習(xi) ,1940年轉入福建長汀中學。1943年,15歲的張存浩由高二肄業(ye) 考入廈門大學化學係,次年轉入重慶中央大學化工係,1947年畢業(ye) ,1947~1948年在天津南開大學化工係讀研究生,1948年赴美留學,先入愛阿華州大學化學係,後又轉到密西根大學化工係讀研究生,從(cong) 事酸性樹酯相中的催化酯化反應研究。1950年8月獲密西根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
1950年6月,美國入侵朝鮮,從(cong) 中美關(guan) 係發展看,他料定美國會(hui) 很快阻止中國留學生歸國,致使他的科學報國夢遭到延誤。雖然張存浩的姑母曾堅持要求他在美國念完博士再回國,但在取得碩士學位後,他立即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hui) 和國外多家單位給予豐(feng) 厚待遇的工作機會(hui) ,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毅然回到當時條件還十分艱苦的祖國。
回國之後,張存浩暫居北京。後來,機緣巧合下,張存浩遇到了東(dong) 北科研所大連分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的奠基人張大煜先生,張大煜邀請他到大連分所參觀。張存浩在大連分所看到了很多當時國際上都是十分精良的先進儀(yi) 器設備,認為(wei) 大連分所是做科研的好地方,於(yu) 是謝絕了北京大學等京區四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單位的聘請,於(yu) 1951年春,隻身一人來到大連,開始了他為(wei) 祖國科學事業(ye) 做貢獻的征程。
解祖國之急 實現報國夢
張存浩初到研究所時被分配到合成燃料研究室工作。當時,中國隻在玉門有很小的油田,石油資源十分匱乏,加上西方對新中國進行全麵封鎖,石油緊缺的形勢十分嚴(yan) 峻。為(wei) 解決(jue) 國家急需,他接受了張大煜所長交下的任務,投身於(yu) 水煤氣合成液體(ti) 燃料的研究。張存浩和樓南泉、王善鋆、陶愉生、汪驥等很在短的時間內(nei) 研製出了高效氮化熔鐵催化劑,建立了流化床水煤氣合成油工藝體(ti) 係,並解決(jue) 了流化床傳(chuan) 熱與(yu) 返混等難題,取得了“小試”和“中試”的成功。這項成果在1956年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20世紀50年代末,緊張的國際形勢迫使中國必須獨立自主地迅速發展前沿技術,張存浩迅速轉向火箭推進劑這一新領域。作為(wei) 研究火箭推進劑和發動機燃燒的負責人之一,他率領團隊冒著生命危險在火箭試車台上做固液型火箭發動機實驗,經數千次實驗,先後研製出液體(ti) 氧化劑噴注器等關(guan) 鍵部件。
20世紀七十年代,麵對國外挑戰,激光成為(wei) 國家戰略需要的前沿課題。張存浩回首當年:“搞激光比搞火箭推進劑還難,主要是一無所有。資料、儀(yi) 器、設備樣樣都缺,光譜儀(yi) 、示波器什麽(me) 都沒有。”在這種條件下,他率領團隊開展我國第一個(ge) 重要的化學激光體(ti) 係的研究,解決(jue) 了化學激光關(guan) 鍵技術,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台連續波超音速化學激光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文革”期間,成功進行了驗證試驗,激光器整體(ti) 性能指標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為(wei) 我國化學激光的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此項成果獲1978年國家部委的重大成果二等獎。
為(wei) 了搞清激光與(yu) 物質相互作用的本質,張存浩、沙國河等測得了脈衝(chong) 氟化氫激光支持的氣體(ti) 爆震波的波速,在此基礎上,張存浩率領團隊轉而研製波長更短的氧碘化學激光,這與(yu) 國際上開展氧碘化學激光研究基本同步。在張存浩、莊琦、張榮耀等的帶領下,於(yu) 1985年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放電引發的脈衝(chong) 氧碘化學激光器,處於(yu) 世界領先地位。此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張存浩在研製化學激光的同時,十分注重化學激光的機理和基礎理論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張存浩領導的團隊率先開展了新“泵浦”反應和分子碰撞傳(chuan) 能動力學方麵的研究,以此為(wei) 基礎,作為(wei) 奠基人之一開創了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或領先的研究成果。
張存浩是“任務帶學科”的典範。他在開創我國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研究領域並取得了多項傑出成果的同時,還推動我國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等學科的建立和快速發展。他用一次次研究成果解了祖國的燃眉之急,也實現了他的科學報國夢。
治學求嚴(yan) 謹 傾(qing) 力育英才
張存浩在他六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做出多項重大貢獻,與(yu) 他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勇於(yu) 開拓創新的獻身精神、嚴(yan) 謹治學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密不可分。張存浩一貫主張開展有利於(yu) 科學繁榮的學術研討。據他的學生回憶:“研究室有一次舉(ju) 行學術報告。張老師發表一個(ge) 意見,我站起來反駁,不同意他的說法,而張老師一點也沒有生氣。張老師和別的學者有時因學術上的不同意見也爭(zheng) 得麵紅耳赤,但這更加深了他們(men) 的學術友誼”。
對於(yu) 修改學生論文,張存浩從(cong) 不假手他人,有時甚至會(hui) 帶病修改,從(cong) 標點、用詞到理論引用闡述,他都會(hui) 給出詳細的修改意見。他的學生石文波告訴記者:“談到張老師,我首先想到的是幸福。”
在參與(yu) 研究的科學理論和思想在取得成果和獲得的各種重大獎勵時,張存浩總是把最大的功勞歸於(yu) 工作在第一線的學生和合作者。他的學生解金春博士回憶:“獲首屆吳健雄物理獎的那篇論文,張先生排我為(wei) 第一完成人,把自己排在最後。如果換了別人處理這類事,很可能導師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可能也是理所當然的”。
張存浩在培養(yang) 青年人才方麵傾(qing) 注了大量心血,對真正優(you) 秀的青年人才,他是發自內(nei) 心的愛惜。他積極創造和提供有利條件,促進了他團隊中一批優(you) 秀的中青年骨幹和學生,如何國鍾、沙國河、楊柏齡、朱清時、楊學明等,已成長為(wei) 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何國鍾在介紹張存浩時曾說道:“老張對年輕人很關(guan) 注,很提拔。”
張存浩在我國科技領域奮鬥了六十餘(yu) 年中,為(wei) 我國科技事業(ye) 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現在不顧年事已高,仍然活躍在科學研究的前沿,繼續追尋著他那強國富民的科學報國夢。
張存浩院士長期從(cong) 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率先開展了化學激光新體(ti) 係和新“泵浦”反應的研究;開展了雙共振多光子電離光譜技術研究分子激發態光譜和分子碰撞傳(chuan) 能動力學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或領先的研究成果。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